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产业链上党旗红 兴业富民奔小康 马龙区产业扶贫辟新路
  • 发布日期:2020-10-13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60

本报讯(记者刘成龙、通讯员李竞楠) 近年来,马龙区坚持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双推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抓党建、兴产业、建机制、促脱贫”的扶贫融合发展之路。

马龙区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按照“支部带着干、群众想参与、企业愿吸纳、利益可共享”的思路,依托马龙苹果、蓝莓、花卉、云岭牛、生猪等主导特色产业,编制了涵盖全区10个乡(镇、街道)、42个贫困村、4980户贫困户的精准脱贫产业规划,引导每户贫困户发展1至3个产业。同时,引进云南爱泊、云南双友、联想佳沃、贵州茅台、云南英茂、嘉华食品、广东温氏等一批实力强、带动广的龙头企业,探索实施“村党总支+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五位一体”扶贫模式,建立起了村党总支、企业、贫困户之间共赢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为使千家万户的生产更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马龙区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流转土地、返聘务工、入股分红等模式,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

入股分红模式。按照“扶贫资金变资产、贫困人口变股民,扶贫产业能发展、贫困人口得实惠”的思路,鼓励村党总支、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分别注入资金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将扶贫资金投入基地建设,形成厂房等固定资产,资产折算的股本,以优先股的形式按比例量化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村集体。如马鸣乡以马龙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为平台,采取“村党总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党总支领办创业合作模式发展生猪养殖,覆盖辖区深度贫困户49户123人,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

流转土地与返聘务工模式。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新型经营主体引进难的问题,由农投公司先流转土地再建基础设施,精准招商,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建成下营片区2.13万亩种植基地,引进了爱必达、海盛、茅台、英茂等企业入驻,共流转1137户贫困户土地1590亩,吸纳贫困人员736人就近就地务工,户均务工年收入2万余元。

订单收购与联产联利模式。选择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涉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向建档立卡贫困户订购生产原料,并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如马龙双友牧业公司成立云岭牛养殖合作总社,在10个乡(镇、街道)成立分社,按照“母牛作价入股、犊牛保价回收、提供配套服务、享受母牛红利、全程档案追踪”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养殖1头能繁母牛即可增收2500元。

订单生产与合作经营模式。将烤烟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色”产业,通过加强烟水配套、组织技术培训、跟踪技术指导等措施,大力发展烤烟生产。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贫困户种植烤烟增加收入。目前,全区共有烟农合作社8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573户,扶持种植烤烟3863亩,户均年纯收入1.2万元。

马龙区制定《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新型合作经济全覆盖贫困户助推脱贫攻坚试点方案》,区财政每年预算2000余万元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对符合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产业扶持标准予以资金扶持。同时,在全区开展“四面红旗村”创建活动,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对评为“产业发展红旗村”的村(社区)党总支书记、村(居)委会主任,每人每月增发500元,监委会主任、副书记、副主任,每人每月增发300元,村(居)民小组支部书记、组长每人每月增发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