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曲靖市扶贫开发工作简报 第2期
  • 发布日期:2015-12-17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1716


【调研分析】

曲靖市贫困现状分析

曲靖市出台实施方案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曲靖市“溜索改桥”项目建设情况综述

麒麟区建档立卡数据成为扶贫抓手

陆良县清河村委会食用菌产业发展强劲

 


曲靖市贫困现状分析

      2014年12月,曲靖市完成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摸清了贫困家底,建立健全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三级扶贫对象的档案资料,并将扶贫对象信息数据录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接入国务院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了对扶贫对象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建档立卡数据分析显示,我市贫困人口仍然很多,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脱贫难度仍然很大。

      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然是我市的基本市情

      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按人均纯收入2736元(2013年)的国家扶贫标准,全市识别出贫困户275575户954105人,贫困行政村475个,贫困乡5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布在全市9个县(市、区)123个乡(镇、街道)1508个村(居)委会,占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的13.63%,将近七分之一,占全市总人口的14.86%,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18.39%。贫困行政村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11.10%,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9.32%。贫困乡(镇、街道)占全省贫困乡总数的10.50%,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38.16%。
在全市27.56万户95.41万人贫困人口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元的还有1716户,占全市贫困总户数的0.62%;年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的有9121户,占全市贫困总户数的3.31%;年人均纯收入1000—1500元的有27229户,占全市贫困总户数的9.88%;年人均纯收入1500—2000元的有66990户,占全市贫困总户数的24.31%;年人均纯收入2000—2500元的有120384户,占全市贫困总户数的43.68%;年人均纯收入2500—2736元的有48723户,占全市贫困总户数的17.68%;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上的有1412户,仅占全市贫困总户数的0.51%。这说明了绝大部分贫困人口收入很低,贫困程度很深。

      二、贫困呈现小分散大集中的特点

      全市9个县(市、区)中共有扶贫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5个,其中国家扶贫重点县2个,为会泽县和富源县, 级扶贫重点县1个,为宣威市;连片特困地区县共4个,会泽县和宣威市属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县,师宗县和罗平县属滇黔桂石漠化地区县。目前5个县(市)共有86个乡(镇、街道)1156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乡(镇、街道)44个,占全市贫困乡总数的88%;贫困行政村431个,占全市贫困行政村总数的90.73%;自然村12964个,已通电自然村12952个,还有12个自然村不通电。目前5个县(市)共有131万户439万人,其中:有贫困户25.24万户87.35万人,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的91.18%。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全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乡村主要集中在5个重点县和片区县,而其余的沾益、马龙、陆良、麒麟4个县(区)的贫困人口只有2.33万户8.06万人,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8.44%;贫困乡6个,占全市贫困乡总数的12%;贫困行政村44个,占全市贫困行政村总数的9.26%。从全市的整体情况看,各县(市、区)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贫困乡和贫困村,其余的贫困人口呈插花式分布,点多面广,常规的扶贫项目难于覆盖,常规的扶贫方式难于奏效。

      三、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差,致贫困因素复杂多样,脱贫难度大

       从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来看,在全市27.56万户95.41万人贫困人口中,饮水困难的有13.40万户,无安全饮水条件的有9.57万户;未通生活用电的6918户;未通广播电视的有6.44万户;住房为危房的有13.75万户;无卫生厕所的有25.73万户。有耕地90.68万亩,人均0.95亩,有效灌溉面积仅有9.32万亩,人均耕地少,灌溉条件差是制约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因素;有经济林果4.24万亩,人均0.04亩,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不宽。

       从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来看,在全市27.56万户95.41万人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有10.09万户;因残致贫的有1.03万户;因学致贫的有3.07万户;因灾致贫的有3.39万户;缺土地的有2.15万户;缺水的有1.01万户;缺技术的有5.28万户;缺劳动力的有3.75万户;缺资金的有10.39万户;交通条件落后的有1.79万户;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有8930户。从以上数据来看,导致贫困发生的原因集中在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灾致贫、缺土地、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等几个方面,而且很多贫困户是多种因素交叉叠加,贫困程度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脱贫难度大。

      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曲靖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程度较深,贫困人口数量多,素质偏低,致贫因素复杂多样,大部分群众存在着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用电难、烧煤难、行路难、安居难、增收难等“八难”问题,具有扶贫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特点,脱贫攻坚任重而道远。

(市扶贫办项目科 吴理会)


