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思路一转天地宽——陆良县芳华镇乘明村产业振兴工作纪实
  • 发布日期:2024-04-19
  • 来源:曲靖日报
  • 阅读量:1834

顾贵明 张利坤 陈云唤 文/图

采收晚秋洋芋。

陆良县芳华镇乘明村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突破口,全力以赴做好烤烟、晚秋洋芋、青贮玉米、山地蔬菜和商品辣椒5篇产业结构调整文章,实现了产业由旧到新、发展由慢到快、收入由少到多的根本性转变。短短几年时间里,乘明村就从长期“赶鸭子”的后进村变成了全镇综合考核第一的村子,相继拿到了县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多块奖牌,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繁荣兴旺景象。

清明节后,对于长时间滴雨未下的乘明村而言,今年的旱情比往年严重许多,本来就蓄水不足的韭菜坪水库已干涸见底。炎炎烈日下,正在整地理墒的黑泥沟村民小组彝族村民常有才夫妇放下锄头,同前来核实烤烟、辣椒种植合同面积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德中和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劲宏等人热情地交谈起来。面对异常严峻的旱情形势,大家虽然有点心焦,但对今年的农业生产前景仍然保持了乐观心态。

支部围着产业转

蹚开经济发展路子

乘明村坐落在海拔2570米的竹子山下,是一个彝汉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委会,辖小寨、土桥、韭菜坪等14个自然村,共有1292户5056人;党总支下设13个党支部,共有134名党员。

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只能依靠种植玉米、大春洋芋、荞麦、烤烟等农作物维持生计。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全村2500多名劳动力就有1100多名劳动力陆续脱离了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时间长了,便引发了耕地荒芜、村庄冷清以及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如何才能迈上农业优质高效、农民增收渠道广阔、农村社会繁荣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成为村党总支和驻村工作队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大家深刻认识到,乘明村之所以出现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表面上是受海拔、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实质上是因为当地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如果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乘明村虽然自然条件差,但它却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和潜力。一方面,森林覆盖率高达61%,无任何工业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最适合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另一方面,耕地面积多,人均耕地达到6.8亩,发展经济类作物不受土地要素制约,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村“两委”班子思想开窍,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家意识到:乘明村要想在乡村振兴工作上有所作为,实现“量”的跨越和“质”的飞跃,就必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之路。而要蹚出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路子,作为“领头雁”的村级党组织必须在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切实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把党的建设工作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同乡村振兴统一起来、同群众增收挂起钩来,坚决克服“按部就班”的惯性思维和“见子打子”的被动做法,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才可能从“守着青山找饭吃”的困境中走出来。通过反复比较和筛选,一个“巩固传统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做强劳务产业”的经济发展思路终于酝酿成熟。巩固传统产业,就是从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进一步做好烤烟支柱产业大文章。培植新兴产业,就是引导群众放弃低产低效的传统饲料玉米和大春洋芋,加快青贮玉米、山地蔬菜、商品辣椒等特色产业的推广步伐,让群众融入订单式生产、规模化布局、市场化营销的产业发展链条中;按照错季播种、错峰销售的策略,推广晚秋洋芋种植。做强劳务产业,就是将全村1000多名长年累月到省外务工的人员进行重新定位和分工,鼓励和引导村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既让村民挣到了钱,又照顾了家中的老人孩子。

群众跟着党员干

挣下增收致富票子

为了把产业发展蓝图从“纸上谈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乘明村党总支从转变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工作作风入手,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上,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院坝会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将“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等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向村民讲深讲透,把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权抓在党总支手中,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选择权交到群众手上。在此基础上,重点下活 “三步棋”。第一步棋是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活动,通过“看”转变陈旧观念。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先后5次轮流组织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和村民代表到附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走一走,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想想自己应该如何办,不断开阔群众的视野,提振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

第二步棋是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通过“教”传授致富本领。采用“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聘请县、镇农科人员进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用科技武装村民头脑,为村民送上一把致富“金钥匙”。同时,邀请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对相关农产品加工需求、市场消费趋势作出客观分析和理性判断,消除群众的思想顾虑,让村民吃下“定心丸”。第三步棋是培育先进典型,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树一批意识超前、头脑灵活、敢想敢干的党员种植大户,通过“领”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2016年之前,由于地处高寒冷凉山区,乘明村群众一直对种植晚秋洋芋持排斥态度,村民提起来就摇头。就在这一年,村干部方德中第一个站出来“吃螃蟹”,率先播种了6亩晚秋洋芋。没想到,由于播种时间比其他地方提前了一个多月,有效避开了霜冻期,加之当年雨水适中,又碰到了好的市场行情,除去各种生产成本,他净赚了2万元。看到方德中家播种晚秋洋芋赚了钱,群众纷纷效仿,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多,效益一年比一年好,2023年全村晚秋洋芋播种面积扩大到8000亩,实现产值2500万元。

2018年,乘明村党总支进一步把产业结构调整的触角延伸到种植山地蔬菜上,并且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小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朱石国等3户党员群众先行一步作示范,在收获后的烤烟地里试验栽种了10亩山地蔬菜,竟然大获成功,平均每亩净赚2500元。看到栽种山地蔬菜的经济效益后,农户们争相种植,种植农户发展到350多户,种植面积也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亩,年产值超过600万元。

2021年,乘明村党总支又把产业结构调整的目光聚焦到了青贮玉米上。为了把青贮玉米产业做大做强,村党总支及时发挥 “统”的功能,牵头出面与新希望牧场进行洽谈,成功签订了实行保护价收购的长期合作协议,从根本上解决了“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动党员和村组干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青贮玉米产业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当年播种面积一下子落实了4000亩,2022年达到了7000亩,2023年突破了1万亩,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农户种植收益十分可观,乘明村被云南省农科院列为青贮玉米推广示范基地。

2023年12月,乘明村趁热打铁,把目光聚焦到了商品辣椒的种植上,并与曲靖智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了500亩的辣椒种植合同,为村民拓宽了增收致富道路。

产业随着市场走

筑牢群众增收基础

短短六七年时间,乘明村就将晚秋洋芋、山地蔬菜、青贮玉米等新型产业做得风生水起,加速了经济腾飞的进程,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农村经济总收入从2018年的4150万元猛增到2023年的1.39亿元,年均增幅达234.9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8321元迅速增加到2023年的2.79万元,年均增幅达230.43%。

为了保证新型产业步伐更加稳健、强劲,避免出现半途夭折或大起大落的现象,乘明村党总支、村委会又于今年2月成立了“陆良县明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采用“党总支+公司+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统”的功能,全面释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公司化运作的活力和生命力,不仅能够避免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盲目决策,而且能够防范和降低村民面临的市场风险,还能增强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目睹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干部整天忙忙碌碌为老百姓做实事,年过七旬的老党员袁石有感慨地说:“总支吹号,产业有道;党员开路,群众致富。我们只要真心实意地按照党总支的思路走,路子就会越走越宽广,收入会越来越多,村庄会越建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