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走近奋力冲刺在云南脱贫攻坚一线的共产党员
  • 发布日期:2020-07-07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70

“我在农村长大,是农民的儿子,还是一名党员,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帮助农村发展,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心愿。”

——红河州金平县金河镇石桩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谢小华

“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率先发展起来,这与包括云南在内的西部地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支持等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是来扶贫,而是来感恩的。”

——广东省中山市援滇挂职干部,大关县委常委、副县长唐国伟

“担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就要不怕‘摊上事儿’,看到老百姓们期盼的眼神,我觉得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

——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驻村工作队队长、勐根村驻村第一书记胡红

“第一次离开家人在外过年,想到母亲身体不好,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心中有点伤感。但是一想到福贡县10多万老百姓的健康安全,就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省疾控中心支援福贡县疾控中心医生郝林会

“我不能虚度每一天,3年时间也很短,每天都是冲刺点,为脱贫攻坚尽心尽力。巍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用心用情,尽力而为。”

——上海市援滇挂职干部、大理州巍山县副县长金军

“我来到德钦,不仅是做多少台手术,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变县医院人才匮乏现状,把技术留下,更好服务藏区各族人民群众。”

——省第一人民医院支援德钦县医院医生李镜锋

“既来之,则安之。我是同济人,一定要发挥好同济作用,俯下身子,干出样子,不破楼兰终不还。”

——上海市援滇挂职干部、大理州云龙县副县长周晔

“能投入到最艰难的扶贫工作中,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边疆老百姓摆脱落后,找到致富路子,过上好日子。”

——省委下派怒江州帮助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党委副书记李进学

“我有过高原反应的彻夜无眠,有过高山峡谷行走时的恐慌,有过妻儿无法陪伴的愧疚,父母需要却不在身边的辛酸,但为了群众的幸福,使命在肩,永远向前。”

——财政部定点扶贫永胜工作队队长、永胜县委副书记魏高明(左)

我们肩负着攻坚克难的重任、如期脱贫的承诺,责任如山,使命如虹,要用脚步丈量工作深度,用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

——省委下派镇雄县帮助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镇雄县罗坎镇麻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王必香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在云岭大地的一个个攻坚战场,广大扶贫干部正争分夺秒,奋力冲刺。

几年来,云南省尽锐出战,把最优秀的党员干部聚集到脱贫攻坚的“前线”,累计派出2.8万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派出15.9万名干部驻村帮扶,当前35319名驻村干部(含8975名第一书记)驻扎在战贫第一线;2016年以来,中央组织部、中央帮扶单位、教育部、上海市、广东省等选派干部到云南省贫困地区挂职,成为东西部协作扶贫工作的重要力量。

以非常之力解困中之困。去年,省委还从省直部门、省属企事业单位和昆明市、玉溪市精准选派了90名干部组成帮助脱贫攻坚工作队,下派到怒江州、镇雄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并实施了迪庆怒江脱贫攻坚人才支持专项行动,精准选派98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工作队驻点支持。

这些扶贫干部来自不同单位,奔赴同一个战场;他们来自不同地区,都把驻地当做第二故乡;他们操着不同口音,怀着同样一颗为民初心;他们放弃城市优渥的条件,选择把大爱挥洒在云南的山山水水间,把人生芳华写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也见证了最波澜壮阔的时代华章。

今年建党节,省委组织部、云南日报共同策划采访了10名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党员,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见证他们的初心。

躬身为民

以真心换真情

人们常说,驻村干部要有菩萨心、婆婆嘴、毛驴腿、橡皮肚。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胡红就是这样一位驻村干部。

2015年9月,胡红被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选派到勐根村,初来乍到的他通知村民清理河道,谁知道第二天早上只来了9个人。雨越下越大,胡红顾不上那么多,坚持在河道上清理淤泥。很多村民看到一个戴眼镜的文弱书生一直在河边清理垃圾,也陆续跳进河道一起干,最终带动60多人一起清理河道,这事之后,所有人都认识了他。

2016年,勐根村一处民房失火,房内有保存着老达保村民小组集体经济资金和账册的保险箱。胡红找了一床淋湿的棉被披在身上就冲进火场,成功将保险箱抬出了火场。可在外等候的群众却都急哭了:“胡书记,太危险了!”

