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我的扶贫故事】曲靖市纪委 “住”进村 齐力攻坚送清泉
  • 发布日期:2017-11-20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858

“山高坡陡赖石喀,漏水跑肥力白花。土浅挂破好犁头,巧妇无水难当家。”这是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发新村流传已久的顺口溜,借以反映当地生产生活之艰苦。如今,传了几代人的顺口溜已慢慢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村里现在的光景,也是村民们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民居整齐有序的排在道路两侧,纵横交错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就连盼了几代人的自来水,也接到了家门口。

图片1.png

白墙青瓦的苦干歹村

这巨大的变化,还得从2015年9月28日云南省曲靖市纪委驻村扶贫工作队进村的那天说起。

扶贫开发“住”进村  遍访寻得致贫因

“2015年9月28日,刚过完中秋节的第一天,曲靖市纪委选派6名同志到发新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那时候的发新村,让大家不禁眉头深锁: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就连喝口干净的水,都是件困难的事。”曲靖市纪委驻发新村工作队队长王晓洪回忆说,最要命的,还是村里的卫生,很多人家,连脚都落不下去。

发新村位于云南省罗平县老厂乡,下辖德克、大补母朵、新发、小细代、苦干歹5个自然村,共有586户2426人。除小细代村40户186人外,其余4个自然村的村民都靠水窖存雨水生活。2015年8月,曲靖市纪委挂钩发新村委会5个自然村扶贫开发攻坚。

图片2.png

德克村村民王常友正在查看自家水窖

“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得先摸清楚村里的情况。”为了能尽快掌握村里586户人家的基本情况,工作队不分白天黑夜,顶风冒雨去走访、调查,唯一的目的就是更“精准”。“有些地方路不通,车子去不了,我们就走路去,一个来回就得三四个小时。”

经过一个月的走访,驻村工作队走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掌握了村里每一户人家的基本情况。同时,也被一组看上去不太起眼的数据震惊了:全村87户在册贫困户中,有57户是因病致残而导致贫困的。


图片3.png

德克村的异地扶贫搬迁工程

“19岁那年的一天,傍晚我还在帮父母挑水,晚上回来睡了一觉后,从腰以下就没有了知觉。”39岁的苦干歹村村民代小毕说,从那时起,他就丧失了劳动能力,靠年迈的父母养活。如今,坐轮椅的生活已伴随了他20年。

图片4.png

驻村工作队正在走访调查

德克村的王小良,原本在村里家境还算殷实,但自从几年前因感染结核病菌导致左小腿骨坏死后,家里的钱基本都花在了治病上。“刚开始时,只是脚背上长了个小包,并没有太在意,后来去医院做了检查才知道感染了结核病菌。”王小良说,为了活命,只能一次次的截肢。“前后已做了四次截肢手术,共花了14万元,现在都还欠着好几万的外债。”

在村里,类似于代小毕、王小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大补母朵村的唐林祥和卢能强,也是因病菌感染丧失劳动能力……在村里,还有6岁就被查出在肝内有寄生虫的‘怪病’。”

细究“污水”成罪首  齐力攻坚送清泉

因病致残导致贫困的家庭数,在发新村已占到了一个非正常的比例。“一些连工作队队员听都没有听说过的怪病,就发生在村民身上,这让队员们十分困惑,村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怪病呢?”这一现象让工作队十分不解。最后,经工作队多方走访调查,并请卫生部门前来对当地蓄水池里面的水进行了化验后,大家心里悬着的疑问才有了答案:原来,村里大多疾病、怪病,都是由村里脏、乱、差的环境卫生状况引起的,最致命的,是被严重污染的饮用水。

饮用水污染严重,难道是村里有高污染企业吗?村里的饮用水被污染并非工业污染所致,而是与村里的环境卫生状况有关。“发新村是罗平县喀斯特石漠化的典型地区,除小细代村外,其余四个自然村饮水到靠水窖水,一到冬春干旱时,村民们只能以人背马驮的方式到七八公里外的块泽河取水。”王晓洪说,最为严重的问题,还是当地群众缺乏卫生知识,多数农户的水窖几年都不清洗,收集的雨水也不经消毒。水窖建在厕所旁、牲口棚建在家门口、畜粪污水流进家等现象随处可见。“这样一来,污水粪便导致水窖内的水携带病菌较多,久而久之,水窖成了病菌繁殖的温床,疾病成了很多家庭致贫的主因。”

