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对强化乡村人才支撑的总要求,按照“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的原则,聚焦“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两个主要目标,全面提升坚持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农民素质素养协同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实施范围和工作目标 (一)实施范围。2023年计划在全省16个州(市)119个县(市、区)和1个省级培训机构、13个州(市)级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二)工作目标。2023年全省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28723人以上,培训对象满意度高于85%,学员参评率高于85%。 三、主要任务 2023年,聚焦我省“1+10+3”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紧紧围绕全力支撑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全力支撑农民素质素养提升促进农民增收,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各项任务。 (一)围绕稳粮保供抓培训,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技能。各地要按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藏粮于技”的要求,积极开展粮油生产主推技术培训。立足本区域主要粮油作物,联合种植管理部门精准遴选培训对象;紧密衔接生产技术技能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实施分品种组班、分技术授课、分阶段培训;紧扣农时,围绕作物生产全过程全周期开展培训,突出良种选购及制种、关键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耕地保护建设等内容;强化在田间地头实践实训,用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提升农民粮油生产技术技能水平。 (二)围绕特色产业抓培训,努力提升产业发展能力。认真落实大食物观,统筹当地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培训意愿需求,突出“土特产”,因地制宜开展蔬菜、糖料、水果、咖啡、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管理培训、牛羊养殖户和奶农培训、动物疫病防治培训,继续在昭通市开展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培训“暖心行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民在全产业链发展中的增值收益。坚持选育用一体化的育人导向,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分层分类实施培育。聚焦产业发展能力提升,重点围绕生产组织、主体管理、智慧农业、市场冷链、信贷融资、风险防控、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等,开展全产业链技能培训。省市两级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本区域重点培育对象集中培训,牵头调训县级优秀学员。倡导运用案例教学法,可根据需要组织农民异地学习先进典型。 (三)围绕农民增收抓培训,努力提升农民素质素养。面向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全面开设综合素质素养课程。培训内容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农法律法规、农业农村政策,农业绿色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金融信贷保险,乡村规划建设、乡风文明、农耕文化等领域基础知识。各级高素质农民培育主管部门审核把关本级综合素养类教材,优先选用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支持农民提升学历层次,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探索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贯通衔接。注重培养高素质青年农民和高素质女农民。注重高素质农民培育与农业农村科普工作协同开展。 四、专项行动 在全面培育的基础上,聚焦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重点任务,依托全省农广校体系和涉农院校教育资源,发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科技力量,重点组织开展好十项培训专项行动。 (一)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培训行动。在承担粮食单产提升任务的31个县(市、区)开展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培训行动,按照《云南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要求,组织粮油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户,围绕玉米、大豆、稻谷、小麦、马铃薯、油菜单产提升,开展相关“良种”“良法”技术培训,重点围绕品种、农艺、农技和农机加大指导服务和培训力度。非粮油作物单产提升重点区域的州(市)、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合适的品种开展粮油作物种植技术培训。 1.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培训行动17个县(市、区):禄丰市、宣威市、会泽县、寻甸县、临翔区、蒙自市、砚山县、镇雄县、澜沧县、景谷县、昭阳区、罗平县、新平县、隆阳区、墨江县、永德县、芒市,开展玉米高产增产技术模式应用和技术技能培训,强化高产优质耐密品种相关技术培训。每个县(市、区)培训不少于1个班、50人。 2.实施大豆单产提升培训行动5个县:马关县、鲁甸县、罗平县、景东县、广南县,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推广烟后大豆种植模式,强化高产、优质、广适、耐逆、早熟等综合性状表现优良品种种植技术。每个县培训不少于1个班、50人。 3.实施稻谷单产提升培训行动5个县(市):腾冲市、盈江县、勐海县、元阳县、永胜县,围绕“适龄壮秧下田、薄水浅插、精确定量施肥灌溉”的技术路线,开展精确定量栽培、前控后促栽培、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培训,强化高产、抗病、食味性好的优质稻品种种植培训。每个县(市)培训不少于1个班、50人。 4.实施小麦单产提升培训行动2个县:师宗县、石林县,开展培肥地力精细整地、抢墒精量半精量播种、免耕播种、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培训,强化穗粒兼顾、抗病抗逆、高产优质品种种植技术,巩固提升坝区小麦、大幅提升旱地小麦。每个县培训不少于1个班、50人。 5.实施马铃薯单产提升培训行动3个县:禄劝县、镇雄县、盈江县,开展抗旱保墒、测土配方施肥及水肥一体化、马铃薯晚疫病为重点的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等技术培训,强化高产、优质、抗晚疫病、市场前景好的鲜食和加工兼用的品种种植技术。每个县培训不少于1个班、50人。 6.实施油菜单产提升培训行动3个县(市):水富市、罗平县、牟定县,开展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油菜+”轮作免耕栽培、“三精”(精播育壮苗、精栽增密度、精管促高产)、“三化”(品种优质化、栽培轻简化、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培训,强化高产稳产、高含油量、早熟优质油菜品种种植技术。每个县培训不少于1个班、50人。 (二)新品种玉米培训行动。实施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培训行动6个县(区):思茅区、江城县、澜沧县、云县、罗平县,结合种植节令,开展新品种玉米种植管理等技术相关培训,对参与试点的农户做到应培尽培,确保每户种植户有一个种植明白人。 (三)“菜篮子”技术培训行动。围绕“肉、蛋、奶、水产和果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开展专项技术培训。结合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强化绿色产业基地全产业链技能提升,提升“南菜北运”和“云菜入湾”保供能力和水平。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畜牧业生产技能,持续保障肉蛋供应安全。 (四)豇豆质量安全控制培训行动。