      曲靖市出台实施方案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曲靖市积极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结合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曲办发〔2014〕47号),标志着我市精准扶贫工作有了政策保障和行动指南。《方案》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目标,即:通过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方案》明确提出建立“三大机制”,一是建立定点挂钩帮扶工作责任制。即:建立市级领导挂钩联系到县,县级领导挂钩帮扶到乡(镇、街道),市、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帮扶到行政村,乡(镇、街道)站(所)挂钩帮扶到自然村,干部职工挂钩帮扶到贫困户的挂钩帮扶责任制。做到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单位帮扶,每个单位的干部职工负责结对帮扶各村的贫困户,每户贫困户都有一名干部职工负责帮扶。二是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制。对于建档立卡的全市9个县(市、区)的475个贫困村,由负责挂钩帮扶的市、县直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驻曲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特别是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参加驻村帮扶工作。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设队长一名,副队长一名,原则上由定点挂钩帮扶单位派出。通过整合定点挂钩帮扶、新农村建设、“四群”教育联系工作人员为一个工作队,同时开展工作。各挂钩单位负责明确驻村扶贫干部的工作职责、帮扶措施、考核办法和问责制度等。三是建立扶贫项目到村到户工作机制。《方案》明确扶贫项目、资金和帮扶措施,都要以精准扶贫对象为依据,逐乡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精准扶持,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特别是对建档立卡的95.41万贫困人口,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准确摸清扶贫对象的发展意愿和帮扶需求,根据扶贫对象的自身条件和优势,结合帮扶资源,对帮扶形式和措施做出明确规划。针对不同的扶贫对象,采取分类指导,因人制宜,精准扶持。把“七个到村到户”作为精准扶贫的抓手。即: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扶持。

      《方案》集中突出了两个精准和两个有效。一是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明确要求将建档立卡识别结果与精准扶贫紧密衔接。各级扶贫部门在安排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时要以建档立卡识别结果为依据,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坚持以连片特困地区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基础上,把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把扶贫项目重点安排在建档立卡贫困乡村,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确保贫困乡村真正得到扶持。整乡推进、整村推进项目点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安居工程、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小额信贷等到户项目必须优先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余扶贫项目也必须与建档立卡识别结果有机衔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明确要求各行业部门要重点以95.4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5个贫困村、50个贫困乡为对象,组织实施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十项扶贫重点工程”,做到项目重点向扶贫对象安排,资金重点向扶贫对象倾斜,切实履行行业部门的扶贫职责,努力减少贫困人口,缩小贫困面。二是提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求各级扶贫部门要依靠国务院扶贫办建设的中国扶贫网,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共享,实现社会扶贫资源的精准化配置。鼓励引导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和社会各界到贫困地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帮扶活动,努力做到帮扶重心下移到贫困村、帮扶对象明确到贫困户,帮扶措施到位有效,帮扶效果持续持久,按照落实对象、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责任、落实目标“五落实”要求,采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安居帮扶、贫困村整体帮扶等“五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实现社会帮扶的精准化、科学化。

(市扶贫办项目科 吴理会)


       曲靖市“溜索改桥”项目建设情况综述

       曲靖市“溜索改桥”项目纳入国务院扶贫办和交通运输部《“溜索改桥”建设规划(2013至2015)》的共有9座,项目分布在会泽、宣威、罗平3个片区县。

       一、项目规划建设基本情况

       2013年启动实施的宣威市阿都乡阿都村福都大桥,桥梁编号:530381L0201,车行桥,桥梁全长126米,连接线长4.804公里,投入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08万元。目前,桥墩、桥台已全部浇筑完毕,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已预制完成26块并完成吊装;阿都村委会至“溜索改桥”福都大桥延长线公路建设现已完成路面扩修、路基条形和构造物建设,“福都大桥”及大桥延长线公路建设预计2015年4月底全部完成。

      2014年启动建设6座,补助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425.5万元,中央车购税补助1569万元,分别是:

       1、宣威市双河乡新寨村委会辣子寨村夸渡河桥。桥梁编号530381L0101,车行桥,桥梁全长150米,连接线长2公里,补助中央财政扶贫资金970万元。已完成初步设计报审工作。

        2、宣威市热水镇小江桥。车行桥,桥长46米,桥头连接线长0.9公里,中央车购税补助308万元。已完成初步设计报审工作。

        3、会泽县马路乡硝厂河桥。桥梁编号530326L0201,车行桥,桥梁全长35米,连接线长1.7公里,补助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69.5万元。目前已完成选址、勘测和施工图的审批工作,县级交通部门正在开展招标工作。

