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闻】
精准扶贫与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市级动态】
省扶贫办到我市宣讲《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挂钩帮扶】
云南建工集团帮扶宣威市小沙沟村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
【产业扶贫】
麒麟区扶贫办服务“非公经济”领跑贫困农户 会泽产业扶贫项目助农户人均增收4500元
【县市亮点】
罗平县贯彻落实全市扶贫开发攻坚暨美丽家园建设动员大会精神行动快措施实
会泽县“八个一”量化精准扶贫
【扶贫要闻】
精准扶贫与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据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巨大改革,必然引起扶贫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充分认清并积极适应由此带来的深刻变化,对于我们掌握工作主动权、真正打好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工 作 摆 布
扶贫工作曾一直被认为是业务工作、部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多次看扶贫、讲扶贫,亲自抓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2014年国务院做出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全国扶贫日。201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的新论断。今年1月19日,他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由此可见,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看得越来越重、摆位越来越高、抓得越来越紧,扶贫工作由“局部”性的业务工作上升为“事关全局”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扶贫济困已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扶持对象由“抽象”向“具体”转变
传统扶贫方式也划定了贫困线,强调扶持贫困人口,但由于没有对贫困人口进行准确识别,并建立可查询、追踪的管理数据库,扶持对象实质上停留在“抽象”层面,没有深入和准确到“具体”层面。落实精准扶贫机制,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全国扶贫系统用一年时间,调动各方面力量,完成了对精准扶贫具有基础和战略意义的“一号工程”—对全国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准确识别并逐一建档立卡,建立了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使得扶持对象一目了然。不仅如此,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由此,不仅实现了扶持对象查询追踪的“可视化”、具体化,而且实现了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检查考评的明确化、具体化,真正实现了工作对象的“真扶贫”。
扶持重点由“硬件”向“软件”转变
精准扶贫要处理好的两个关系,一个是区域发展与精准扶持的关系,一个是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与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等“软件”建设的关系。对于前者,新的扶贫纲要提出,“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贫困群众要脱贫致富,离不开区域发展带来的“水涨船高”;而区域发展主要靠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和行业部门的倾斜支持。对于后者,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是在注重加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基础设施“硬件”建设的前提下,把扶持重点转向支持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发展致富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在明确解决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问题之后,以重要篇幅强调了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等“软件”建设工作。从实际情况看,硬件建设周期短、难度小,给贫困群众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也比较小;而软件建设周期长、难度大,给贫困群众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也比较大。
确保贫困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和“啃硬骨头”的新阶段。精准扶贫将扶持重点由“硬件”转向“软件”,是扶到了点上、扶到了根上,是着力发展、迎难而上的重大转折。
扶持力量由“业内”向“业外”转变
打好脱贫攻坚战需要聚集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因此,国家要求在建立精准扶贫机制的同时,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力推进的新的大扶贫格局。与过去强调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格局相比,新的大扶贫格局涉及面更宽,参与要素更加齐备,可利用的资源更多。脱贫攻坚必须“政府、社会、市场协力推进”,这不仅明确了各方面的扶贫责任,更是全面动员、组织了扶贫力量。与此相适应,国家要求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工作基础上,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驻村工作队的普遍建立,实现了扶贫工作力量从“业内”向“业外”转变的具体化、可操作化和长期化、制度化。2014年,河南动员一大批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扶贫志愿者参与并完成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通过整合帮扶力量,基本实现了干部驻村对全省贫困村的全覆盖,使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并动员一大批国有和民营企业参与村企共建扶贫工程活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是仅仅依靠专项扶贫不可想象的,也是扶贫工作力量从“业内”向“业外”转变的最好证明。
