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龙海老区人的增收新路
  • 发布日期:2020-12-25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421

image.png

本报特约记者顾贵明/文 通讯员杨华林/图

寒冬时节,位于高海拔地区的陆良县龙海乡雨古、小寨、树达棚等村委会的村民却仍在忙着翻挖“臭参”,不起眼的“臭参”让村民们赚了大钱。在小寨村委会,脱贫摘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国云正在自家地里翻挖“臭参”,他高兴地说:“我家今年种了5亩,大概能够收入3万多元。”陪同采访的龙海乡党委书记尚文林解释说:“‘臭参’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云南参,即可食用,也可入药,具有不错的经济价值。龙海乡今年共种植了8000多亩‘臭参’,预计总收入不少于5600万元。”

龙海乡位于高寒冷凉山区,石漠化面积高达51%,既是云南省三大革命老区之一,也是“陆良八老”的故乡。尤其是位于高海拔地区、坐落于喀斯特地貌上的雨古、小寨、树达棚等村,生存环境更为恶劣。由于气候冷凉,加之缺水严重,无法种植烤烟类经济作物,只能栽种包谷、洋芋、荞子等粮食作物,当地彝族、汉族群众曾经比喻这里是一个“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辛苦忙一年,收入并不多”的穷地方。如何让当地群众尽快走上小康路?该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共识,紧紧围绕“因地制宜”四个字做文章,进一步扩大适合当地气候又被本地群众早已认识且视为赚钱行当的云南参(臭参)种植规模,集中精力主打“云南参”牌,将地理劣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目标明确后,龙海乡党委、政府及时抽派精干力量进驻村寨,从气候条件到地理位置、从种植规模到市场需求、从产业优化到区域布局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引导群众算好经济账,让村民明白种植云南参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条好路子。随后,在市、县老科协和扶贫挂钩联系单位的帮助支持下,种植户数渐渐从原先分散的几十户人家变成了近千户人家,种植面积也从过去的零星种植逐步变成了规模化种植,并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7年,全乡云南参种植面积达到5500亩,2020年扩展到了8000亩。

随着云南参种植的逐步兴盛,龙海乡党政一班人认识到,引导农民种什么和解决怎么种的问题只是实施精准扶贫、推动产业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做大做强云南参产业,使之走得更远、更实,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提篮小卖”现象,在农产品和市场之间架设一道便捷的“桥梁”,让初级农产品变成实实在在的商品,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保障。为此,该乡按照“党政搭台,能人唱戏”的工作思路,除了组建专业合作社外,还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让一批具有市场意识、经济头脑和资金实力的农民投身商海,涉足到云南参的营销行业之中。就这样,一批土生土长的营销大户迅速成长起来,短短几年时间,全乡就涌现出10多名云南参经销商贩,硬是把小小的“臭参”弄得风生水起,不仅行销本省一些州(市),还远销到甘肃等地。仅雨古村委会村民保加正、保红兵、保红文父子三人,每年推销出去的云南参就达到200多吨。

当前,龙海乡党委、政府又开始实施中药材种植计划,力争以云南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规模突破10000亩。2020年,该乡除了种植8000亩云南参外,还种植了市场前景广的云木香、桔梗、当归等优质中药材1000亩,让农民的增收路子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