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陆良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现代农业经营合作组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发展壮大产业,拓宽了全县广大农民的收入渠道,1.5万名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持续的收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做强做优特色产业
陆良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土地、气候等资源秉赋,培育形成了“三片叶子一朵菇,一粒一薯百万猪”的产业扶贫格局。蚕桑产业年工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蔬菜冷链物流产业园一期223座冷库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年收购冷藏蔬菜3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烤烟种植面积14万亩,产值5.3亿元;食用菌种植210万平方米,年产值5.3亿元;玉米制种5.6万亩,产值1.2亿元;秋冬马铃薯30万亩,年产值10亿元,已成为云南省的秋冬马铃薯主产区;生猪年出栏207万头,产值54.3亿元。在今年出列的12个贫困村中,该县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加大特色产业发展和推广力度,确保了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项以上特色产业并建成一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特色种养业到户覆盖率达到70%。
发展壮大合作组织
该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科技支撑等,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营大户,通过能人大户与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基地联建、技术共享、抱团发展,提高特色产业组织化程度,加快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296个,建成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58个。以小百户镇为例,过去一直缺乏叫得响的大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近两年,通过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注入,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内引外联,香港田园、甘肃大禹、大田种业、绿之源、神龙集团等龙头企业相继进驻,给当地带来了品牌、科技、信息和市场,更为贫困户带来了发展机遇。目前该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27个,农户入社率达92%,培育农村经纪人80人、营销大户71户,引领带动着8000多户群众增收脱贫。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该县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联动、大户帮动”产业扶贫模式,坚持“企业抓研发、抓品牌、抓促销,农业专业合作社抓基地、抓质量、抓组织,大户抓生产、抓发展、抓帮带”的有机融合发展方式,带动贫困户参与,形成“互为依托、合作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78家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采取提供就业岗位、开展就业培训、收购销售农特产品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和贫困户增收。实现每个贫困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吸纳该村50%以上贫困户,通过加盟生产、资产量化分红、土地入股、基地和园区务工等方式与经营主体建立帮带关系,贫困户通过分享增收红利、实现脱贫。
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根据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该县扶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2018年,该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6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优先向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经营主体倾斜,重点在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保险金融、品牌创建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贫困群众通过兴办农家小院和经营土特产品等方式,分享旅游发展红利。加大“爱心社”建设力度,依托“爱心社1+N”模式、电商模式,为贫困户推销生猪、土鸡、马铃薯、板鸭、水果、萝卜丝、乳饼等各类农副产品,让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卖上好价钱。
该县在产业扶持上,规范流转贫困户蔬菜产业耕地6518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092户17276人,户均收入2600元;3400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蔬菜基地就近务工,人均年收入2万元左右;14家蔬菜生产销售企业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0余名就业,1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冷库企业打工;新千佛集团、东来丝绸有限公司等企业共为贫困人口及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万元;蚕桑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78户4434人,其中仅2017年就有132户464人因栽桑养蚕摘掉贫困帽;食用菌产业直接带动2000余名贫困群众受益;马铃薯产业带动全县7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2万余元。蔬菜、蚕桑、烤烟、食用菌、玉米制种、马铃薯、生猪等优势产业直接受益9599户30787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别占建档立卡户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5.1%和89%。
汤超 王洪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