胡红的真心温暖了一颗颗民心。这几年,他还发挥自身优势,先后协调专家团队27次进村,对村里的茶叶、野生菌、咖啡种植进行指导,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因地制宜引进项目,真正拓宽了群众的致富路。群众评价:“我们的第一书记让我们感受到党就在身边。”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但前提是群众要支持,大户要带头。红河州金平县金河镇石桩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谢小华就遇到过“带不动”的难题。

2016年,村民盘金院在自家门前种植了少量野生三七,谢小华看中产业发展前景,希望盘金院带领大家一起发展三七种植,盘金院却不同意把种子卖给村民。谢小华便每天到他的家里、田里蹲守,与他谈心。最终,盘金院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与顾虑:“我害怕卖给他们,他们没有钱付给我,也担心他们把我的市场抢去了。”谢小华听后,当即承诺以自己的工资作为担保,并苦口婆心劝他:“一人富不是真的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盘金院终于答应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种子与苗种给老乡们,石桩村的三七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近年来,谢小华还先后牵头引进3家龙头企业,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五颜红合作社、云瑶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金平黑人参、瑶药等种植产业506亩。村民都说:“道路好了,房子好了,是‘农民书记’带着我们把日子越过越好。”

把脉开方

扶到点上帮到根上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在找对原因、找对路子,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2018年1月,财政部干部魏高明到永胜县挂职县委副书记,担任财政部驻永胜县定点扶贫工作队队长。一踏上永胜的热土,魏高明就一心扑下身子,走乡入户,为当地发展把脉开方。

永胜县金沙江沿线的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充足,土地肥沃,但由于常年降水偏少,水利工程建设难度大,沿线的老百姓饱受干旱困扰。魏高明四处奔走,按照建管一体牵头实施了30个光伏提水项目,加上陆续建成的小坪水库、2964个小水窖等水利工程,让金沙江沿线群众“告别了靠天吃饭”。他带领工作队与北大荒集团谈判,签订了10万亩优质红高粱合作协议,解决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产业支撑难的问题。2019年,种植红高粱3.9万亩,覆盖5572户202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00户8869人,户均收入超过9000元。他还创新性建立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对扶贫产业实施了自然灾害险和价格指数保险全覆盖,增强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让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在永胜县一提起魏高明,大家都赞不绝口:“北京来的扶贫干部真攒劲……”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注定难度越大。一些贫困村历史欠账多,脱贫难度大,必须用非常之力、非常之功。

2019年,省工信厅干部王必香作为省委下派镇雄县帮助脱贫攻坚工作队队员被派驻到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1.7%的深度贫困村罗坎镇麻地村。作为村级脱贫攻坚指挥长,他首先从强化党建工作入手,科学搭配村内多支脱贫攻坚“队伍”,建立起“7天一计划3天一研判”工作推进机制等,有效解决了基层党建弱化和扶贫工作力量分散、责任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

咬定目标不放松,王必香带领麻地村脱贫攻坚指挥部,聚焦短板对账销号,以超负荷的工作量、超常规的工作方法推进脱贫攻坚:坚持一户一方案、一户一推进、一户一销号,完成全村247户农危改任务;带领扶贫干部一对一做了半年的思想工作,让87户贫困群众顺利搬出大山;因地制宜,积极发动群众发展冷水鱼养殖、方竹种植、万头母猪培选育“三大产业”。

今年,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王必香牵头主动与安徽芜湖、广东东莞、浙江永康等地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对接,通过“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站式服务,全村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已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山海携手

合力攻克贫困堡垒

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沪滇、粤滇扶贫协作工作中,一批批来自上海市、广东省的援滇干部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他们跨越山海,克服生活困难,带来了资源、项目、资金,也传递了新的发展理念,在红土地上写下了大爱深情。

上海市浦东新区祝桥镇政府区域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金军2018年8月到巍山挂职副县长以来,一直以“每天都是工作冲刺点”的目标要求自己。两年来,他每天都奔走在扶贫路上,晚上基本到12点以后才能休息,用兢兢业业的工作传递着“上海温度”:巍山县有35个沪滇协作项目在他手上落实推进,涉及沪滇帮扶资金约1.09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巍山县的医疗、教育事业也在上海的帮扶下有了长足发展。他还挂钩南诏镇南山村,直接帮扶5户困难群众,自己掏钱为他们买生活用具。

金军说,家里双方的老人年纪大了全靠妻子照顾,心里有些愧疚。但想到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又感到很欣慰。“许多的援滇干部、当地干部舍小家、顾大家,我只是平常的一分子。巍山是第二故乡,我要用心用情,尽力而为。”

和金军一样,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的援滇挂职干部、大关县副县长唐国伟也把大关县当做了第二故乡,他工作期间的口头禅就是:“只要是我看到的大关所需,一定想方设法,全力以赴。”

