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泽县城驱车45分钟,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会泽县新街回族乡闸塘村缓缓映入眼帘。背靠乌蒙大山,四面湖水环绕……秋日晨光下的闸塘村宛若画中图景,让人心旷神怡。
“几年前,我们村是全乡有名的‘烂闸塘’。”67岁的张莲珍不敢相信,曾经全乡最差的村子,竟然能变得这样好。
“烂闸塘”的逆袭
闸塘村曾属于深度贫困村,有农户848户30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7户806人。闸塘村为何会被称为“烂闸塘”?会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街回族乡党委书记潘八生告诉记者,“烂”主要是形容基础设施落后,全村没有一条完整的硬化路,村民的房子主要以土坯房为主,人居环境较差。
脱贫致富,基建先行。民盟云南省委挂包闸塘村后,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75万元援建闸塘村为民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协调专项资金42.33万元,援建闸塘村幼儿园。
“这几年,民盟云南省委为闸塘村做了很多实事,让闸塘村有了很大变化。”潘八生带着记者来到了闸塘小学旁边的两间老房子里,这原是村委会与卫生室所在地,新的卫生室和村委会办公场所建好后,这里就空了下来。按照村里的规划,这里将建一所幼儿园。
老房子的对面是一栋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民盟云南省委与上海华谊集团共同捐资建设的“同心卫生室”,于2019年3月正式投用。
记者在卫生室看到,门诊室、治疗室、疫苗注射室、婴幼儿体检室、档案室等合理布局。“以前村里看病难,年纪大了又不方便外出。现在有了新的卫生室,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真是解决了大问题。”正躺在病床上输液的保存兰说道。
此外,民盟云南省委还出资14.38万元,为闸塘村安装了56盏太阳能路灯,建成6个垃圾收储池,绿化美化村庄庭院,有效提升人居环境。村民也在参与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将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慢慢融入日常。
“现在,哪还有人敢叫我们‘烂闸塘’。”村民张莲珍笑着说道。
“小草莓”的甜蜜
“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就像空心的砖,不耐压、不抗震,即便脱了贫也容易返贫。”民盟云南省委扶贫干部、新街乡挂职副乡长王世忠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闸塘村高寒冷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夏草莓种植,2018年,闸塘村引进夏草莓种植,鼓励村民返乡创业。民盟云南省委以该项目为切入点,筹资25.4万余元援建配套引水灌溉工程,有效解决草莓基地灌溉难题,并以村集体股份形式加入项目,初步形成了“企业投资、政府扶持、农户参与、民盟助力”的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村民每天采摘草莓的工钱在70元至100元不等,近10个月的采摘期能为村民创收2万余元。去年6月,赵庆忠也加入了村里的“草莓大军”,这个突然出现在家门口的工作机会,对腰椎有伤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一直以来,闸塘村家家户户都是靠种几亩玉米洋芋,养上几头牛羊过日子。想赚钱,只有走出大山打工去。”而现在,赵庆忠开着三轮车将刚采摘下来的草莓运送至包装车间,每天便可获得90元的工钱。
目前,闸塘村的草莓基地经过两年发展已扩大至600亩,共带动闸塘村及周边村镇400余人就业,带动7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村民真正尝到了“小草莓”的甜蜜味道。
“不断线”的承诺
3年来,民盟云南省委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坚持找“穷根”、瞄“靶向”,致力于“造血式”扶贫,先后帮扶闸塘村13个项目,投入及协调资金1700余万元。同时,多次组织送医下乡、教师培训、“科技列车云南行”、慰问特殊困难群众等活动,为闸塘村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帮助。
2019年,闸塘村实现了脱贫出列。把闸塘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已成为全村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会泽不脱贫,我们不收兵;会泽脱了贫,我们不断线。”这是民盟云南省委在乌蒙山中作出的庄严承诺。
本报特约记者尹永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