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路径选择和机制创新
  • 发布日期:2016-01-07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57
 
低收入农户奔小康路径选择和机制创新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我们到湖南镇华家村、太真乡塘头湾村蹲点,就加快农民增收特别是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工作开展调研,与村干部群众座谈走访,了解去年以来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及库区第二期脱贫致富工作情况,探索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一)
 
   湖南镇华家村位于衢江区南部山区,距衢州42公里,原辖7个自然村,116户309人,近年已整体搬迁2个自然村。劳动力187人,其中外出务工78人。2008年人均收入3809元,其中:来自农业的占40%,务工收入占60%。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61户154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1820亩,其中耕地130亩;山林11485亩,生态公益林占66%。
 
   太真乡塘头湾村位于衢江区北部山区,距衢州45公里,辖3个自然村,117户365人。劳动力210人,其中外出务工141人。2008年人均收入2698元,其中:来自农业的占20%,务工收入占60%。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96户32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405亩,其中耕地面积7亩,山林3338亩,毛竹占60%,人均5.5亩,毛竹是该村农民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分析2个村的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民收入相对偏低,低收入农户比重高。2008年华家、塘头湾村农民人均收入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93%和66%;低收入农户分别占总户数的52%和82%,均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2、产业特色不明显,农民增收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华家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仅有毛竹1000亩,板栗300亩,柑桔50亩,没有特色支柱产业。塘头湾村基本没有耕地,毛竹资源较丰富,但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农民有增收致富意愿,但不知发展什么,如何发展。
 
   3、交通相对不便,基础设施滞后。2个村均远离城镇,塘头湾目前尚有龙门、内条坞等2个自然村不通机耕路,村民进出交通十分不便,竹林更是由于缺乏林区道路,肩挑背扛20%以上收入用在支付工本上。
 
   (二)
 
   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围绕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社会,通过对华家、塘头湾2个村的调查,探索加快农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的主要路径:
 
   1、开展特色专业村建设,发展产业增收。华家村山林资源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特色产业不明显,农民收入缺乏特色产业支撑。2008年华家村以实施乌溪江库区第二期脱贫致富工程为契机,创建食用菌园区,一期工程建设菇房10幢3000多平方,当年发展金针菇等25万袋,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增加农民收入16万元。塘头湾村做好毛竹产业改造提升文章,通过挖山抚育、施专用肥等措施,在雪灾损害严重的情况下,2009年毛竹出笋量比前年(同是小年)增加60%左右。2008年我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建设农家乐、食用菌、来料加工、山地蔬菜、竹林增效专业村16个,2009年计划再建设特色专业村56个,总体要求是到2012年全区239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基本建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发展特色专业村,一是建:如华家村利用山区气候及溪滩资源优势,无中生有建设食用菌特色产业基地。有风景资源优势可发展农家乐,下山安置新村可打造来料加工专业村等等。二是提:提升改造毛竹、茶叶等,扩大山地蔬菜种植规模,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低产园改造,建设高效优质基地,做大做强传统产业。三是改:面对今年柑桔滞销的严峻形势,淘汰品种老化桔园,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种养业。要用好用足省低收入农户发展及市特色专业村建设等项目扶持政策,统筹其它各项农业扶持政策,强化特色专业村建设的技术支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特色专业村建设。
 
   2、推进下山搬迁,异地发展致富。华家村近年来下山搬迁59户229人,其中向中心村集聚31户152人,廿里等脱贫小区安置26户77人,分散安置2户,整体搬迁了焦坑、柴猪坪等二个远离县乡道的高山远山自然村。塘头湾村已着手规划,计划在中心村建设占地4亩的安置点,整体搬迁龙门、内条坞等2个不通机耕路自然村。推进下山异地搬迁,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因户而宜选择安置模式。根据农户意愿自愿选择集中和分散不同安置形式。二是与自然村整体搬迁,退宅还耕相结合。全区有山区、半山区乡镇12个,涉及169个行政村933个自然村25654户82344人。山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有近3万人散居在区域封闭、地广人稀的边远山区和库区。下山异地搬迁的重点是深山高山远山交通不便的自然村、零星分散居住农户及地质灾害避险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及地质灾害避险区农户异地安置后可享受省财政5600元/人补助,自然村整体搬迁实行退宅还耕的还可享受区财政整体搬迁2500元/人及住宅拆除等资金扶持,增强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安置能力。三是提前谋划,科学规划布局安置小区(点)。一个下山安置小区(点)从规划到动工建设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前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安排好乡村安置小区(点)建设用地。大洲镇正在积极筹建大洲安置小区;适时启动上方立模小区建设,安置上方及灰坪二乡镇农户。建议启动衢江新区安置小区建设,用好下山搬迁土地及资金扶持政策,加快新区建设,推进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四是创新下山安置工作机制。衢江新区等安置小区可借鉴学习龙游晨东小区的做法,采用公司制形式市场化运作,沿街规划商铺,面向社会公开拍卖,收入用于弥补小区基础设施不足,符合条件农户选购安置商品房享受政策补助,同时可银行按揭贷款。乡、村安置小区(点)按集体用地报批,农民建房审批,户口挂靠所在地行政村,降低用地报批规费。规模较大的安置小区应考虑建设村级(社区)物业用房,出租用于服务业、来料加工业和文体娱乐业,为新村(社区)管理服务提供长久的经济来源。
 
