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冬夜,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巨大风险,率先包产到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开始了。“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小岗村,迈出了中国巨变的第一步,也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大幕。
“大包干”后,中国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影响力连年攀升,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此步入了历史快车道。
40年来,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小岗的发展十分关心和支持,各级领导多次到小岗视察工作。
40年的风云激荡,40年的波澜壮阔。经历了从贫困走过温饱走出困惑的变迁,小岗村牢记上级领导的深情嘱托和殷切关怀,汇聚着全中国关注的目光,高举改革创新的大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勇向前,谱写出一曲曲鼓舞人心的动人乐章。
01
1978年—1988年:“红手印按出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打破旧体制束缚,首创农业“大包干”,小岗人实现了“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突破,继而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位于淮河岸边的小岗村,在1978年以前是当地著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贫穷村。1978年秋天,安徽省发生百年特大旱灾,小岗村是重灾区之一。彼时,实行以平均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供给制和工资制,让思想禁锢、体制机制束缚达到顶峰,干活“大呼隆”、分配“吃大锅饭”,全村20户115名社员,守着800多亩土地却连饭都吃不上。
“地荒、人穷、集体空,吃不饱,饿得难受,饥寒交迫。”回忆起1978年的那个冬天,“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唏嘘着,他过年前到江苏做活,直到年初五才回来,刚到家,妻子就哭着对他说,过年家里好不容易买了2斤肉,舍不得吃,就放到筐里,吊在屋梁上,哪想到给猫把筐扑棱了下来,肉被狗吃了,孩子们过年一口肉都没吃到,在家直哭。
“当时生产队饿死了60多个人,饿绝了6户。”年逾七旬的严立华,也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于是,他和很多村民一起开始了“碗当鼓,盘当锣,偷偷摸摸下南乡”的讨饭生活。
“我们那时候都30旺岁,正是劳力,你去讨饭,到人家门口,嫌丑;两个人一起吧,你看可像要饭的?没有办法,后来就让家里的女人背着小孩出去要饭。看她们出门走的时候,眼泪直往肚子里流。”
被饥饿阴影笼罩着的小岗人为了吃饱肚子终于忍不住了。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时任小岗生产队队长严俊昌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召集全队在家的18户户主聚集在严家的破草屋内,围坐在煤油灯前,冒着违反已经坚持了20年之久的“人民公社”体制的风险,秘密商讨分田单干。尽管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很可能被定罪坐牢,但穷极了的小岗农民已经顾不了太多,在一张皱巴巴的白纸上,18位农民按下了充满悲壮意味的鲜红手印。这份“生死契约”内容非常简单: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8位农民没有想到,他们被饥饿逼迫而成的这份“生死契约”竟无意间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
按下红手印后的第一个春天,小岗的庄稼长势喜人。
1979年秋,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小岗村取得大丰收: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文革”期间年均产量的4倍;油料总产3.5万斤,相当于之前20年产量的总和;交售粮食6.5万斤,自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余粮;交售油料2万斤,超过任务的80倍;小岗历史上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人均收入400元,是1978年的18倍。
1980年春节前,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专门来到小岗村考察,看见家家粮满囤,户户谷满仓,他高兴地说:“哎呀,这回好了,可以随便吃饺子面条了。”此后,对于不时传来的反对“大包干”的声音,万里的意见是,“大包干只要能增产,不仅今年干,明年还要干。”这让干部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指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大包干”从此有了全国“户口”。到1981年底,全国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从1982年到1984年,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从而使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在全国广泛推行,人民公社制度随之解体。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最终形成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据了解,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小岗由1978年的20户人家繁衍到了33户,全队粮食总产由3万多斤增长到了50万斤,人均纯收入从22元增长到了640元,耕牛由4头发展到19头,户户有了电视机、自行车,全队已有19台拖拉机。
与此同时,凤阳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7450万元增长到1988年56543万元;财政收入从917万元增长到253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61元增长到521元。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今年74岁的凤阳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怀仁说,“‘大包干’不仅仅改变了小岗村的面貌,而且在党领导下,解决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当时存在的最关键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个光辉的典范和篇章。”