病因找到了,该如何对症下药呢?工作队按照卫生部门提出的方案,一方面向群众宣传卫生知识,带领群众清垃圾、洗水窖。在没有最终解决安全饮水的问题前,先用最原始的办法,将生石灰投到水窖里消毒。同时,请市、县两级水务部门的专家到村内“会诊开方”。

“初步方案是打深井。”通过专家的勘察,要让发新村的村民喝上干净的水,就要打970米的深井才能实现。

听到这个数字时,队员和其他几位驻村干部心里都打了一个咯噔。“970米啊,水要分多少次才能抽上来?按照现在的电价来算,每立方水仅电费就要40多元,这样的水,老百姓喝得起吗?”答案是否定的。

打深井被否定了,驻村工作队只能另想办法。“要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我们只能在附近寻找地面水源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在方圆10公里的地界开展了一场寻找水源的“攻坚战”。

“只要听村民说哪里有出水,不管是爬坡下坎,上山钻箐,工作队和村干部一道,翻山越岭,衣刮破了,鞋扎通了,人晒黑了。最终,经过2个月的踏勘,在离村3.4公里的一个山箐中找到一股可满足苦干歹村249户群众直接饮用的泉水。

“水源找到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才能将水引到村里的问题。”工作队立即将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向曲靖市纪委作了汇报,市纪委领导高度重视,及时与市、县两级水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并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曲靖市水务局筹集60多万元作为此次饮水工程的资金支持。

“资金有了保障,工作队和县水务局,以及乡、村领导一道,测水源、查水质、勘路线、定方案、建水池。新建了90立方的提水池和300立方的蓄水池各一个,铺设管道8900余米。”至此,苦干歹村村民终于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喝水的历史。

吃水不忘挖井人 小康不落每一人

通水那天,村民方建良收起赶了几十年的运水马车,看着白哗哗的自来水淌进自家的水缸,不由自主的说:“想了几代人的水,如今终于解决了,这恩情,比天高!”

方建良告诉记者,他是村里的养殖户,养了几十头牛羊和几百只鸡,每天都需要大量的饮用水。“以前我和老伴每天都去3公里开外的地方拉水,那时路上全是泥巴,只要一出门,保证你‘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老俩口年纪都大了,赶起马车来也比从前吃力许多。幸运的是,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终于结束了祖祖辈辈靠天喝水的历史!”

“可惜的是,德克、大补母朵、新发3个自然村因地势较高、周围无水源而无法解决靠天喝水的问题。”但在此次脱贫攻坚工作中,都帮他们新建了大水窖,并教授了他们生活饮水的安全、卫生知识,以此保证每家能有足量的生活用水,也有力保障了村民的饮水安全。

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只是曲靖市纪委驻村工作队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所做的其中一件难事,修路、建房、易地扶贫搬迁、制定并实施脱贫计划……件件都不是“简单的事情”。一年多下来,驻村工作队队员跑遍了村里的家家户户,从开始的路人,变成客人,最终变成了家人。如今,工作队员不管走进谁家,都被村民一口一个老大哥的叫着,十分亲切。

面对焕然一新的发新村,74岁的丁家应老人感慨万千,对曲靖市纪委驻村干部的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他们自从去年9月份住进我们苦干歹村,为村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也吃了不少苦。现在,水接通了,路修好了,风景树栽起来了,路灯也亮起来了。就连晚上出去串个门,也方便了很多,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黑灯瞎火的,走起路来高一脚低一脚的。”。

如今,发新村出行难、喝水难、住房差等制约村里经济发展的难题都已被一一破解。在曲靖市纪委的帮扶下,一个现代化的小集镇已初现雏形,全村年内脱贫出列已指日可待,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发新村人一定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与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

(曲靖市纪委派出第八纪工委行政监察综合室主任  蔡红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