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尹路仓
近年来,马龙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扎实做好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等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创新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马龙区以月望乡、马过河镇为重点,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对退出的贫困村、贫困人口实施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回访,加强对重点人员、特殊家庭和重要地区的监测。聚焦突出问题、着眼薄弱环节、补齐帮扶短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制度保障。借鉴脱贫攻坚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乡村振兴评价体系、责任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
做大做强产业助农增收
马龙区巩固特色种养业,坚持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方向,高质量建设以水果、肉牛、花卉为主的“一县一业”示范区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生猪、蔬菜等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设一批“产业强镇”。依托“森林马龙”建设,促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推广林果、林畜、林菜模式。壮大农村劳务产业,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就近吸纳农民务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乡村健康生活目的地。着力培育农村电商产业,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设乡村电子商务服务点。
稳定就业保证民生基本盘
马龙区建立脱贫劳动力数据库,及时掌握脱贫劳动力就业创业情况,实施动态帮扶。依托区职业学校、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对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做到“应培尽培、能培尽培”。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人社部门“春潮行动”、扶贫部门“雨露计划”工作力度,实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加强市内外劳务协作,完善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依托种养基地、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社区等,推动脱贫劳动力居家就业和就近就地就业。
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内生动力
马龙区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脱贫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三金”模式:在土地流转中让脱贫户获得租金;在产业转型中让入股的脱贫户获得“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双重股金;在就业帮扶中让脱贫户获得薪金。加大纠纷调解、风险防范、权益维护力度,巩固脱贫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关系。利用道德讲堂、夜校等培训脱贫户,提高脱贫户的生产、务工、经商技能,激发他们的致富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