“唱过去,泥巴门,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唱现在,住瓦房,吃细粮,电视沙发西式床,还有余钱存银行。”“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如今大变样。三中全会路线好,爱民传统大发扬。政策归心干劲足,五谷丰登粮满仓。花鼓小锣唱新歌,穷乡飞出金凤凰。”“大包干”后的近10年,凤阳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讨荒歌《凤阳花鼓》也被重新填词,表达了小岗人收获“大包干”成果的喜悦心情,及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赞誉和拥护。
02
1988年—1998年:“一夜跨过温饱线,多年未过致富坎”
——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大潮,小岗农民所经历的一切也代表着中国农民经历的一切,他们每一次艰辛的探索和尝试都体现着农民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年收的粮食,五年都吃不完,”不再饿肚子的小岗人,开始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享受和精神文化享受。
当年按下红手印之一的关友江说,“大包干”之前,小岗都是跑风漏雨的茅草房,后来粮食丰收卖了钱,家家户户盖起了瓦房。到1990年,由于儿子结婚,他家盖的4间瓦房不够住,就又在附近盖了3间平顶房。
“90年代以后,小岗村的平房还不是很多,我们家算是带了个头。”关友江笑着说。
严立华是小岗村较早买电视的。他回忆自己第一次在小溪河镇上看到卖电视机的,根本挪不动步,心里想,这电视真好看,能买一台回家就好了。
再去小溪河镇,严立华付了200元钱,又打了200元钱欠条,和老板商量,等秋收以后,粮食卖了钱再把欠账补上,然后高高兴兴地把电视机抱回了家。自那以后,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去他家“蹭”电视看。
1993年,邻近的大严自然村并入成立的小岗村,承包土地面积扩大到1070亩,实有耕地1800亩,同年由小岗农户自筹资金成立小岗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从事生产资料、粮食加工、运输、劳务输出等生产经营。
这一年小岗第一次用办企业收入为每位村民代交了23元的统筹提留款。这一年,小岗的人均收入已达2000元,当年的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尚不足1000元。
1997年11月,由上海《解放日报》搭桥,张家港市长江村与小岗村东西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工程启动。主要项目有:长江村投资20万元用于支持小岗村农业产业化建设;长江村出资,小岗村出工,共建友谊大道。至此,在长江村的帮助下,一条宽22米,长1公里的水泥公路友谊大道诞生。
1998年9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到小岗村,对小岗给予了肯定,他说:“因为邓小平同志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首先是在农村开花结果的,而小岗村又是率先进行农村改革的。家庭承包经营这一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是不会改变的!”
改革开放闸门打开后的中国,人们如过江之鲫般涌向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江浙沿海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大寨村、华西村、南街村等农村,也靠兴办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快速壮大集体经济,村民率先致富奔小康。
而此时的小岗,躺在“大包干”的功劳簿上,存在严重的小富即安思想,对外界的扶助、支持产生了依赖感,革命精神和改革动力日渐不足,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的一麦一稻连作,传统的家庭养殖,传统的耕作方式。
“90年代,心发慌啊。”“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表示,“当时,我们的火车站、汽车站还售卖一分钱一碗大碗茶的时候,江浙那边1元以下的商品已经不找零了。”
收入差距日渐拉大,让严宏昌和小岗村的干部、村民每天都切身感到被甩在后面的落寞和致富的紧迫。
之后,严宏昌又在去往温州的路上看见挂着安徽、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等省车牌的大卡车,排着队往温州乡下开。他好奇跟着去,发现原来这些车是来拉化纤袋的。这里的农村家家户户将塑料回收后,加工成膜,再做成编织袋。一个袋子交给集体时是2毛钱,但是向外省卖的时候已然上升到了八九毛。
严宏昌受到启发,他暗暗思忖,我们小岗要做这个,不用说卖给外省,只要卖给凤阳县化工厂就有得赚了。没想到,回村一说,大家不太看好,不同意做。最后严宏昌只好自己花了1万元,买了两台机器自己干,22天就收回投资,半年就赚了几万元。“这时有人找我谈话,说我搞资本主义,愣是把架好的电线给撤掉了。”
1993年,倔强的严宏昌又成立了小岗村农业实业总公司,希望引进项目办企业。在公司运作下,十几个带有小岗村名字的公司先后成立,像瓶盖厂、工艺被厂、电子仪表厂、面粉厂、摩托车镜子厂、铜线厂等等,但是最终因种种缘由而夭折。
这样一次次的尝试,机会又一个一个溜掉了。
“唉,那时我的心里真是不快活啊!”严宏昌重重地叹出一口气,接着说:“我是‘大包干’的发起人之一,村子穷,心里不舒服。无工不富,小岗村要发展还是要走工业致富的路子。”严宏昌显出壮志未酬的无奈。
严宏昌之子严余山也试图续写父辈当年的“创业梦”——这位凭借打工自学创出多项专利技术、在上海等地办厂经商的“包二代”,回村办企业却遭遇“滑铁卢”:他投资的瓶盖厂、电表厂接连夭折,50万元投资变成了一堆不到两千元的破铜烂铁,最终失望离乡。
为什么华西村、大寨村能致富,小岗村却不行呢?陈怀仁直言不讳地说:“小岗村较偏远,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欠缺,且长期贫困、颠沛流离,村民缺乏一种凝聚力、向心力,再加上贫穷导致的不重视文化教育,村民受教育水平整体低下,使其摆脱小农意识的难度大,市场意识、合作意识不足,闯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比较弱。此外,最关键的是,小岗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缺一个好的带头人。”
03
1998年—2008年:“在深化改革中排除险阻、奋勇前行”
——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化改革。沈浩来了,他又重新激发出小岗村改革创新的活力,带领小岗人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秀美蓝图
在关友江家中,有一本记录他家里人均年收入的“账本”,关老表示,他要一直保留这个本子,作为记录自己家生活变迁的物证。
“账本”上记录,1978年至1988年,关友江家的人均年收入是不到1000元,1989年至1998年,家里人均年收入是不到2000元,此后到2000年时,增长到了3000元左右。