   3、强化农民素质培训,增强致富能力。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增收致富技能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全区128511名低收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占92.8%。要按照“培训一个人,致富一家人”的思路,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在家不能外出人员的培训。主要围绕特色专业产业发展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塘头湾村邀请区林业局技术人员开展毛竹丰产培育知识培训,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明白了毛竹施肥、灌溉等技术要求,运用到竹林管理中,有效地促进了竹林生长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引导农林科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要针对不同农时季节,开展系统培训。同时要开展来料加工新增人员的技术培训,由于来料加工费相对较低,新从业人员熟练程度不高,开头阶段难度很大。去年我们会同区妇联一起培训来料加工新增从业人员1000多人,有力地促进了来料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外出人员就业技能培训。以中青年特别是初高中毕业生中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为主要对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培训后能有一条谋生之路。特别是要针对目前本地企业一方面招工难、另一方面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转变就业观念,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后能及时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三)
 
   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项目建设是载体,项目建设必须创新机制,突破资金、技术等制约瓶颈。华家、塘头湾2个村特别是华家村的实践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1、股份合作,抱团发展特色产业。低收入农户要增收致富,一缺信息,二缺资金,三缺技术。他们不了解市场信息,不知道该发展什么项目,由于相当多低收入农户年龄偏大、身体偏差、信用度低,其中不少是低保户,信用社贷款难;受文化程度限制,对发展新兴产业技术吸收能力差,增收致富难度大。针对上述问题,华家村成立食用菌基地合作社及产业合作社。基地合作社吸收村里条件较好31户农户入股,筹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0万元。基地建成后统一租赁给产业合作社经营,收取0.15元/袋的租赁费。由华家电站抵押担保,由产业合作社统一申请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200万元,用于食用菌产业发展。农户按小额贴息贷款参与分红,目前入股农户262人已首期分红84480元。食用菌园区与开化食用菌研究所签订技术承包合同,提供技术支持。依托江山食用菌专业市场,统一销售。低收入农户不仅可以从合作社收益分成,参与经营人员还可学到技术,获得工资性收入。预计食用菌园区建设后,按年产100万袋计,销售收入可达180万元,扣除成本后可创利约80万元,入社会员分红50万元,全村314人人均可增收1600元左右。
 
   2、资金互助,构建扶贫资金使用长效机制。为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新形式,缓解低收入农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建立扶贫资金与农户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增强低收入农户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原则,华家、塘头湾村开展了村级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目前宣传发动、入会申请、选举理事会监事会、通过组织章程等互助资金筹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湖南镇华家村55户农户入股,入股资金25万元,加上省财政安排互助组织试点资金20万元,合计45万元主要用于帮助农户发展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塘头湾村的筹建工作正在进行中,村级资金互助组织建立运行后可为入股农户发展毛竹等产业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3、管理创新,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华家村从中心村农户安置房建设到食用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均采取成立项目建设管理组织、统一采购材料、包清工的方式,降低建设成本,中心村一期工程每平方造价仅310元。建议对一些由农民投资建设为主的项目,应尽可能采取华家村的做法,节约建设成本。对库区二期工程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如林区蓄水池等,招投标建设较难规范,可采用由村建设后按标准补助的方式。
 
   4、“能人”经济,培养农民增收带头人。华家村是乌溪江库区54个村脱贫致富工程政策用得最好、成效最好的村,华家村的发展起决定因素是有一个战斗力强的村级组织,特别是有一个市场经济观念强、懂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村,在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进程中,发挥好能人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
 
   5、结对帮扶,重点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结对帮扶工作在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帮扶结对村发展生产,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华家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倾注了省府办公厅科技特派员和结对帮扶单位市委办领导的大量心血,从项目确定落实、技术协作单位牵线、资金争取、工作协调等方面做好实实在在的服务。结对帮扶工作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浙委办[2008]79号文件的要求,把帮助发展特色产业放在首位,探索发展特色产业与改善基础设施相结合方式,形成“在发展特色产业中改善基础设施,在改善基础设施中发展特色产业”良性互动的格局。
 
 
                        
 
                                       衢江区扶贫办公室  余永宜
 
                                         2008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