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龙海乡:奏响“彩色交响曲”
  • 发布日期:2021-01-11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58

image.png

本报特约记者顾贵明 通讯员马锦玲 刘小芬


冬日的早晨,天气虽然比较寒冷,但位于高寒冷凉山区的陆良县龙海乡政府所在地的双箐口村“红色幸福家园”已经人来人往,有的住户正在打扫自家门前的环境卫生,有的商家店铺则准备着开张营业。特别是地处“红色幸福家园”中央位置的广场上更是热闹,伴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红旗飘飘》《走向复兴》等歌曲的节拍,一群老年人开始跳起了心仪的广场舞。67岁的周焕美快言快语地说:“活到这把年纪,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神仙般日子!”

■红色传承——

老区人民最懂党的恩情

龙海乡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早在解放战争时期,龙海山革命老区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三支队长期战斗生活的地方,《雨谷协定》签订地、边纵三支队队部旧址便是佐证。那时候,老区人民唱着《金凤子花开》歌曲,满怀激情地跟随边纵游击队闹革命,为解放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龙海山革命老区人民发扬战天斗地的精神,在贫瘠瘦薄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陆良八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如何才能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把染遍了老区土地的红色基因重新注入到脱贫攻坚主战场和乡村振兴战略中,让当地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跟党走、感党恩的信心和决心?龙海乡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奏响红色乐章。一方面,想方设法筹集70多万元资金,相继对《雨谷协定》签订地遗址、小寨边纵三支队队部旧址和朱家壁同志纪念碑进行修缮保护,并在雨谷村以墙体绘画形式重现当年边纵开展宣传发动、战斗和老百姓踊跃支前的生动场景。每逢“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就会组织全乡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和中小学生实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让人们铭记革命历史、牢记革命先烈,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各方资金,在乡政府驻地双箐口村重点打造占地162亩、总投资1.5亿元,集农贸市场、群众广场、269套商住一体农民自建房(含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停车场、宾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陆良县龙海乡“红色幸福家园”项目。同时,充分利用省级民族特色村创建资金100万元为杠杆,采取“政策补、农户筹、社会帮”的精准扶持办法,将130户彝族人家居住的小新村打造成为集彝家风情、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美丽新村,昔日“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屎成堆”的贫穷之地短期内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看着一幢幢漂亮的新房子,彝族群众高兴地说:“金凤子开花幸福来,老百姓碰上了好时代。像我们这种贫穷落后的地方,家家户户能够住进这种好房子,真是托了党和政府的福呀!”

■绿色引领——

苍翠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龙海乡位于陆良坝子东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举目望去,到处都是裸露的大山和石头。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土生土长的龙海乡树达棚村村民王小苗、王云方、王家德等人,把当代农民的朴素心态、良好愿望和苦干实干化作了一片片生命的奇迹,在大山之巅和怪石之间播种了希望的绿色。

渐渐的,树木稀疏的龙海乡植被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许多村庄被绿荫包围,全乡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6.7%,其中树达棚、小寨2个村委会被评为“国家级森林乡村”。微风拂过,茫茫林海便传来阵阵松涛,如同音乐般美妙动听。

如何将苍翠青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金山银山,让希望的绿色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龙海乡党委、政府在全面加大植绿、护绿、爱绿工作的基础上,着力下活三步棋:第一步棋是利用现成的绿色森林资源,引导农户积极开展以黑山羊、土鸡为主的林下养殖。全乡每年出栏“吃百样草、喝山泉水”的优质黑山羊2.6万只,实现产值7800万元;养殖吃包谷、捉虫子、行走于林间的“走地鸡”14万羽,实现产值1400万元。第二步棋是依托良好的树木植被和清新空气,在海拔较高的雨古、小寨、树达棚、核桃村等村引导群众大规模种植既可食用、也可入药、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云南参,将不起眼的云南参做成了一个风生水起的骨干支柱产业,种植户数从几十户变成了近千户,2020年全乡云南参种植面积达8000亩。在此基础上,该乡还引导群众种植了市场前景广、增收效果佳的云木香、桔梗、当归等优质中药材1000亩,使农民的增收路子变得更加广泛、可持续,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9000亩,年产值达到600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2020年12月,依靠种植云南参增收致富的小寨村一举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第三步棋是依靠10多万亩“绿色银行”慷慨回馈,顺顺当当地发着“松露”财。秋冬季节,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当地村民便会上山采收老天赐予的山珍。如今,已被列为“中国松露核心保护区”的龙海乡,每年出产的优质黑松露产量将近10吨左右,产值突破5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该乡主产的云南参、松露、香椿已经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成为不可多得的“金字招牌”。

■黄色支撑——

特色产业鼓起群众腰包

龙海乡共有10个村委会69个自然村7829户28115人。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老区人民面临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困境。由于地处高寒冷凉地区,平均海拔都在2200米左右,最高处达到2400多米,许多村寨无法种植水稻、烤烟等粮经类作物;由于处于石漠化核心区域,石漠化面积占51%,土地显得异常贫瘠,以致贫困面积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当地彝族、汉族群众曾经形象地比喻这里是一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辛苦忙一年,半年吃苦荞”的穷地方。

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助推乡村振兴,让老区人民早日实现“住进新房子,挣着钱票子,开着好车子,过上好日子”的幸福美好生活,龙海乡党委、政府扎实推进产业振兴计划,决心在土地上重点打好“三张牌”,用实实在在的产业撑起群众的“致富伞”。第一张牌是巩固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在相对海拔较低的大新村、古都依、再邑、双箐口等村发展烤烟产业,从商品化育苗、区域化种植、精细化管理、规范化收购入手,把已形成气候的烤烟产业做到极致,促进农民增产增收。2020年,全乡共种植优质烤烟30000亩,实现产值1.15亿元。第二步棋是打好绿色生态牌,充分利用龙海山区生态环境好、无任何污染的天然优势,大规模引导各村群众有针对性地种植白菜、萝卜、西蓝花等山地蔬菜,然后组织商家将2.1万亩绿色、生态、无污染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运往广东、广西、海南等市场,实现产值9000多万元。目前,该乡已有9392亩山地蔬菜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第三步棋是挖掘和发挥自身的土地、气候优势,学习和借鉴本县小百户、芳华等乡镇一年种植三季洋芋的成功经验,彻底改变当地群众一年只种植一季“六月洋芋”的传统习惯,将提早节令、地膜覆盖等晚秋洋芋种植关键技术真正引上山。2019年,龙海乡晚秋洋芋播种面积仅仅只有3000多亩,2020年猛增到1.2万亩,产值接近4000万元,不起眼的“小土豆”一下子变成值钱的“金蛋蛋”,迅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此外,该乡还利用当地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大力发展特色水果,共种植了7000亩优质苹果、500亩冬桃和100亩大樱桃,预计两年左右就能产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