“这是沈浩来之前,增长最快的两年!”关友江告诉记者,即便如此,生活有所改善但仍比较穷,饿是饿不着,但也富不了,农民生活一直没太大改善。当年参与“大包干”的农民,也大多数以种粮卖粮为主。
进入新世纪,小岗村开始第二次“革命”,全力种好改革“试验田”,用深化改革激发土地活力。
2000年前后,小岗村挑选了20多名年轻人到长江村学习技术,看到了外面世界的部分年轻人明白了“无工不富”的道理,小岗要想走上致富路,必须要向先进地区学习。
2001年,由长江村润发集团投资在小岗村建设占地80亩的高标准葡萄示范园,在示范园的带动下,小岗村108户农民80%以上都种植了葡萄园,总面积达450亩。这是经小岗村农民自愿、有偿流转而兴起的第一片“试验田”,小岗人迈开了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与此同时,根据中央部署,从2001年开始,安徽省委先后从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分三批选派1.2万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相对贫困、后进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帮助农村发展。沈浩就是其中的一位。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
“初来乍到,村民们对这位新来的书记并没有抱太大希望。”关友江曾任小岗村委会副主任,与沈浩搭班子。他说,沈浩一到村里,就起早贪黑挨家逐户找人谈“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30多个日夜,他将全村100多户人家走访了两遍。
“沈浩还组织我们‘大包干’带头人、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华西、大寨等村考察学习,让我们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关友江说,在此基础上,沈浩紧密结合小岗实际,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开发旅游业、招商引资办工业”三步走振兴小岗村的发展思路。
“要想富,先修路。”关友江回忆,村民想把友谊大道以东的1.2公里的泥土路修成水泥路,方便生产生活。沈浩得知后,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组织村民自已动手修路,对友谊大道东侧延伸段进行续建,同时又新建了两条水泥岔路。小岗村的快速通道打通了,去县城比原先缩短了20多公里。
距小岗村约4公里的京沪铁路将小岗村与外界的联系隔离开来,是制约小岗发展的瓶颈之一。“一定要修一条让小岗村与省道直接相连的路,彻底改善小岗村交通闭塞状况。”这是沈浩到小岗村任职之初的一个大胆构想。
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梦想成真。2008年上半年,横跨京沪铁路的小岗快速通道高架桥正式合龙,小岗快速通道建成、通车,到省道307线比原道路缩短了9公里,为小岗村的发展筑就了一条成功之路。
“沈浩还带着我们大力招商引资,促进产业发展。”关友江说,之后的小岗村,以蔬菜、葡萄种植为主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以小岗面业、GLG产业园为重点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形成一定产能;以红色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近十户农家办起了农家乐。
村民腰包鼓了,村容村貌也有明显改观。
2004年以前,小岗村民的住房以瓦房、平房为主,部分农户住的还是草房,有的贫困户住的甚至是危房。在6年时间里,小岗村298户村民住上了两层以上的庭院式楼房,村民庭院内或门前实现硬化、美化和亮化。先后建起了农贸市场、“大包干”纪念馆、档案馆、文化广场、卫生室,改善了教学条件和体育活动设施,村内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高出2000多元。
“红手印”,这是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方式。6年时间,三按手印,小岗村民用这种方式,留下了沈浩。
2008年9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临小岗视察,提出“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并勉励沈浩:“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在沈浩去世后,又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请转达对沈浩同志亲属和小岗村村民的亲切慰问。”
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村,“沈浩精神”也跟“大包干”精神一道,成为激励人们不畏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动力。
04
2008年—2018年:“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小岗再出发”
——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化,激发出小岗村发展的巨大内生动力。面对中国进入新时代,小岗村深化改革不停步,迈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步伐
六月的小岗,风吹麦浪。田间地头上各种农业机械在不停地奔波,收割、撒肥、打水、耕地、插秧……一派繁忙的“抢收”景象。
走进村部,“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矗立在村西头,门楼下是笔直宽敞的友谊大道,村两边是一栋栋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招牌随处可见。
自习近平总书记来了之后,严金昌家的“金昌食府”,生意一下子更火爆了。
“我们家60多亩地全部流转了出去,拿着租金,不耽误创业。现在,‘金昌食府’年收入将近20万元。除了小女儿嫁到外地,其他子女都在村里开饭店、超市、浴室,家家户户开上了小汽车,住上了楼房。”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下麦田、进农家。他来到“当年农家”院落,了解当年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的情景。总书记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习近平强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在这里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
在随后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小岗要想发展好,土地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