在豇豆种植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区域:永善县、新平县、施甸县、牟定县、元谋县、建水县、石屏县、金平县、广南县、孟连县、澜沧县、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永胜县、瑞丽市、梁河县、耿马县、永德县19个县(市)开展豇豆质量安全控制培训行动,围绕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科学安全用药、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要求、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等,对豇豆种植户开展培训。 (五)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在全省范围内,以专业农机手、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带头人为培训对象,聚焦大豆、玉米、稻谷、油菜、小麦等主要粮油作物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环节,围绕玉米及大豆高质量机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械化育苗移栽、保护性耕作、高效飞防植保、机收减损等重要机械化技术开展实操实训和作业演练,有条件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开展高精度卫星导航作业以及深耕、播种监测等农机智能终端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机手操作技能、信息化水平和职业素质,促进农机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助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 (六)重点区域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在27个国家重点帮扶县、30个省级重点帮扶县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中开展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每个县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不少于100人。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农民的意愿,选育好乡村产业带头人,每个帮扶县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不少于100人。积极推进富民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培育人数不少于100人。 (七)“青年先锋”培育行动。联合全省共青团组织在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红河州、普洱市、楚雄州、大理州、德宏州、丽江市7个本级单位和镇雄县、马龙区、会泽县、蒙自市、丘北县、思茅区、江城县、孟连县、景洪市、双柏县、武定县、漾濞县、临翔区、沧源县14个项目县开展“青年先锋”培育行动,计划培育青年先锋1048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与共青团云南省委青年发展部共同举办农村青年主播示范培训班。 (八)“巾帼建功”培育行动。联合全省妇联组织在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普洱市、楚雄州、大理州、德宏州7个本级单位,东川区、昭阳区、盐津县、镇雄县、马龙区、峨山县、景洪市、楚雄市、元谋县、腾冲市、沧源县11个项目县开展高素质女农民专题培育,充分发挥“女能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半边天”作用。全省计划培育高素质女农民960人以上。 (九)农民素质素养提升培训行动。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统筹党校师资、基地等资源,联合基层党校深入行政村,面向小农户开展素质素养提升培训。重点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政策理论,讲授党章党规、党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培训时长为半天至一天,培训内容为综合素质素养课程。培训工作相关信息如学员签到表、课程表、图片、新闻报道等相关资料分班级录入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十)“332510”科技助农在线讲培训行动。结合“专项培训活动月”要求,锚定“推技术、提单产、增效益”三项工作目标,突出“农科专家在线讲、农技人员线下推、农民群众得实惠”三点工作要求,聚焦“稳粮扩油保供给”“提质增效促发展”两大培训主题,推进“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农机农艺融合”“园艺作物”“畜禽水产”五个重点专题培训,组织十个以上农科专家开展系列技术讨论,切实促进科技赋能助农兴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地要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地方“三农”工作重要议程,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重要任务,作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从讲政治的高度,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共青团、妇联等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保障资金投入,精心组织实施,“同题共答”确保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助力“三农”取得实效。各州(市)要加强对各县(市、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指导,各县(市、区)要加强对各类培训机构的监管和指导,确保高质量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二)规范培育,提升质量。认真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强化培育各环节组织管理。精准遴选学员,优选师资、培育机构和实训基地,为做好培育工作打好基础;科学选定培训内容,分模块安排好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培育的针对性;各项目县要把控好“主营业务”和“培育条件”指定或遴选培育机构,确保培育机构资质符合要求。同时要严格审核开班计划,培育机构资质条件不够的不予承担培育工作,课程内容和教材未经审查合格不予使用,师资和学员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系统审核监管;严格把控培训时间要求,经营管理型培训时间控制在56-120个学时,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时间控制在24-56个学时,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培训需要分时段安排课堂教学和实训实操。根据培训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线上培训时长不少于总学时的25%;线上线下融合,课堂教学和实训实操结合,不断提升培育的实效性;围绕培育机构、基地和师资参与培育情况,继续开展培育工作质量效果评价,促进培育工作提质增效。 (三)用好资金,注重绩效。按照《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过程监督和质量效果评价,分级开展绩效评价。本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支付需求调查、线上线下培训、实践实训、跟踪监测等与培育工作相关的费用,不得列支招投标费用。春耕春管、三夏、防灾减损等应急性培训,优先委托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承办,实行先培训后支付。培育机构须与承担其任务的实训基地明确合作关系,并向实训基地支付场地耗材、实训师资等切实发生的相关费用。农民素质素养提升试点行动的班次,可按规定列支课酬、资料费等与培训直接相关的费用,不得列支食宿费用。 (四)统筹资源,强化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培育的主力军作用,统筹用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教育资源,鼓励优质公益性培育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长期稳定承担培育任务。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机构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承担农民实习实训任务。做好育后跟踪服务和指导,积极支持高素质农民参加论坛、展会、技能比赛和农产品交易活动等。支持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产业联合体抱团发展。 (五)选树典型,示范推广。各州(市)、县(区)要注重在培育实践中开展高产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一批种植能手,挖掘和选树一批高素质农民典型,加快推动科技赋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