        4、会泽县火红乡耳子山村委会龙潭刘家沟桥。车行桥,桥长112米,桥头连接线长0.5公里,中央车购税补助690万元。目前已完成选址、勘测和施工图的审批工作,县级交通部门正在开展招标工作。

        5、会泽县大井镇撒依河桥。车行桥,桥长66米,桥头连接线长5公里,中央车购税补助571万元。目前已完成选址、勘测和施工图的审批工作,县级交通部门正在开展招标工作。

        6、罗平县钟山乡老江底村老江底桥。桥梁编号530324L0101,车行桥,桥梁全长186米,连接线长2公里,补助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186万元。现初步设计已完成。

    2015年计划启动会泽县大井镇黄梨桥、火红乡耳子山龙洞桥建设。

    二、项目规划建设采取的主要方法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确保“溜索改桥”项目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各项目县均成立了以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由交通、财政、扶贫、审计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督促、检查、指导工程项目建设。各项目乡、村两级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为了让“溜索改桥”项目选址、规划科学合理,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多次深入实地现场堪测,准确掌握地形、地貌、水纹等地质资料,了解收集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群众出行方式及人文历史等,确保规划建设的桥梁尽可能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荷载能力、通行能力不仅能满足现在的通行要求,而且能满足长远发展要求。

       3、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我市“溜索改桥”项目由扶贫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实施,扶贫部门主要负责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相关事宜的协调沟通等;交通运输部门主要负责桥梁规划、施工图纸的审核、牵头组织对项目进行评审及工程质量监管等。为确保我市“溜索改桥”项目建设任务顺利完成,两个部门本着主动、积极的态度,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4、安全生产,确保质量。我市的 “溜索改桥”项目建设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措施,加强安全常识和安全法规教育,严格奖惩制度;在桥梁建设中,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技术方案,周密组织、科学施工,尤其在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等关键部位的施工,更是加强管理,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宣威市阿都乡“福都大桥”的建设,指挥部、监理与施工方签订安全责任书,规定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分别处罚100元,未设安全隔离带处300元罚款,未按施工图纸布筋,出现一处处300元罚款。指挥部定期不定期召集施工人员召开安全预警分析会,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评估。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及下步工作打算

        1、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是“溜索改桥”项目施工场地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畅,运输成本高,导致桥梁建设成本增加,而且影响建设工期。二是桥梁两端连接线建设新征地较多,土石开挖方量大,附属工程量大,增加了项目建设成本。

        2、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及时安排部署。市级交通部门和扶贫部门督促县级认真研究,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排出具体计划工期,明确责任,抓好落实,确保项目按质按时完成。二是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市、县两交通、扶贫部门要与项目乡(镇)、村委会及施工方加强沟通,及时解决项目前期准备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三是加强项目的前期管理工作,把好设计质量关。实行公开招投标,择优选择信誉好、施工管理水平高的施工队伍进入施工。四是严格工程建设基本程序。实施“部门指导、社会监督、专业监理、企业自检”四级质量保证体系,通过精心设计,认真施工,确保项目质量优良。

                      (市扶贫办易地科  赵琼芬)

        麒麟区建档立卡数据成为扶贫抓手

        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强化贫困瞄准,加快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步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根据曲靖市扶贫办的要求,麒麟区对市扶贫办下达的贫困人口规模控制数进行了科学划分,并按照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且具备劳动能力及劳动意愿的标准,在全区6个镇(街道)、55个村委会(社区)开展农村扶贫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共识别出贫困农户3077户,贫困人口数10015人。

        全区识别出的3077户贫困户分布在6个镇(街道),55个村(居)委会,基本居住于山区、半山区。其中东山镇贫困户数最多,有1002户,分布于14个村(居)委会。三宝街道贫困户数最少,254户集中在1个村委会。

        按照建档立卡所统计的贫困户致贫原因,区扶贫办进行了详细的归类:因病致贫户数1487户,占总户数的51.12%;因残致贫户数120户,占总户数的3.98%;因学致贫户数370户,占总户数的13.08%;因灾致贫户数98户,占总户数的2.65%;缺土地致贫户数143户,占总户数的3.16%;缺水户数29户,占总户数的0.74%;缺技术户数520户,占总户数的13.74%;缺劳力户数343户,占总户数的9.74%;缺资金户数614户,占总户数的16.64%;交通条件落后户数27户,占总户数的0.65%;自身发展力不足户数214户,占总户数的7.3%;其它原因致贫户数727户,占总户数的24.92%。

