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刘光信 周云坤
“大家要再次进村入户,扎扎实实做好‘回头看’工作,做到对象精准,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说话的人又黑又瘦,这几天得了感冒,更加憔悴。他从口袋里掏出几粒感冒药吃下,继续用沙哑的嗓子说道:“当前,要加快推进123户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劳务输出等产业,做好土地流转,用好金融扶贫等优惠政策,确保全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近日,记者走进会泽县者海镇瓦窑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解恒考正在安排精准扶贫的相关工作。
摸底数 贫困数据心里清
解恒考说:“做好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识别,重点在瞄准对象,措施在精准扶持。精准扶持的前提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从2015年开始,解恒考就带着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多次进村入户,把真正的穷人找出来,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扶持对准最贫困的群众。
“今年,解支书到过我家五六次,小狗见到他就摇尾巴,我家的门槛都快要被他‘踏’破了,真是辛苦了!”说起解恒考,贫困户付文珍竖起了大拇指。
为把对象识别这一基础工作做实做细,解恒考一次又一次走进老百姓的家门,组织村干部反复在原有建档立卡数据的基础上,及时完善数据信息,确保识别对象真实、致贫原因清楚、建档立卡规范,真正把扶贫对象、致贫原因和扶贫措施搞准搞实。
“全村有846户3491人,其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8户1030人。”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换来的是解恒考对贫困情况的清楚明白,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措施细。“308户贫困群众中,123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现脱贫,其余的通过发展产业、劳务、流转土地、金融扶贫等方式,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解恒考对全村脱贫、每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都有了清晰的思路和办法。
建新房 群众意见放心上
在瓦窑村福星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现场,推土机、挖机、搅拌机和施工人员紧张有序地交织在一起,热火朝天,场面甚是壮观。
“现在基础已经完工了,正在进行房屋主体建设。”贫困户户主陈国堂推着一车水泥浆正往模板里灌。他满脸笑容地说:“是党的政策好,给我们许多补助,才盖得了新房子。”
为推进占地51亩的福星地集中安置点建设工作,解恒考花了大量心血。刚开始,贫困群众不愿意盖,担心领不到补助。解恒考召开动员会,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增强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认同感、参与感,不断扩大易地扶贫搬迁的影响力。
解恒考充分听取了贫困群众对搞好易地扶贫搬迁的意见和建议。他按群众的意愿,分两种方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种是群众在原址拆除重建,共有57户。另一名种是进行集中安置,共66户。两种方式中,建集中安置点难度大,主要困难来自土地。为协调土地,解恒考跑酸了腿,更跑弯了腰。在他的协调下,集中安置点用地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这么大的一个集中安置点,一定要科学规划,让群众认可通过。”解恒考说,集中安置点的整体规划,房屋结构,安置区内硬化、亮化、绿化等规划设计都是群众认可的。同时,解恒考多方争取,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争取扶持资金,为安置点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从开始决定搞易地扶贫搬迁到征地,再到基础完工,仅用了41天时间,进展非常快,群众积极性很高,贫困群众都来工地建自己的新房子。”解恒考说。
“刚开始,确实有些担心!主要是担心补助款能否到位。在解支书的动员下,我报了名进行易地扶贫搬迁,现在5万元的补助款已经到位,我又在集中安置点帮施工方打工,加上工钱,我的砖混房不差钱就可以盖好了!”看着一天比一天变样的新房子,陈国堂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感到非常满意。
搞产业 带领群众奔小康
“支部出思路,党员当大户,群众共致富”是解恒考实施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他带领村民从事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发家致富。2006年以来,他组织本村群众种植了近700亩经济林,其中仅黄金梨、核桃、板栗就有3.3万株。目前,246户种植户每年户均收入1.6万元左右。2014年,解恒考又带领贫困群众种植了500多亩核桃树,经济林果已成为瓦窑村的一个支柱产业。
解恒考注册成立了“福美果品科技有限公司”和“会泽恒荣养殖有限公司”,发展水果种植和生猪养殖,走生态养殖和绿色种植相结合的路子。他建起了占地50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养殖场,现饲养能繁母猪260头,肥猪900余头、仔猪400多头。养殖场年产值达2500万元,2015年盈利近100万元。同时,果园年收入达20余万元,进入盛果期,年收入可达30万元。对养殖场和果园的31名工人,他负责食宿并付给每人每月2000至2200元工资,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在解恒考的示范带动下,瓦窑村的生猪养殖不断发展壮大。解恒考还发动本村私营业主李兵投资100万元,建成年营销500余吨火腿的天伟火腿有限公司,年创利润30余万元,该公司已带动50余户贫困农户从事火腿营销,促进全村畜牧业发展。
“我打算把小猪赊给贫困户养殖,养成肥猪后,我用每斤高于市场价3角钱的价格实行回收,减少中间环节,帮贫困户多苦点钱。”解恒考对生猪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又有了新的思路。
“劳务输出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好办法。”解恒考告诉记者,村里每年都组织劳动力进行培训,全村400多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年实现务工收入40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现在要通过流转土地的方式,把土地资源集中起来,让大户发展特色产业。”在解恒考的引导发动下,村民解道平走上了土地流转、大户带动的脱贫致富路子。解道平说,他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向贫困户租了100余亩土地,建立了豌豆、甜脆玉米、小瓜、紫甘蓝等蔬菜种植基地,并建成了占地15亩的蔬菜大棚,定向招聘10余名贫困群众在基地打工。解恒考正着手在福星地66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建养殖小区1个、畜厩66间、化粪池66个,积极争取银行产业发展扶持贷款,帮扶贫困户发展养殖业,确保贫困户“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掏腰包 鼓励小组干部“做”
解恒考在瓦窑村有很高的威信,能一呼百应,正是因为他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他当村干部13年来,没有收过任何人的钱物。2006年,他把省委表彰自己的2000元奖金全部发给村干部。2004年和2005年镇政府发给瓦窑村委会的5000元奖金,他全部用于支付修建本村道路的人工费。2015年他家中建盖房屋,本来可以享受1万元的建房补助,但他主动把这个指标让给别人。
村民小组干部每个月才有150元工资。“精准扶贫的任务重,事情多,这点钱根本不够整哪样,小组干部的积极性确实不高。”为了调动小组干部的积极性,解恒考打算从自己的公司里挤出部分资金,用来考核奖励村组干部。
者海镇党委书记柳江说:“解恒考作为一名村党总支书记,能尽心尽力尽责地做事,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有能力、有想法、有思路、有办法,更有特点,他愿做事、能做事、敢做事,也做得成事,是一名合格的村党总支书记。”
由于工作扎实,解恒考先后被云南省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被省政府表彰为“拔尖农村乡土人才”,被曲靖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被会泽县委、政府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