扶持方式由“漫灌”向“滴灌”转变
和对低保户、五保户等单纯“给予”式扶持相区别,专项扶贫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以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为着眼点,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过多强调扶持到村、到县、到贫困地区,且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60%以上甚至更大比例的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改善贫困地区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扶持到户、到人的资金所占比重不大,专项扶贫成为“概略瞄准”的普惠措施。而且,由于政策设计和执行偏差等因素影响,往往容易出现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有效扶持的现象。落实精准扶贫,要求专项扶贫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因人制宜,因户施法,做到规划到户、帮扶到户、考核到户,一户一户解决问题,真正变“概略瞄准”为“精确瞄准”、变“漫灌”为“滴灌”,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目标任务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传统扶贫方式习惯于对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作定性化描述,比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贫困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等;即便明确了脱贫人口数量,也因为扶持对象的抽象化,使得看似明确的脱贫人口的定量化描述,因看不见、摸不着的定性化结果而嬗变。精准扶贫要求扶持要到人、到户,措施和效果都要落实到具体人;总体目标、任务,也转变为以贫困人口收入增加比当地平均水平高出的百分比和具体脱贫人口数为代表的量化指标体系。这个转变使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尤其是脱贫人口可查询、可追踪、可考核,使脱贫人口数量从一般性的数字概念转变为“可视化”的具体数目。
考核标准由“单一”向“综合”转变
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相衔接,扶贫成效的考核标准也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这一单一指标,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综合指标体系转变。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指标。大幅度提高扶贫成效考核在贫困县总体考核中的比重,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中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具体考核评价办法,并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目前,省委、省政府已研究出台了《河南省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暨扶贫开发考核评价办法(试行)》,从今年起,对全省53个贫困县减贫增收、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改善、资金投入和管理、扶贫开发主体责任落实、约束指标等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贫困县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
考核是指挥棒,考核标准由单一指标向综合指标体系转变,考核内容由概念化向数量化转变,不仅表明我们对扶贫工作“重中之重”认识的深化,也必将带来扶贫方式和效果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市扶贫办信息摘编)
【市级动态】
省扶贫办到曲靖市宣讲《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近日,省扶贫办机关党委张炳青专职副书记一行3人到曲靖市宣讲《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为扩大宣讲层面,确保宣讲工作取得实效,宣讲组深入沾益县开展集中宣讲。宣讲活动以座谈会的形式开展,市扶贫办、沾益县、马龙县、麒麟区扶贫办分管领导、业务骨干及部分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领导、扶贫专干、村委会干部共计36人参加了座谈会。
省扶贫办机关党委工会凌征艳专职副主席做了专题宣讲。凌征艳详细介绍了《条例》出台的背景、颁布的重要意义和主要亮点。凌征艳强调要把握好《条例》的特点,一是贯彻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是符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三是坚持科学规范立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凌征艳就把握好《条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重点讲解。《条例》重点解决了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填补了我省地方立法的空白领域,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脱贫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战略部署,对扶贫开发的方针、原则、标准、对象、范围等重要问题作出了规定,为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加快脱贫攻坚整体推进与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三是建立了“各级政府负总责,各部门合力攻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四是明确了支持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发展的政策措施,对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大类主要扶贫措施和税费减免、投入增长、金融服务、土地保障、贫困影响评价、智力扶贫等六个方面的扶持政策进行了规定。
五是强化扶贫贴息贷款政策。根据国家和本省要求,本条例重点规定三项内容。一是鼓励和引导信贷支持和基层金融服务网点建设。二是支持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三是支持特色农业保险的发展。