       此外,麒麟区还识别出贫困镇1个,为茨营镇。贫困行政村5个,分别为潇湘街道沙坝村委会,三宝街道长坡村委会,东山镇撒基格村委会、转长河村委会、石头寨村委会。这5个村中,年人均收入在2000-3000元的村有2个,涉及7569人。年人均收入在3000-4000元村有3个,涉及12616人。这些贫困户家的主要经济作物均以烤烟为主,收入渠道单一。

         解剖数据为扶贫工作所用

        2014年底建档立卡工作完成后,麒麟区利用统计上来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掌握贫困户、贫困村基础信息,使数据成为下一步扶贫的工作的抓手。在识别出来的贫困人口中,18岁以下、18-30岁、30-40岁、40-50岁、50-60岁、6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1.20%、19.37%、13.08%、22.02%、12.45%、11.88%。

        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扶贫办认为当前麒麟区贫困群体和扶贫开发工作还面临几个突出的问题:

        区内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偏低,自身发展能力不强。文盲或半文盲和小学文化占识别人口总数的66.37%,初中文化占识别人口总数的25.28%,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仅占识别人口总数的8.35%。全区识别出的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很低。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致使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甚大。

        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土地利用率低。从数据上看,一方面由于贫困人口主要分布于自然条件差的山区、半山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仅为0.26亩,土地利用率低,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短时间难以得到改善。

       农民从事的产业单一,劳动转移输出率低。根据数据显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仅占总人口数的10.26%,外出务工人员少,说明贫困人口基本从事种养殖业。农村贫困人口从事的产业单一,科技意识较为薄弱,受到自然条件及气候等因素影响,致使产量不高,销路不畅,难以增收,并且受自身观念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较难转移。

       贫困人口中一部分因患病、残疾导致家庭无劳力的情况。全区贫困人口中患病残疾比例占到了贫困总人口数的21.89%,患病残疾从很大程度上给贫困家庭带来了较大的负担。无劳动能力占到了贫困总人口数的30.72%。基本属于18岁以下及目前仍在校就读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摆脱贫困。

       全区农村贫困人口中,其他原因致贫的占到了总户数的24.92%。根据扶贫部门经实地走访了解到:一是家中丧偶,家庭偿还债务负担重;二是老年人口,本次建档立卡共识别60岁以上老年人口1190人,占识别总人口数的11.88%,他们中相当部分生活来源无保障(社会保障还覆盖不到、农村集体经济无实力、有的子女也因贫困而无力赡养),处于贫困状态。

       继续加码完成全区小康目标

       经过数据分析和研判,区扶贫办认为当前全区农村扶贫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就是如何尽快扭转农民增收难的不良局面,确保农民收入长期稳定的增长,从“大水漫灌”变为“滴灌”,实施精准扶贫。

       麒麟区属于扶贫非片区县,扶贫专项资金少、项目少,力量有限,难以真正实现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扶贫部门要整合力量,瞄准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制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整合行业、社会力量帮扶到村到户,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扶贫部门将围绕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在社会扶贫、产业扶贫方面进行专题的调查研究,探索路子。抓紧对贫困镇、贫困村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地区建设需求,摸清底数,为开展社会扶贫、精准扶贫,推动扶贫项目落实打好基础。

       加大对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围绕扶贫开发,有针对性同职业院校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一些残疾人的致富的本领。

        抓好协调,管好用活扶贫小额贴息贷款。一是调整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结构,加大对贫困农户的投放规模和调整投放比例。不但要为“能人大户”(种粮、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贷款,更应为贫困小农户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农民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二是加大宣传力度,使贫困人口了解掌握政策和办理手续,加强与银行间的沟通协作,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手续,提高贫困人口的贷款率。

       精心实施,建立健全信息平台监测管理机制。通过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实行动态监测管理。以效果性指标监测为主,以进程性指标监测为辅。进程性指标并不直接反映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变化,只有以效果性指标为主确定扶贫目标、衡量扶贫成绩才能真正说明贫困人口受益的程度。通过完善监测管理机制,能为阶段性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更好体现出扶贫的成效。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到扶贫帮困队伍中。下一步,区扶贫办将通过建立扶贫信息网站等信息平台,把相关扶贫政策以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信息在平台上进行公布,让有爱心、有帮扶意愿的人们广泛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真正实现贫困地区老百姓脱贫致富。