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由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小岗村颁发。严立华激动地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了这确权证,我们农民可以甩开膀子去搞土地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了。”
很快,小岗全面完成了1.367万亩可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发放证书875本,发证率达100%。拿到这个“红本本”,小岗土地流转加快了速度,目前全村共流转土地8932.88亩,占全村可耕土地面积的65.7%,其中规模流转6841.88亩。
从“红手印”到“红证书”,小岗又一次成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此后,小岗村积极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盘活集体资产,尝试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贷款,把“红证书”变成了“活资产”,开展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确权发证,推行小岗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当年搞‘大包干’,‘分’得比较彻底,虽然经过近10年的投入积累,集体经营性资产仍然很少。”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优先发展集体经济,集体收入增长与村民收入增长基本同步,成为我们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原则。”
为此,小岗村组建了集体股份合作社,对小岗村品牌等部分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登记,折算成3026万元,入股了此前村里开办的小岗村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以这家公司为载体经营集体资产,经营利润按占股比例分配给集体股份合作社,合作社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按章程给村民分红。
2017年,小岗村的集体收入达820万元,投入了98.9万元免费给全村村民办理新农合、新农保和政策性保险,平均每个村民获益230多元。小岗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6元,每名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从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获得分红350元,实现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到“人人分红”。
“唯有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近几年,特别是总书记来视察之后,小岗村倍感振奋、倍受鼓舞,我们正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实施15项改革试点和136个‘三年大提升’项目,着力开展主题为‘农村改革+农业’的5A景区创建行动,努力在内生动力、品牌形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组织建设五个方面建设美丽幸福新小岗。”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
目前,小岗有了科学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一个中心、三大组团、三条轴线的空间布局。改革大道南北贯穿小岗村,成为小岗与外界连通的快速通道。友谊大道、创新大道、和谐路、“大包干”南路纵横交错,将小岗清晰地划分为几大功能区。
立足“农”字,小岗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科技支撑,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6年9月,小岗村与安徽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协议,推行4300亩高标准农田全程社会化服务“331”模式,开工建设小岗生态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改善小岗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示范推广农垦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模式,提升小岗村农业产出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去年7月31日,安徽科技学院小岗村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挂牌,并选定4300亩高标准农田内80亩农田作为科技示范基地,双方合作建设小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示范区。目前,小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农机综合水平79%,高出安徽全省10个百分点。小岗农产品加工园也加快建设,去年,盼盼等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签约落地。
在旅游业方面,2015年以前,小岗村已开放了“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当年农家、村文化广场、葡萄采摘园、金小岗农林科技示范园等景点。2016年起,陆续建成或在建小岗干部学院、天荒红街、研学基地、当年小岗、乡愁院子、漫享田园、国家农业公园、中国红乐园、梨园公社、麦田大地艺术园、石马文化园等景点。小岗村近几年成功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旅游名村、安徽省美丽宜居村庄等称号。目前,小岗全年接待游客7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30万元。
以农耕小岗为底色,一个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旅游业为重点”的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小岗夺目而出。
“当前,村‘两委’正在规划一个小岗未来的发展方案。”李锦柱介绍说,在这份蓝图中,小岗村的目标是建成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景区、社区、园区融合的改革特色小镇,一个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创新、创业、创意融合的全域田园综合体”。他认为,改革创新是小岗的基因和底色,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更有力地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