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徐仁平:做敬业奉献的扶贫人
  • 发布日期:2017-11-20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57

做好敬业奉献的扶贫人  成就精准扶贫的扶贫梦

做好本职事,就是要立足本职岗位,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即使平凡,也很辉煌。我是一位刚入门的扶贫人,我的梦就是和大家一样——共圆精准扶贫梦。

油房村是会泽县者海镇精准扶贫的重点村,是者海镇最边远的村落,地理条件恶劣,海拔2250米,年平均气温13℃,全村耕地面积4062亩,人均耕地1.6亩,林地13172亩。人民生活贫困,  生产条件差、市场对接远、收入微薄,居住条件难以改善,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文化教育程度低,村民思想保守、素质不高、安于现状思想严重。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外出务工为主。基本没有集体经济,穷是本村鲜明的特征。

我作为扶贫工作队干部,进驻油房村,第一次踏入那片土地,那连绵的大山和高耸的沟壑也让我的梦想破碎过、撕裂过,离开温暖的家和家人,住进山窝窝,以村为家,以贫困户为家人,基层精准扶贫的酸甜苦辣,复杂的贫困村,繁重的攻坚任务,压得差点喘不过气来。层层压实,层层传导,最终的压力顶在最基层的村干部以及驻村扶贫干部头上。长期驻村扶贫,与家人是离多聚少,心里是苦苦的,遇到“等、靠、要、懒”的贫困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工作中得不到理解和配合,满腔热血换来的是指责抱怨,但还是要天天往返于贫困户家,为了掌握贫困户家各种情况,经常是长夜孤灯,忙着记录贫困户家各种信息,帮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帮助他们走出贫困。

初来乍到,情况不清,工作、生活条件差,难以开展工作,我就把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村民,把驻地当作自己的家,深入全村5个村民小组,调查摸底,访贫问计。我看到当地村民基本是靠天吃饭,玉米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但价格不稳定,扣除种子、农药、化肥等成本,基本不挣钱,遇到灾年还得赔钱。牧业以养羊为主,外出打工的人很少,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有的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或病人;有的找不到合适的劳务输出渠道;有的没出过远门,怕上当受骗;有的适应不了外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强度;有的得过且过,不愿辛苦劳动。个别外出打工的人也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等原因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干三天歇五天,年底回家两手空空。

入村后,我随胡主任走遍张家梁子,大冲子、大窝坡、小海田、秦家梁子的沟沟坎坎,往返一次将近要走五至六小时的山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为攻坚脱贫伟大事业默默奉献着。期间多次往返走访了100多户村民,这些村民的房屋大多座落在山坡上的位置,结构简陋,家里的壮劳力基本都到城市打工去了,一般只有老人带着孙辈们留守。他们的生活过得很节俭,家居却收拾的很整洁。来到秦家梁子李明华家,母亲是个聋哑人,见到我们到来,她非常高兴,一直比着手势,嘴里呀呀的说着,虽听不懂她说什么?见她一直比着手势,我们心里也明白了七八分,这时李明华从地里回来了,下半身穿着一条陈旧的牛仔裤,两个磕漆头处已烂得无法缝补了,我们询问了他家的生活情况,饮水情况,饲养情况,一年的收入怎样,有什么要求和打算等……。越往下,路也难走。一路走下来,看了这许多情景,我的心底已是为之一振,止不住一种辛酸的滋味涌上心头。

走近群众才会赢得真情。我们坚持吃住在村或村民家里。星期一到星期五不回家、不休假。农村白天不好找人,为了熟悉村情民情,我们常常利用晚上时间单独或跟村组干部一道入户走访,召开小组户主会,听取村民对党的惠民政策的认识、一事一议、安全饮水、精准扶贫等工作的意见建议,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近一年来,我们始终与群众在一起,把心融入群众的心里,把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我们的誓言,践行了驻村工作队员的职责,一桩桩惠民实事,让村民的心变得暖暖的,仅仅用了半个月时间,我们就基本摸清了油房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我们开展了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和分类帮扶。找对对口扶贫路径,帮助村组理清发展思路,结合国家扶持政策,细致落实扶贫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把规划、目标转化为一件件群众期待、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具体措施。分户指导,一家一户一台账,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经过调查和走访,我们与村干部理清了发展思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发展山羊养殖和独角莲等中草药种植开发是村民脱贫的基础和支撑。要始终坚持思想发动先行,团结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意愿,并重点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改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在走访过程中,很多人提到五保和低保,他们简单的认为,扶贫就是给他们纳入低保或者五保,每个月给他们几百元钱。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扶贫,是为了从根本上彻底消灭贫困,让老百姓都有致富的能力,从而迈入小康的生活。诚然,贫困户贫困的具体表现是缺钱,但是他们更缺少的是脱贫致富的路子。简单的给钱不仅不能达到扶贫的效果。我能感受到乡亲们的那一份纯真,质朴,村民容易满足的心里真正的东西。脱贫攻坚,不仅是送钱,而是切实解决老百姓需要的水,电,路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先行。

经过近一年与山区村民的接触,要做好扶贫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与群众融为一体,耐心听取群众意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从群众期望出发,准确找到扶贫途径和帮扶手段,最终实现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效果。只有扎根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服务群众;只有坚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农村基层实践,使我磨练了意志,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责任心。我坚信有这么好的政策,有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接力,有质朴村民的辛勤劳作,脱贫攻坚一定能够圆满的画上一个句号。国家,人民一定能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者系会泽县者海镇油房村委会扶贫挂包帮干部    徐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