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扶贫还需机制创新
  • 发布日期:2016-01-06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612
 
   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将扶贫工作上升到全局高度。
 
  扶贫,怎么扶?变“输血”为“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到底,都是要找到最合适、最有效、最精准的机制和模式。
 
  从零星实施,到整村推进,再到整乡推进,从一次性单纯资金补助到资金叠加奖励,从计生部门一家“独舞”到多个部门携手“合唱”,作为全国“少生快富”工程发源地的泾源县,不断创新着扶贫工作机制(据本报12月12日载)。
 
  早在2001年,“少生快富”工程开始在泾源县试点,10多年过去了,这一机制在不断创新中发展壮大。对项目户给予先进补助、实物奖励,交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帮扶精准投放到户。正向激励下,项目户负担减轻了、奖扶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更多的钱用在了家庭发展、孩子教育上。日子越过越好、人口素质越来越高,一个有实质效果、有发展后劲的良性循环慢慢运转见效。
 
  最重要的是,在这一机制的示范带动效应下,更多群众的观念在改变。贫困,除了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客观限制,难以抗拒的天灾人祸外因,更不能也不应忽视的是观念桎梏,比如“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比如“撒胡椒面儿”式的扶贫思路。观念上的改变往往阻力最大、转变最难,但是最根本。
 
  扶贫,时至今日,已经是在啃“硬骨头”、打“攻坚战”了。一方面,在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艰苦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需要更大投入;另一方面,我们对贫困的认识,也不再简单以满足基本温饱来衡量了,逐渐转到贫困人口的非生存需求,转到改善生活水平、培养自我发展能力上来了。贫困群众要彻底“拔穷根”“摘穷帽”,要转变观念;扶贫工作要精准脱贫、科学脱贫,也要不断改进思路、观念。这些,都内在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机制,探索具体有效的模式。
 
  内生的力量最有活力。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模式,就是要激发活力、发挥吸引力,真正带动贫困群众参与进来,最终依靠自觉自发的内力。如何精细再精细、具体再具体,考验的就是机制、模式是否因地制宜,考验的就是机制、模式是否有示范效应、带动作用。合作的力量更见成效。扶贫,事关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动态工作,绝非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单打独斗能完成的,也不是靠单项措施、常规手段能持久奏效的。要源头根治,就要创新机制,用新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用新机制保障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用新机制保障扶贫资源科学有效。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再实在不过。要谋求均衡发展、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就要不遗余力地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时间的沙漏里,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6年光阴。保证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在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机制、探索具体模式,就是一个正解。(张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