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文化套餐”
  • 发布日期:2018-07-02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412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礼、义、诚、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等,走进富源县营上镇福海佳园、竹园镇沙田佳园等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浓郁的传统文化、党建文化扑面而来。


守住传统文化这个“根”

“以前居住在大山里的群众,接触到的孝、德和礼、义、诚、信都是从父母或者村邻口中得知,弄不懂其中的真正含义。现在搬到集镇上住后,我们房子周围墙上都有礼、义、诚、信等大字,周边还有一些文字说明、图画,自己和孩子都能看得懂,容易记住,也好对照遵守。”谈起搬迁前后居住环境的变化,富源县竹园镇沙田佳园搬迁户王小伍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有了新房子,还得要有文化渲染、精神文明的提升,该县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富源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管理办法》等规定,先后投资96.7万元,建设11个乡(镇、街道)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墙体文化180余块、购置各类图书6500余册、13个党员活动室、13个多功能室等。用心用情做好搬迁安置点思想品德、村风民俗、文化活动、卫生环境、道路通行、舆论引导“六好”工作,切实将“孝”“德”和礼、义、诚、信,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思想道德等传统文化固化下来,搬进安置点,让搬迁群众看得懂、方便记、好理解、容易对照遵守。

抓实党建文化这个“本”

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水泥路、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住上了新房子,这样的好日子,对于曾经住在大山里的贫困群众来说,连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情竟然真实地发生在他们身上。

“在党建文化建设上,我们充分吸收了各乡镇的文化元素,尤其是墨红彝族刺绣、富村红色文化、大河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等内容,目的就是要抓实党建文化这个根本,将搬迁点的党建工作做出亮点和特色。” 富源县委组织部干部文强介绍道。

“我们在搬迁安置点新成立一个党支部,新建了一个党员活动室,做好搬迁党员的集中管理。”营上镇福海佳园党支部书记姚国立说,“部分贫困户党员虽然搬到了集镇上,加入了新的党支部,但是党员的身份没有丢,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少。”

有了新的房子,13个搬迁安置点也有了营上镇福海佳园党支部、竹园镇沙田佳园党支部、大河镇党恩佳园党支部等名字。随着搬迁户的陆续搬进新家聚集人气、充满灵气,开始了新的生活,搬迁户里的农村党员也在新的安置点找到了新的组织、新的党员之家,接受党建文化熏陶,这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加快产业扶贫、带动更多搬迁户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

抓好精神文明这个“魂”

“让搬迁户搬得出来,还要让他们住得下来,稳得住。”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干部张超说,“在搬迁安置点主体工程、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建设上,搬迁办充分将项目工程建设、扶贫工厂与搬迁群众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让搬迁户住上新房、脱贫致富的同时,又能吃到免费的‘文化套餐’,切实让搬迁群众有亲切感,能接受,好理解。” 该县将建设与文化融为一体,把传统的文化和道德留住,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的文明融汇起来,把文化的“魂”搬进去,把精神文明融入进去,切实增强搬迁贫困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