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昆明龙门社区:穷山村“跃龙门”变亿元村
  • 发布日期:2018-10-31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728

车行滇池畔,满目新景。走进西山区碧鸡街道龙门社区,听到最多的是“龙门村之变”。

  亮起来的道路、美起来的环境、富起来的生活。村在林中,家家户户庭院“长”在绿中,俨然一幅现代版桃源美景。

  谁曾想,这个27年前村财务账上仅有1050元的小村子,今天却变成集体经济多达3亿元的富裕村。

  这么大的变化,动力源在哪儿?

  找对路子 压力变动力

  1992年,村民土地被征用,为了生存,村民们四处打工、向山要地,搞过养殖、种过蔬菜,“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年复一年。

  就这样,贫困赶不走,小康进不来。“怎么发展”成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

  龙门社区背靠西山,比邻滇池,独一无二的地理环境是优势也是瓶颈,要发展,更要保护。

  1998年,推掉朋友生意邀约的聂培林成了社区主任,有着多年从商经验的他带回这样一条信息:要发展,就得大家一起走,走集体经济的道路。

  新的发展思路,给裹足不前的龙门社区带来了希望。

  于是,重新整合村里集体收入,将生产和经济分开抓,成了社区发展的第一步。

  1999年,村里6个生产合作社被合并成3个,人员精减后,大部分村民投入到别的生产中,资源开始变资产。

  龙门社区共有土地500亩,为了发展,村里的土地被不断征用,随之而来的征地补偿款该如何分配,怎样管理?一系列问题摆在眼前。聂培林的态度十分坚决,“不能吃光、分光,要放水养鱼,滚动发展。”

  2003年,社区正式推行股份制,资金开始变股金 ,村民开始变股东,效益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比例进行利润分成。“村民心里都有本账,不吃亏、有利益,他们都愿意跟着干。”聂培林回忆道。

  居民会、家庭会,大小会开了上百次,嘴皮子磨破,人心焐热了。

  “干部说得在理,为的也是我们好,哪有理由不相信。”65岁的村民李光兰,老两口现在靠着入股合作社每年能拿到分红不说,村里集体经济壮大了,每月还能得到1200元生活费。“我们现在不愁吃穿,还能像年轻人一样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要致富 跟党组织走

  党旗领航发展路。越来越多的村民相信“要致富,跟党组织走”。聂培林带领的社区班子也渐渐成了村民心中的明星班子,多年来,换届选举一次又一次,班子成员却始终未变。

  股份制的成功实施,为社区发展找到了载体。紧接着,在确保原始资金不减的情况下,社区开始固定投资,修建敬老院、发展农家乐、出租办公房……多样化的固定投资进一步壮大了社区集体经济。现在,社区居民人均收入不低于4000元每月,是27年前的30多倍,社区每年还将300多万元投入到老年人公益事业,为老人们购买医保,给予老龄补贴。除了参加集体分红以外,每月15日,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们可领到不同的补贴,60至69岁为700元,70至79岁为900元,80至89岁为1200元,90岁以上为1500元。

  股份制+固定投资的模式,保生态、富口袋,路子没错。聂培林又在谋划着,将来可将3个自然村经济收入合在一起,形成股份制公司,一同进行管理,龙门社区经济发展路子越走越宽。

  如今,地还是那块地,生活的感觉却不一样了——

  居民身份变了。过去是传统农民,现在是“股份居民”。

  土地收益多了。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社区每年收益只增不减。

  集体经济活了。居民有了稳定收入,社区有了可持续发展产业。

  “过去大家总感觉跟集体关系不大,管不着也不得益。现在成股东了,还真金白银分红,一下子就跟集体亲近了。”居民杨松琴喜笑颜开,朴实的话语是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点赞。

  不断发展的龙门社区现在又有了新规划。

  “不仅要做大做强固定投资,下一步还要利用我们的文化优势,打造集餐饮娱乐、农渔休闲、旅游观光、养生度假、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碧鸡龙门旅游小镇。”聂培林说。

  这些日子,社区干部们奔忙在项目的落实上,不久的将来,龙门社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

  记者 李杭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