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燕傻子”扶贫记
  • 发布日期:2021-01-14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480

本报记者 王冰报道

岁末,燕志同在病床上度过跨年夜。

两周前,他在搬卸融冰盐时受伤,造成左小腿胫骨、腓骨骨折,住进医院后,医生告诫他“三个月内不能受力,卧躺康复”。原本像“陀螺”一样打转的燕志同,一下子闲下来,这让他很不习惯。

“广发商城上销售的核桃、苹果得抓紧,可不能断货;1至3月份村委会换届,3月下旬要准备国家脱贫攻坚抽查,驻村工作队可以完成换届选举和日常扶贫工作;我有信心在国家抽查前回到工作岗位……”人虽被“绑”在病床上,但心里依然系着村计民生。迈不开脚步的燕志同变得有些絮絮叨叨。

燕志同人称“燕傻子”,是广发银行昆明分行(以下简称:昆明分行)派驻云南富源县黄泥河镇箐口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箐口村位于滇黔结合部的深山老林,山高谷深,设施落后,产业单一,发展“难于上青天”。

2015年,昆明分行定点帮扶箐口村。2017年3月,燕志同响应组织号召,一头扎进大山的怀抱,这一“蹲”,便是四年。和来时相比,燕志同的体重从136斤降到116斤,腰板弯了,头发白了,他成了大家几天不见就心心念念的“燕傻子”。

外来干部

箐口村由11个散落在山头的自然村组成,群众居住分散,山一程、水一程,应了民间俗语:对面叫得应,见面走一天。驻村头俩月,燕志同吃尽了苦头。

广发银行昆明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朱少彦(右一)在燕志同(左一)的陪同下调研重楼基地

开始群众并不接受他。“一个外来干部,他有农村工作经验吗?他分得清韭菜麦苗吗?”

恶劣的生存环境敲打着他。村委会没收入,没食堂,水窖通常干涸见底,牛屎马粪遍地,垃圾臭气熏天。

大山的夜晚静悄悄。当睡意袭来的时候,山里的蚊虫也一同赶到,叮得燕志同浑身是包。他不由得回想起一个多月前,自己还在车水马龙的昆明,躺在温暖的大床上。那一刻,仿佛在做梦一样。

“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干好!”当过兵的燕志同,狠劲一下子冒了出来。心有所向,何惧路长?

为尽快找准工作重点,燕志同与驻村扶贫队员对全村1083户农户展开了为期60多天的“地毯式”入户摸底。

入户走访时,燕志同了解到华石板自然村贫困户郭兴统母亲残疾,父亲病逝,两个女儿嗷嗷待哺,妻子又临盆在即,依靠政府扶持建了新房,老屋子已经拆除,新房却无力装修,一家人住在无门无窗,八面通风的毛坯房里。他迅速与挂钩帮扶干部进行沟通,终于帮郭兴统家安门装窗,进行了简单的装修,让他们有了一个可以遮风避雨、防寒取暖的家。

大凹丘自然村贫困户亢梦琼是残障人员,生活无法自理,2岁的女儿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燕志同了解情况后,与广发慈善基金取得联系,引入先天性心脏病救助项目,帮助亢梦琼的女儿接受了免费治疗。

帮老人使用微波炉,教村民用智能手机,劝导留守儿童返校读书,带头打扫村里卫生,领着大家植树,挨家挨户宣讲扶贫政策,向上级反映村民生产生活困难……看似文弱的燕志同,成为温暖大家的一团火。

两个多月后,他对箐口村的情况已了如指掌。在制定好一户一策脱贫措施后,他又通过昆明分行党委调动全行党员力量,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方式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将175户贫困户挂钩到全行106名中层干部,每年进行动态调整,先后组织党员干部1000余人次深入箐口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燕志同与温室大棚种植户交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现在,箐口村民见到燕志同都像见到亲人一样,“燕书记”“燕傻子”不停地喊。村民家不论大小事,都喜欢和他商量。村里的狗,也从一开始狂吠不止,到现在远远看见他就摇尾巴。

