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在乡野沃土耕耘梦想——云南省曲靖市高素质农民振兴乡村产业记
  • 发布日期:2024-04-11
  • 来源:珠江网
  • 阅读量:131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时下,彩云之南的田野上处处都是春耕繁忙的景象。在曲靖市富源县铁牛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年通给农机手们安排好一天的任务,坐下来长舒了口气对记者说:“这段时间太忙了,犁地、耙地、播种,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

田年通是曲靖市高素质农民队伍中普通的一员。几年来,他已经为县里培养了230多名农机手。这些农机手驾驶现代化农机,活跃在田间地头,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成为了乡村产业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年来,曲靖市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推进跟踪服务,激发带动潜能,让每一位高素质农民都能成长为参天大树,植根乡野沃土,真正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力军。

一段时间以来,记者深入曲靖各地,感受这支生力军在振兴乡村产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从中探寻高素质农民队伍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把优势资源变收益

在曲靖市会泽县的山野间,野生食用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会泽县野生食用菌资源都可以为当地创造上亿元的产值,也是农民群众增收来源之一。在野生食用菌这个行当里,胡吉芬已干了整整20年。

胡吉芬告诉记者,从早些年自己采野生菌到现在带动当地五六百户农户一起干,每年收购野生菌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每年的收购量都超过500吨,直接支付给农户的收购资金超过1600万元。

如果按部就班地干下去,胡吉芬收购来的野生菌依然不愁卖,她带着的农户也会保持稳定的收入。不过,从新农人培育到高素质农民培训,在一次又一次接受新知识、新思路后,她开始有了新的想法。她说:“每年野生菌就那么几个月的时间,采完卖完就没事了。可是山和林子的资源多好呀,野生菌都能长,我们就不能搞人工种植?”

说干就干,胡吉芬从村里承包了一大片林子,联系到了培训时认识的云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准备尝试在林下仿生环境中种植食用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羊肚菌、赤松茸、药用灵芝陆续在这里“安了家”。

发展乡村产业,既要找准优势资源,还要挖掘利用好它,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在曲靖市高素质农民队伍中,像胡吉芬一样的还有不少,他们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特色、有潜力、有市场、能赚钱的富民乡村产业。

在宣威市绿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果园里,负责人代兴培指着一棵桃树对记者说:“我自己经常和桃树‘交流’,发现哪里不对了,就要及时治疗。该控氮就控氮,该增加磷钾就增加磷钾。”为将光热资源用到极致,代兴培引进并主栽20多个品种,将上果时间从4月延长到11月。

让产业链再延一点

去年,作为曲靖市首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青年农场主学员,代兴培被推选参加了华中农业大学“头雁”培育,培训回来后,代兴培学到了不少新东西,也有许多感慨:“学习的时候,我们去参观了当地种植橙子的基地,人家不仅标准化程度高,而且加工、销售也做得很好。可以说,是把一个橙子吃干榨尽了。而我们这边,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代兴培的感慨,也是这些年在曲靖市乡村产业发展中,不少高素质农民的同感。乡村产业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开始思考如何提升产业发展的韧性,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便是其中的选项之一。

在会泽县城,胡吉芬开着一家野生菌饭庄;在省城昆明野生菌市场,她还有一个摊位,正因如此,即使遇上什么市场波动,胡吉芬也能轻松应对。她告诉记者,现在还打算对自己承包的山林资源再开发,打造野生菌研学基地。

乡村产业,不论是种植还是养殖,也许向前迈出一小步,就会豁然开朗。

富源县培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培用对此很有心得。李培用的合作社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但近一年多来,猪价不断走低。李培用告诉记者,按照目前的行情,合作社每卖一头猪,会亏损600元。

2023年10月在参加了富源县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后,他被推选参加中山大学“头雁”培训,在进一步深造的时候,李培用听完市场营销的课,突然受到启发。他说:“等着市场行情转好,太被动。合作社应该主动出击,勇敢地向市场迈出一步,自己推销我们优质的猪肉。”

学习结束后,李培用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县里,找了两间门面房,开办了体验店。“一间卖生肉,另一间做熟肉,顾客可以先体验我们猪肉的口感、品质,然后再决定要不要买。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优质优价。目前,效果挺不错的。”

许多乡村产业,其主要功能就是供应优质农产品。要如何形成有效供给、持续供给,必须对市场需求有足够的了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也总有一些优质农产品找不到市场,消费者找不到优质农产品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作为宣威市高素质农民队伍中的“头雁”、滇蘸食品创始人、宣威霖森农业的副总经理王艳,在干好自己工作之余还筹办了“头雁之家”。她对记者说:“‘头雁之家’既是想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也是想整合一些稀缺的资源,把宣威的优质农产品推广出去。虽然农产品推广这个过程很难,但我想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能成功。”

带动农户融入产业

乡村产业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在振兴乡村产业的滚滚大潮中,曲靖市高素质农民队伍也努力创业、兴业,也在尽其所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融入产业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在宣威市落水镇福康生物占地3000余亩的白及(也作白芨)种植基地,组培室、幼苗驯化室、日光温室、大田喷滴灌等现代化生产设施一应俱全。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再辅以先进设施和标准化管理,让道地药材更地道。

与白及的道地相比,早在2013年就参加过曲靖市第一批新农人培训,如今已成为高素质农民的福康生物负责人陶春燕和公司团队探索出的一套联动带农助农增收模式更是地道。陶春燕说:“这套模式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双绑’‘双防’‘四受益’。”

福康生物采取“龙头企业+科研院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由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通过科研院校为合作社和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撑,公司签订收购订单,有效防范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反租倒包收入保底、企业奖励上实现“四受益”。

陶春燕介绍,反租倒包的形式就是当地农户直接参与产业发展,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企业为农民上了一道保险——保证农户每亩白及纯利润5000元,若有不足,则由企业出资补齐。“这种方式既是保底,也能激发农户努力去种好白及的积极性。”

目前,福康生物通过各类方式带动的农户超过3000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富源县大河镇魔芋种植大户杨文昌对联农带农也有自己的认识,他告诉记者:“真正意义的联农带农不是收地租、拿工钱,而是要农民参与产业发展,也就是大家要一起干,并且抱团取暖,共同抵御风险。”

近两年,杨文昌和农户每亩花魔芋的毛收入都能达到1万元。可是时下,花魔芋的市场行情正处在低谷。杨文昌和大家早早着手调整,逐步改种白魔芋,期望尽快走出低谷。

(原载《农民日报》2024年4月10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