六是建立了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明确了各类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用途。条例明确规定“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规模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本省专项扶贫资金的百分之三十”。这是我省地方性法规的特例,充分表明了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和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重视、格外支持,从制度上保证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为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也是《条例》的最大亮点。
凌征艳说,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制定更加明确的目标,拿出更加有力的举措,付出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会上,与会人员踊跃发言,畅谈对《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的认识和体会。通过《条例》的专题宣讲,使广大扶贫干部牢固树立了依法扶贫的意识,提高了贯彻落实《条例》的自觉性。
(市扶贫办项目科 吴理会)
【挂钩帮扶】
云南建工集团帮扶宣威市小沙沟村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
随着党的惠民政策逐年加大,宣威西泽小沙沟村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状况仍然存在。2013年以来,云南建工集团与小沙沟村结穷亲,真心实意帮、真金白银扶,实行干部援派,资金援助,项目援建,在小沙沟村投入150多万元建成云南建工集团美丽乡村示范点,切实做到花最少的钱,建成最美的村。
该村有农户52户164人,其中贫困人口94人,贫困面占57.3%,2013年末人均纯收入不足2800元。是远近出名的深度贫困自然村。村内残垣断壁,污水横流,垃圾乱堆,有新房无新村,村内设施十分欠缺,环境脏乱差,部分住户,家里和家外对比鲜明,形成了强烈反差,是典型的“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为迅速改变小沙沟村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落后村容村貌,2013年末,云南建工集团通过实地调研,与宣威市扶贫办、西泽乡党委政府一道把小沙沟村确定为“美丽乡村、生态之寨”,着力在山绿、地绿、村绿、村美、村亮上下功夫,按照“经济发展、产业明晰、环境优美、管理有序、乡风文明、村民友善、班子务实清廉”的总体要求,建设一个“村美、民富、支部强”的云南建工集团美丽乡村示范村。
2014年10月,项目完成投资925万元,其中云南建工集团帮扶150万元,部门整合31万元,群众三投744万元。建成进村跨河桥梁一座,硬化村间道路6100平方米,栽植行道树70棵,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新建安居房31幢4500平方米,发展养殖户32户,养猪610头,山羊350只。种植无公害蔬菜45亩,经济林果15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2800元增长为现在的5000元。
如今的小沙沟呈现了清晰明朗的乡村天际线,居民建筑轮廊线,庭院户外景观线和交通门户形象线;构筑了山村、园林、廊道、 居民、产业的一副优美灵动的美丽乡村宜居画面;形成了林在房中,房在林中,人在林下,灯在林间,房林灯一体,房林灯交融的独特风貌;实现了发展后劲增强、人居环境优美、居民收入倍增、党组织向心力、凝聚力显著提升的可喜局面。
正如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党员符开成所说:“我们小沙沟村现在村美了、家富了、和谐了、感谢党”。又如一位基层扶贫干部胡敏感于该村的巨变,真挚地赞美道:
农民致富千古难,苟政猛虎皇家宴。
今朝山河霁瑞罩,种田免赋反补钱。
政策引领铸新家,满缀芬芳为谁妍?
改革开启强国路,穷村羽化蝶舞翩。
世事可料随人愿,时代唤召硕果鲜。
业无贵贱勤为本,命运捉弄素质廉。
美丽乡村春后笋,该村治穷见一斑。
(宣威市扶贫办 沈立党)
【产业扶贫】
麒麟区扶贫办服务“非公经济”领跑贫困农户
为加快农村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与贫困农户增收紧密相关的非公经济,带动贫困地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增收,麒麟区扶贫办结合非片区县和中心城区实际,紧紧围绕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重点对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6个镇(街道)辖区内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非公经济实体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符合相关政策扶持、与贫困农户联系紧密,增收致富带动力强的非公企业及其他非公经济组织采取实地走访的形式,了解它们的需求,宣传扶持政策,掌握经营状况和带动能力,并根据它们的实际,为其“量身定做”一套相关的扶持政策。
今年以来,麒麟区紧紧围绕全市“12355”扶贫工作思路,将扶持非公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增收致富产业,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加强项目衔接,把产业扶贫与信贷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有机结合,全面有效的服务贫困地区非公经济和贫困农户,提高扶贫项目的综合效益,增强扶贫对象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将自身发展与带动贫困户增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公经济在贫困地区转变经济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
今年3月以来,麒麟区人民政府扶贫办已实地走访农业龙头企业12家;筛选出贷款300万元以上且符合扶持政策的龙头企业7家,作为信贷扶贫项目库的储备扶持企业;接待来访企业10余家,发放信贷扶贫和产业扶贫宣传资料50余份。
目前,麒麟区服务“非公经济”,扶持非公企业及其他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带动农村广大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各项工作正进一步深入开展。
(麒麟区扶贫办 胡俊逸)
会泽产业扶贫项目助农户人均增收4500元
会泽县把培育贫困群众增收产业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支持和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去年来,共争取专项产业扶贫资金300万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个,通过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贫困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产业扶贫效益十分明显。