这几年,按照“大关所需、中山所能”原则,唐国伟主动与中山市大后方联系沟通,已争取到中山市各方面力量投入资金2.09亿元、物资2646万元。在他的跟进指导下,一个个夯实脱贫攻坚基础的卫生室、教学楼、饮水工程、产业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带动了一批批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他还带动身边的亲朋好友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协调中山市社会各界捐赠大关县社会帮扶资金2695.25万元,先后组织中山、大关两地5020名志愿者,开展慈善捐赠、励志讲座、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并牵头建立9个乡镇爱心超市,13530户群众用爱心积分兑换所需物资,群众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换来贫困地区的发展,这是每个挂职干部的担当与奉献。同济大学资产与试验室管理处副处长周晔,自2018年7月挂任大理州云龙县副县长以来,除了去上海出差之外,今年“五一”才第一次休假回家。

两年来,周晔践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先后协调项目资金1600多万元,支持云龙发展。为了打开云龙农产品的销路,他化身网络主播带货,在5月29日“助力云龙脱贫攻坚,同济人在行动”直播中,帮助销售云龙诺邓火腿、云龙茶、苦荞面等云龙特产价值5万多元。了解到挂钩户毛阿花因家庭困难,有放弃上学念头时,他做通了小阿花的思想工作,同时联系了上海爱心人士关先生,每月资助小阿花300元生活费,彻底解决了小阿花上学的后顾之忧。

周晔说:“当前云龙县虽然脱贫摘帽了,但离全面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的工作要做。不破楼兰终不还!”

授之以渔

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长效、精准扶贫的准则。在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一线,一批批人才队伍正和群众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他们手把手、面对面把农科技术、医疗技术、教育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的干部群众,为贫困地区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持。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生郝林会作为省委下派迪庆怒江脱贫攻坚人才支持专项行动的一员,2019年5月来到福贡县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进寨,对福贡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发生率等进行调研总结。他牵头制定了福贡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队伍管理制度,修订完成《福贡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15个应急预案,建成了福贡县疾控中心26人的应急队伍,使得福贡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春节前,郝林会回昆明过年途中,得到怒江州某县发现一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信息。凭着职业敏感,他停住了回家的脚步,立即与怒江州疾控中心联系,连夜采集标本送到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排除后才坐夜班车回昆明。到家后仅与家人待了一天就返回福贡奋战在抗疫一线。“离开家人在外过年,想到父亲身体不好,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心中有点伤感。但是一想到福贡县十多万老百姓的健康安全,我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十分有意义的。”郝林会说,作为党员,就应该带头冲锋。

省第一人民医院医生李镜锋也是一名冲在健康扶贫一线的共产党员。作为省委下派迪庆脱贫攻坚人才支持专项工作队副队长,李镜锋到德钦县人民医院外科后,带领当地医生完成了德钦县第一台夜间腹腔镜手术、第一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和阑尾切除术等手术,用一项项第一,填补了德钦县医疗技术空白。经手术示范和培训,他将德钦县医院外科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胆囊切除术彻底改变为微创腹腔镜下切除术,从原来严格选择性手术改变为全天候常规开展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一年多来,德钦县医院腹腔镜下微创手术数量近百台,是上一年度总数的10倍多,德钦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的诊治水平明显提升,也让藏区群众享受到微创手术所带来的切口小、恢复快、费用低的实惠。大家都说:“省城来的扶贫医生,我们喜欢!”

医者仁心,扶贫医生看的是病,治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对于农科工作者,则是要把科学技术想方设法变成老百姓致富的“法宝”。

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进学到达泸水市的第二天,就出现在了老窝村香橼、柑橘种植园里。为了改进群众的种植技术、管理技术,他决心亲自开展高品质沃柑示范种植。

从开挖田垅到种下树苗,从病虫害的防治到浇水施肥的用量,从整株树干的成长到每个叶片的形成,李进学蹲守在田间地头,亲力亲为。老窝村村民王祥说,过去种棵果树,种了几年都不见长。可李博士种的沃柑,就像喝了牛奶似的,天天长。“科学技术不相信不得,李博士不佩服不得。”

如今,老窝村晚熟柑橘示范基地从最初的30亩,扩大到300亩,成为泸水市乡村振兴沃柑示范基地,构建起“党建+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科技”的扶贫模式。李进学说:“老百姓讲实际,你不做个示范给他看,再讲多少也没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云南日报 郎晶晶 庄俊华 博达 李寿华 张帆 蔡侯友 沈迅 沈浩 李汉勇 和茜 通讯员 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