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恒荣,景颇族,来自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盏西镇双龙村荒田村民小组的脱贫户。
杨恒荣所居住的寨子在陡峭的半山腰,进村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还是地质灾害隐患点。自打杨恒荣记事起,家里就过着苦日子,上半年吃自家种的大米掺包谷,下半年吃山茅野菜换来的包谷掺大米。全家人住了33年的茅草房和土基房。19岁杨恒荣就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当时,上有70多岁的爷爷和患有慢性病的父母,下有正在读书的弟弟和妹妹。
2014年,杨恒荣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他的心情很复杂——身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但没有带领村民致富,自己还头顶贫困户帽子。2016年春节,挂钩干部到杨恒荣家,送来了大米、棉被、食用油。一些邻居笑着说:“恒荣,评上贫困户,啥都不用干,饿了有人送米,冷了有人送棉被。”听到这些话,杨恒荣心里很不是滋味。
为了摘掉“贫困户”这顶帽子,杨恒荣做了很多努力,租地种过番茄,也尝试过养豪猪,都不成功。但杨恒荣始终相信“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为了尽快脱贫,杨恒荣始终没有放弃寻找致富路子。
2016年,杨恒荣所在寨子被列为易地搬迁对象,通过国家补助7.8万元、三峡集团帮扶4万元,自己出资8千元,他家建起了1栋小平房。搬进新家的第一天,杨恒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是激动、是兴奋,还有一些忧虑。激动的是,党的好政策让杨恒荣有了新家;兴奋的是,搬迁点水通、电通、路通、网络通,今后生活方便了;忧虑的是,搬迁后要用什么来维持生活呢?
一起搬迁下来的左邻右舍,外出打工的打工,租地种甘蔗的种甘蔗,就杨恒荣一个大男人在家里闲得发慌。在一次闲聊时,邻居讲到山核桃油比其他油卖得贵。杨恒荣就联想起家乡的山核桃树随处可见,榨油应该不成问题。但他一缺资金、二没场地。正当杨恒荣一筹莫展的时候,工作队帮他协调了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村支书免费为他提供了榨油场地。
说干就干,杨恒荣每天骑着摩托车到处收购山核桃,刚开始总是空手回来,妻子有了抱怨,自己也有过动摇,但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慢慢地,山核桃越收越多。榨油没有设备,就烧火水煮,每天早出晚归,苦是苦、累是累,但心里很有盼头。2017年,杨恒荣收了20吨山核桃,榨了1300多斤油,不仅自己赚到了4万多元,还带动周边农户累计增收5万多元。现在,杨恒荣不但购买了一套榨油设备,还正在注册商标,打算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让以前撂荒的山核桃,真正变成“金疙瘩”。
2017年,杨恒荣家脱贫了。可以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杨恒荣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基房变成了小平房;大米掺包谷变成了白米饭;年收入从不到5000元变成了近5万元……
杨恒荣说:“脱贫攻坚让我和乡亲们认识到,坐等不如苦干、伸手不如动手。找准路子跟党走,小康生活样样有。”
云南省扶贫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