该县在娜姑镇种植277亩软籽石榴,安装基地水利灌溉管道5200多米,新建水池6个160立方米。在者海镇实施47头肉牛养殖项目,购买基础母牛42头,种公牛5头,新建标准化牛圈舍2000平方米,通过“送母分仔”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宝云街道实施1616亩早实清香核桃种植项目,种植早实核桃1616亩,新建灌溉水池6个,蓄水共300立方米,安装灌溉管道13.3千米,新修机耕路3.5公里。在大海乡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331亩,新建三面光灌溉沟渠1500米。在乐业镇实施生猪养殖项目,购入良种母猪100头,购入种公猪14头,建标准圈舍880平方米,新建母猪产仔保温室4间80平方米,安装仔猪保育栏13套。在大井镇实施生猪养殖项目,购入二元母猪80头,种公猪7头,新建标准化圈舍6000平方米。
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使14个村49个小组765户3066人直接受益,年人均可增收4500元以上。
(会泽县扶贫办 李庆华)
【县市亮点】
罗平县贯彻落实全市扶贫开发攻坚暨美丽家园建设动员大会精神行动快措施实
2015年4月14日至15日市政府召开全市扶贫开发攻坚暨美丽家园建设动员大会后,中共罗平县委办公室、罗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于4月17日召开了全县扶贫开发攻坚暨美丽家园建设工作推进会,并下发了《中共罗平县委办公室 罗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下达落实2015年美丽家园建设示范点计划任务和农村危房重建单位帮扶及募集社会捐助任务的通知》(罗办字〔2015〕9号)、《中共罗平县委办公室 罗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美丽家园示范点建设挂钩联系帮扶制度的通知》(罗办发〔2015〕24号),明确2015年全县要按照八个一“建一幢房、种一片树、修一条路、安一根水管、建一个活动场所、装一盏路灯、建一处垃圾堆放点、建立一套制度”要求,完成24个美丽家园示范点建设和5000户农村危房重建任务的目标。
会上要求,每个示范点现状图、规划图、户型图、说明书及建设方案必须在2015年4月20日前报送县美丽家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危房重建任务落实到村、到组、到户,并于4月25日前将落实情况报送县美丽家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各部门自觉支持并积极筹集资金投入美丽家园建设,危房重建按2.5万元每户的标准落实帮扶资金,并于4月底以前将募集资金承诺书报领导小组办公室,10月底前完成资金募集工作任务。
建立县级领导联系到村、县直部门帮扶到村、乡镇(街道)领导负责到村、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扎到村的工作格局。明确要求县级挂钩联系领导每月至少1次到联系示范点指导、协调、督促、推进美丽家园建设试点工作;县直帮扶单位主要领导为部门帮扶责任人,牵头帮助协调项目资金,解决美丽家园建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乡镇(街道)明确党(工)委副书记及1名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具体负责包村工作,统筹推进美丽家园建设;派驻1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开展美丽家园建设,保证指导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长期驻村。
(罗平县扶贫办)
会泽县“八个一”量化精准扶贫
去年以来,会泽县根据不同贫困户类型,针对其不同贫困成因,按照“一户一法”的思路,采取“八个一”的工作措施,量化精准扶贫成效。
一是一套方案限时脱贫。对精准识别确定的贫困户,认真分析致贫原因,以限时脱贫为目标,围绕“贫困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能见效”的思路, “点对点”为12.93万户43.85万贫困人口“量身定制”脱贫方案。
二是一名干部结对帮扶。组织160多个单位1万多名干部与23个乡(镇、街道)12.93万户贫困户,照“321”(即县级领导结对帮扶3户、科级领导结对帮扶2户、一般干部结对帮扶1户)的工作思路进行结对帮扶,循环周转,确保每个贫困重点村都有工作队,每户贫困户都有人帮扶,不脱贫不脱钩。
三是一笔资金专项扶持。依托扶贫项目,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亿多元,整合各类资金4亿多元,推进以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素质提升、生态环境等为重点的扶贫项目建设,使20多万群众从中受益。
四是一个产业增收致富。依托产业扶贫项目,投资1208多万元,扶持655户贫困户种植石榴608亩、核桃1616亩,引进种猪201头、种牛47头。发放小额信贷1.15亿元,扶持250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业2万多亩,发展大小牲畜1.5万多头(只)。
五是一门技能稳定脱贫。投入财政资金375万元,培训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2500人次,免费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实现一户一培训、一户一技能、一户一转移。
六是一处住所安全宜居。以美丽家园建设为突破口,投资4569万元,因地制宜扶持贫困群众建安居房550户,整合项目173户;投入资486万元,搬迁安置贫困人口86户350人,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有新房,稳得住,有产业。
七是一批设施改造提升。投资2亿多元,修建道路412公里,硬化道路12.3万平方米,建农田水利及饮用水综合性项目27个,新建灌溉沟渠56.78公里,铺设饮水管道148.33公里,建水池226个,架输电线路135公里,安装变压器16台,改善7.5万人出行难、0.5万人用电难、1.27万人1.5万头大牲畜饮水难等问题,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万余亩。
八是一套措施兜底保障。对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低保户,实行政府“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会泽县扶贫办 王兴平)
报:省扶贫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范市长、朱副市长
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委统战部、市第六纪工委、
市民盟、市文明办
发:各县(市)区扶贫办
(共印3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