(麒麟区扶贫办  蔡官宝)


       陆良县清河村委会食用菌产业发展强劲

       清河村委会地处陆良坝子东段,毗邻三岔河集镇,距陆良县城13.5公里,辖岩东、岩西两个自然村,全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辖区内基础设施较好,产业发展较快,民风淳朴。全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42户3383人。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4249万元。

       产业是治穷之本,一直以来,清河村受人多耕地不足、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的制约,绝大多数农户一直按照“春栽莲藕夏栽秧,秋种蚕豆冬种菜”的习惯模式进行农事活动,收入并不丰盈。2011年3月,新当选的村党总支书记黄世东个人投资16万元建了18个大棚提供给9户村民种植食用菌,并承诺亏了本人承担,赚了农户还本。功夫不负有心人。5个月后,第一批食用菌大棚见到了效益,每个大棚纯利润达到1.5万元。试点成功了,群众相信了食用菌产业,相信了清河村的当家人。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村“两委”把全村的土地采用“正租反包”的形式集中起来,即村委会把农户的土地租赁过来,在搞好大棚、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又反包给农民按照合作社的统一规划进行生产管理,先后成立了陆良清麒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陆良县蔬菜种植合作社、陆良县清麒菌包厂,为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村党总支按照“民 办、民管、民受益,富家、富村、富水乡,组织起来闯市场,增收致富靠合作”的理念,合并成立了“云南清麒菇业有限公司,菇业公司与食用菌收购商签订产品供销合同,确立长期合作意向。公司成立后,主要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联农户”的运作模式组织生产,坚持做到基地连片规范统一、原料采购统一、做包灭菌统一、基地消毒统一、生产管理技术统一、产品销售统一等“六个统一”,实现农户零风险 。

       清河村通过近4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土地增效,经济增收。传统的稻豆模式,每亩年收入3700元左右,净利润900元。若遇旱灾,就可能出现亏损。2010年的旱灾,30%的群众每亩亏损700元以上。清河村通过换思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食用菌产业、蔬菜产业得到了发展。目前,黑色的食用菌大棚和白色的蔬菜种植大棚成为清河村的两大经济支柱产业,每亩土地的年收入达到4万多元,土地收益翻了20余倍。

       二是食用菌产业的强劲发展,实现了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在菇业公司带动下,清河村草席厂、水产养殖和水生蔬菜种植产业(莲藕、茨菰),以及白水塘休闲观光等产业强劲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绿色循环产业链。由于食用菌产业劳动强度不大,无法外出打工的“三八六零”部队(妇女、老人)也参加种植。近两年来,每年就地转移劳动力400多人,为全村经济发展创新了工作载体,对探索现代农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实现了零的突破。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带动,不但群众增收,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壮大。由2011年的5万元增长到25万元,净增5倍,改善了村组干部待遇,也解决了村“两委”“无钱办事”的问题。集体经济壮大,集体就可以投入部分资金做好村级公益事业。三年来,清河村投资公益事业建设200多万元,其中:项目整合资金140多万元,群众投劳折资10万元,村集体投入37.7万元,银行举债20万元。清河村的工作已把环境保护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从发展来汇聚人心,用发展模式来创新社会管理。最典型的工作就是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的作用,成立清河村环境监管委员会,着力乡村“洁净工程”建设。岩东、岩西两个自然村各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村集体投资7.7万元购买了1辆垃圾清运车、制作垃圾分类收集装置2526个,为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村组干部待遇大大改善。2011年前,村集体无集体经济收入,村组干部的工资较低,主要靠财政补贴。书记、主任月收入500多元,委员200多元,村民小组长100元。虽然是脱产干部,但干部工作积极性较差。股份资金的注入,小组长可以参与分红,每月高的可达5620元,最低的也达2300元。

       目前,清河村人安居乐业,幸福指数较高,正在为实现“独具民居特色新村庄,持续增收新产业”的奋斗目标而阔步前进。
(陆良县扶贫办)

 


 


报:省扶贫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
范市长、朱副市长
送: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市委统战部、市第六纪工委、市民盟、市文明办
发:各县(市)区扶贫办
                                                 (共印3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