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普洱:苦聪人撬动脱贫“杠杆”
  • 发布日期:2016-03-09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30

  在云南普洱哀牢山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的苦聪人,从大山深处搬迁到生存环境较好的坝区,生活的今昔巨变成为普洱市乃至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治穷窝”、“拔穷根”的缩影.
 
  从昆明驱车8小时,便来到苦聪人聚居的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村民小组。呈现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眼前的是一片秀丽景色:水泥路面在青山间绵延,串起一个个村寨,崭新的民族风格砖瓦房一户接着一户,红彤彤的三角梅绽放墙头。
  
  在大平掌安置点,宽大的广场、崭新的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广播电视设施配套完善。随便走进一户苦聪人家里,太阳能、电视机、沼气灶等现代生活器具一应俱全,主人会拿出自家种的茶叶招待客人。
  
  但在八九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光景。当时,复兴村、勐真村等苦聪人聚居区几乎不通车、不通电,与世隔绝,农业生产“种一山坡,收一箩筐”。
  
  近年来,苦聪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镇沅县扶贫办主任陈菊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2006年1月复兴村大平掌村民小组易地安置点开工建设,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200万元,建设民房200幢37000平方米,户均占地面积297平方米,配套林地、田地、猪圈、厕所、沼气,还通了水电。2007年,有200户1000名苦聪人搬进了安置点。
  
  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各类苦聪人扶贫资金累计投入2.1亿多元,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2个,建成易地扶贫安置点9个,转移安置丧失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特困苦聪人610户3000人,基本解决了3447户10686人的温饱。
  
  “这占全县苦聪人总人数1.5万余人的69.9%。苦聪山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630元,苦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渐增强。”陈菊说。
  
  面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扶贫杠杆作用,成为撬动“治穷窝”奔小康的支点。普洱市扶贫办统计,1996~2015年普洱市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安置贫困人口1.6万多户、近6.9万人。但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群众仍有12.3万人,占普洱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26.6%。
  
  采访中,普洱市委书记卫星表示,普洱制定出台了《普洱市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开展“31318”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即从2016年起,通过3年努力,投资10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3万户以上、10万人以上和800个以上安置点新村建设的易地扶贫搬迁。
  
  多年来,普洱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普洱市扶贫办副主任吴治华说,“易地扶贫搬迁时间紧、任务重,涉及到房屋、道路、产业等多个方面,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最主要是靠整合资金,利用中央专项资金,整合省级各部门资金,利用金融扶贫和银行贷款放大专项资金的效益。”
  
  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陈国宝也认为,易地扶贫搬迁“成也整合,败也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一项系统扶贫工程,各级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项目资源整合的平台,统筹整合以工代赈、人畜饮水、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农网改造、国土整治、市县本级财政资金、财政扶贫资金等共同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才能使有限的搬迁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
  
  比如,吴治华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要素保障压力大,易地搬迁安置点需要占用农田地、林地。普洱多为山地,难的是找不到一块比较适宜建立安置点的平地,地质勘探又增加了扶贫成本。
  
  此外,和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类似,一些建房农户缺乏足额有效的担保抵押物,一些农户担心无力偿还贷款而不愿意贷款,对搬迁后的产业发展、收入来源提出了迫切期望。
  
  卫星说,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贫困群众的脱贫和发展致富问题,普洱将按照“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兴边富民工程等相关政策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按照政策,易地搬迁农户在省级筹措资金中,贫困农户每户补助4万元,非贫困农户每户补助1.2万元,每户享受政策性金融贷款6万元,前3年由政府给予贴息支持。”卫星说。
  
  其中,普洱的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分为实施和巩固提升2个阶段进行,2019年至2020年再用2年时间,以生态环境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升完善为重点,迁出地完成土地复垦、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迁入地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公共服务设施全面配套完善,生活水平达到全面小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