2018年底,箐口村成功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6.7%降至1.9%;2019年9月,箐口村通过国务院第三方抽查验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0户883人按照现行标准全部脱贫。同年底,箐口村被评为“脱贫攻坚红旗村”和“和谐文明红旗村”称号。

喜讯传到箐口村,燕志同特地跑到一帮“穷亲戚”家分享喜悦。“奋斗不止步,幸福方可期。”燕志同对大家说,脱贫,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更好更幸福的日子还需努力奋斗。

半个专家

“嗨,大意了!”冬季的云贵深山,路面结冰,燕志同卸车时脚一滑,一袋融冰盐砸在小腿上,“提起脚来,才发现它不听使唤了。”

燕志同懊恼不已。村委换届的事本就忙得一团糟,他还打算去几个山坡上“踩踩点”,看在哪里再种上点小黄姜、草果和蓝莓,“不能单靠重楼啊!”

三年前,燕志同决定带领大家种重楼。但对箐口村民而言,种重楼是个新鲜事儿。“重楼长啥样?”“种下去了,卖不出钱怎么办?”……村民七嘴八舌来问,燕志同心里也直犯嘀咕。

拿不准,就去请专家。燕志同把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南林大、云南白药的专家教授请进来现场教学,用科技手段选种、整地、移栽、管理,精耕细作,像呵护孩子一般呵护重楼成长。

燕志同(左一)、驻村工作队员李志勇(右一)陪同领导入户调研

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所幸有“娘家”广发银行做坚强后盾。2018、2019年,昆明分行向箐口村委会划拨102.6万元的重楼种植产业专项帮扶资金,采取“村委会+服务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贫困户以劳动力入股分红,经过土地承租形式整合22.31亩土地,在云南白药技术支持下完成种苗移栽。云南白药集团还和箐口村签订了包销协议,使重楼种植、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形成闭环,让贫困户“自我造血”,在家门口就业。

箐口村参与重楼产业基地前期建设的许多村民,不仅掌握了重楼的种植技术,还可以从基地领到“工资”。干河自然村村民宋石邦每月就从基地领取两三千元的务工收入,还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种重楼。“时间长了就能学到种植经验和技术,等到幼苗移栽时,很多人和我一样,领到一些幼苗自己尝试种植,和村里实现同步增收。”

2020年,箐口村收获鲜重楼1.6吨,全部由云南白药集团收购,价值35万元。年内发放重楼种子112公斤,待发放160公斤,价值36万元。

除种植重楼外,燕志同还动员箐口村民发展大棚蔬菜、食用菌、烤烟等产业,通过广发商城等电商渠道销售核桃、苹果,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脱贫。2020年,箐口村通过电商渠道获得销售收入达36.62万元。

“‘十四五’期间,箐口村要发展小黄姜、蓝莓、草果等产业,完成旅游项目规划,让村民在农家乐、民宿、土特产销售等方面找到新的增收点……”尽管腿被牢牢固定,但双手是“解放”的。住院才第三天,燕志同就叫人把电脑抱来,他要对箐口村的“十四五”规划做进一步完善。

“我们这里太穷太苦,外来的媳妇都留不住,没想到‘燕傻子’不但待住了,还脚踏实地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箐口脱了贫,村民们很感激,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几个“没想到”:没想到他能坚持下来,没想到他能给箐口村带来这么多财富,没想到他这么能吃苦,没想到他能适应大山里的生活……

“燕书记,你不会伤好了之后就回去了吧?你不要走嘛!”大伙心急火燎地跑到燕志同面前来问。有的情切切,有的急吼吼。他们面前的“燕傻子”,躺在病床上,吊着一条腿,笑容依然憨态可掬。

燕志同受伤住院

“箐口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心、我的情都留在了这里。”燕志同说,他不会走,他会继续坚守在这里,用责任坚守使命,用行动践行初心。

扶贫之路任重道远。四年驻村帮扶,成为燕志同人生路上最难忘的“风景”。在这道风景里,有绿水青山,有自己和伙伴们踏实坚毅的身影,有乡亲们收获的喜悦和幸福的笑容。(此文刊发于《中国产经新闻》1月9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