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东山镇芙蓉村委会产业扶贫开启脱贫“加速度”
  • 发布日期:2017-11-13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89

宣威市东山镇芙蓉村委会地处宣威市东部,距离宣威城区20公里, 国土面积13.9平方公里,海拔2371米,辖7个村民小组375户1346人,其中彝族人口1090人,占总人口的81%。2015年末,芙蓉村委会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8户210人,截止2016年底芙蓉村委会实现了22户71人的年度脱贫任务,实现了小山村的巨变,引来了周边乡镇乃至市一级的部门前往调研考察。这样一个极度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是如何实现华丽蜕变呢?

一,发展特色旅游业,打造旅游名片。芙蓉村地处东山之巅,地理风貌特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如盆,常年白云缭绕,天蓝水碧,犹如人间仙境在这里保存有较好的彝族传统特色民居,彝族历史文化、“火把节”等传统习俗也原汁原味的保持至今。东山镇高度重视芙蓉特色旅游业的开发和打造,别具匠心的提出了“党支部+乡村旅游+扶贫”的战略思维,要求党支部强化带头作用,健全服务机制,着力打造“芙蓉火把节”、“芙蓉彝寨周末游”两个精品旅游品牌,解决集体无收入、群众难致富的问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芙蓉村近年村集体收入均突破百万。

二,依托传统技艺,发展特色彝绣。芙蓉村委会彝族聚居,其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较好保存,特别是别具一格的彝族刺绣。之前的芙蓉村虽有部分人掌握着刺绣技艺但多为老年人,年轻人觉得这门技艺终究要没落不愿学,由于新老交替导的缺失致这门技艺快要断代,也难以形成规模。为了实现“脱贫攻坚路上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兄弟掉队”的誓言,东山镇对芙蓉村彝绣产业规划进行了谋篇布局,通过到楚雄州请刺绣师傅到村传教、组织本村有意愿群众外出学习等形式大大扩大了刺绣影响。2016年7月成立彝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有会员50名,已建成200平米加工生产车间、1个产品展示区,每年生产彝绣产品1万件,销售额50万元;2017年火把节期间,芙蓉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售出各类彝绣产品600件,销售额达2.8万元,成效初显。“合作社目前主要与楚雄‘长征绣坊’合作进行订单生产,社员优先考虑贫困户,社员可集中在绣坊绣制,也可领回家里绣制,干好农活和家务活后就在家里绣花,每天能有50元左右的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如果成天到绣坊工作,每天能有80元左右的收入。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绣女技艺的提高,彝族妇女将实现不出寨门凭着一颗小小的绣花针就能实现脱贫致富,绣出美好生活”芙蓉村村民李稳存这样介绍。接下来,东山镇党委政府将不断壮大彝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规模化建设和产品研发能力,整合形成集技艺传承、文化展示、对外宣传和推广为一体的产业链。预计到2018年,合作社将实现收入150万元,人均增收达2.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左右。

三,种植冬桃2000亩,创办花果园。冬桃,在严冬采摘上市,以核小肉嫩,甘甜清脆而著名,是罕见而珍贵的桃中奇品,目前在市场上的销售较为紧俏。近年来,芙蓉村立足于气候优势,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持续培强做大冬桃产业。为切实发挥冬桃产业效益,芙蓉村专门到昆明请有关农学专家到村传授冬桃培植技术及开展病虫害防治培训。现在的芙蓉,冬桃逐年进入挂果期,贫困群众喜笑颜开。下一步芙蓉村将把冬桃产业融入芙蓉乡村村旅游业中,把冬桃打造成为芙蓉旅游一大亮点;成立专门的冬桃种植合作社,做强做大冬桃产业,并借助农村淘宝平台打开冬桃销路。

 (宣威市东山镇人民政府 袁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