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王祥方:青春无悔,扶贫无怨
  • 发布日期:2017-11-20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92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那年我大学三年级,第一次听到“精准扶贫”这个词,感到既遥远又陌生。2015年1月,习总书记调研云南,强调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那段时间正忙着找工作,对脱贫攻坚漠不关心。

2015年7月,我大学毕业,那年我22岁。同年9月,通过中央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光荣的成为一名小学教师。随之被分配到我的家乡乐业镇拖落小学任教,那是一所条件十分艰苦的偏远村完小。但那时我斗志昂扬,立志要在这平凡的教育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不平凡的大事业。未曾想,在踏上教育路途的同时,也悄无声息的走上了扶贫路。

第一次以帮扶干部的身份到贫困户家做调查,那是12月份的一个晚上。在村小组长的带领下,我们一户一户的走访,一户一户的填入户调查表、问卷调查等诸多表册。可是部分村民对我们做的这项工作产生质疑,眼神里散发着讥讽与嘲笑的味道。他们以为我们又是去做表面工作,敷衍了事罢了。那个时候,我并没有说话,只是默默的填表。心里却告诉着自己,一定要用具体的行动做给他们看,要让他们知道我们到底是在真抓实干,还是在做表面文章。填完最后一张表时,已是晚上11点多。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寒风瑟瑟地吹着,村子里的灯光基本都熄了,唯有路旁光秃秃的树枝发出簌簌的声响。周围没有一点人声,身上的汗毛不时立了起来。从村子里不时传来几声悠长的犬吠,仿佛在质问我,一个小学教师与扶贫有何干系?今天的作业批改了吗?明天早上不上课了吗?但再多的质疑与质问,在贫困人口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条件面前,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景下,都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回到学校,改完作业,已是凌晨1点多。往后的日子里,又经历了很多个这样的夜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孩子们很多次的作业都是凌晨在台灯下批改出来的。

逐渐的,我没有了周末,连寒暑假都被贫困户信息采集表、大数据录入平台等与扶贫有关的数据与表册占据。那些个日夜,只要手触上电脑键盘,眼睛盯上各种数据表册,一触一盯就是十几个小时,根本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可谈。也就因为这样,几次同学朋友的聚会都没能参加,之前很要好的朋友也感觉对我逐渐的陌生了起来。2016年的暑假,亲戚给我介绍了一个女孩,相处了一段时间,彼此感觉都还不错。而后,我便约她一起出去旅行,从而进一步拉近关系。可突如其来的一个通知,我又回到扶贫战线上。为此,我没有如约到汽车站等她,原本我约的她,最后变成了她一个人的旅行。也就这样,我和她从此变成了陌生人。

朋友的疏远,女友的失之交臂令我痛心。但这些与扶贫事业比起来,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如果牺牲我暂时的幸福,能换来一部分贫困家庭永久的幸福,我是愿意的。

慢慢的,我开始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越来越多的扶贫项目落实到贫困户手中,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也开始逐渐减少,这也让我自己充分的肯定了我所做的工作。我清晰的记得最后一次下村回访情境,那是一个雨后的傍晚。有几户贫困户住在半山腰,因为不久前的一个扶贫项目把他们的路修通了,新房子建好了,所以我便骑着摩托车去。当我做完回访工作,骑上摩托车准备回学校时,才发现雨后的山路是上去容易下来难。最后,在几个村民的帮助下,我才把摩托车推下山脚。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他们还开玩笑说:“王老师,你这是叫上山人骑车,下山车骑人”,更是惹得大家开怀大笑。村民们完全没有把我再当陌生人,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流露着感激之情。一直以来默默的付出终于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我高兴极了。同时,也证明了我一直以来的坚持并没有错。

两年下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饭后偶尔我也会到村里转悠,感觉却和两年前完全不同。寒风不再瑟瑟的吹,道路硬化到村里家家户户的门口,路旁的路灯也使夜不黑了。村民们新建的小洋楼里传出一片欢声笑语,就连不时传来的那几声犬吠都摒弃了抱怨,带着快乐的气息。

青春并没有走远,因为扶贫的路还没走完。扶贫的路虽然遥远,但还有无数个像我一样的“扶贫战士”在路上。正如一句诗所言: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正所谓,青春铺就扶贫路,泥泞道路看日出。无怨、无悔!

(乐业镇拖落小学 王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