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路先行。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宣威市以解决农村道路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为目标,全力投入,强化举措,严格要求,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扶贫项目建设,农村路网的不断延伸和加密,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也为当地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格宜镇旱稻村委会的小红崖村和小五队村是格宜镇最偏远的两个自然村。这里气候宜人,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由于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两个村一直没有修通村组公路,一条紧挨着悬崖的崎岖山道成了两个村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物资进出只能依靠人背马驼,行路难成了当地群众最大的“心病”。由于交通不便,“山货”出不了山,“洋货”进不了门,交通问题成了脱贫路上的“拦路虎”。如今,乘着脱贫攻坚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的快车,一条惠及两个自然村34户村民的村组公路马上就要建成通车了。
看着即将修通的公路,要建新房村民何瑞果感慨良多,他说:“以前盖一个牲口的圈舍要背几个月的料子,要是建房子得提前一年开始准备材料,到第二年年底才能把房子建起来,所有建房的材料都要靠人力来背,不仅周期长,背材料的工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对于何瑞果来说,道路修通为他盖房子省了一大笔钱,而对于有一手编竹篮手艺的杨光兴来说,这条公路却是村子名副其实的致富路。杨光兴表示:“路不通的时候,去最近的地方赶集,都要走三公里山道,每次出去卖篮子回来,累得连吃饭都不想站起来。现在路通了,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早上把篮子拉出去,晚上就把钱拿到家里来。”
据了解,这条村组路全长2.86公里,按照30户以上自然村通路项目的补助标准,每公里补助项目专项资金30万元。建成通车后,60公分宽的崎岖山道变成了5.5米宽的通车公路,生产生活物资可以通过汽车直接运到村里,不仅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还为村里生产的农副产品打开了的销路,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给村民发展种养殖业创造了条件。
小红崖村和小五队村只是宣威脱贫攻坚道路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宣威市始终坚持“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对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四好”农村公路,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宣威市强化“交通+产业”、“交通+旅游”的融合发展,着力改造建设一批贫困乡村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2016-2018年共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改造130条共646公里,总投资5.1亿元,惠及131个行政村25.2万农村群众。2017—2018年全市规划实施5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工程897.3公里,市级财政总投资3.07亿元,现已进入扫尾阶段,惠及925个自然村39.5万农村群众。2019年,计划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642.5公里,分两批实施,第一批421.7公里现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7%,第二批220.76公里现完成总工程量的12%。计划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通路项目68公里,总投资2054万元,其中30公里已启动建设,其余部分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截至目前,全市28个乡(镇、街道)100%通油路,356个行政村100%通硬化路,50户以上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100%规划,86%的建制村通客运班车。
四通八达的道路不仅延伸到了家门口,也逐步延伸到田间地头。道路畅通,百业兴旺,农村路网的不断延伸和织密,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也为当地发展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公路运输保障,很多地区因为路的修通吸引了投资,发展了集体经济,发展了旅游产业,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新修通的一条条农村公路成了各地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路、小康路。【薛超
舒玲 薛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