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支部领办合作社”拓宽乡村振兴路
  • 发布日期:2023-04-18
  • 来源:曲靖日报
  • 阅读量:900

本报特约记者郭燚 通讯员肖遥 文/图

走进富源县后所镇小冲村委会草莓种植基地,370个大棚整齐排列,棚下种植的草莓大量上市,吸引了不少当地游客前来游玩采摘。

“村里的草莓基地建成运营已有三年,按不同季节分别种植水晶瓜、草莓、西瓜,整体增收效应不错。”小冲村党总支书记周云粉说。

近年来,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子,富源县围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目标,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施脱壳、削薄、倍增“三步走”工作计划,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践模式,推动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造血”功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县乡一体建平台、强载体

当前,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础的关键时期,如何高质高效发展乡村?全县如何统筹一体化推进?富源近年来通过总结脱贫经验、考察学习先进地区、探索创新方式方法,始终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内容,科学谋划,县乡村一贯到底抓推进。

县级制定出台《富源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组建县产业投资有限集团公司,全面统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等。

乡镇牵头谋划,在乡镇(街道)成立分公司,统筹资金使用、承接经营项目,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工作。

村级实体推进,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公司)”模式,在每个村(社区)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采取“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运营模式,带领群众稳定增收。

支部领办出实招、见实效

要让一个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党组织与项目的无缝对接更是关键。

因此,富源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原则,鼓励党组织积极领办各类合作社,结合产业带动、资源开发、资产盘活、服务创收、乡村旅游、异地置业等多种增收模式,通过“过筛子”的方式及早把“水土不服”的产业项目排除,以高质高效的项目带动效应,有效解决村集体、村民增收难题。

富村镇依托大凹子村地理、气候优势,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相近的居核、松子山等6个村集体抱团发展,整合财政涉农等各级各类资金,建立食用菌菌棒培养、种植及加工一体化全产业链,带动6个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带动农户月均增收3000元。

后所镇老牛场村盘活已关闭的煤矿闲置土地和厂房成立玉米烘干厂,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向20户三类监测对象平均每户分红1000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4万元;中安街道东门社区,组建房地产公司,在城区中心兴建房产项目,通过对外租赁,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92万元,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胜境街道四屯社区依托紧邻园区的区位优势,创办劳务服务公司,主动与入驻企业对接用工需求,采取统一培训、统一派遣,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开拓集体经济发展新财源,近年来共向各企业输送劳动力1000余人,2022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

中安街道回隆社区将传统美食文化与现代网红直播相结合,大力发展周末经济、“汤锅经济”,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对资源匮乏的村(社区),采取财政投入资金或扶持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本,通过强村带弱村、抱团异地置业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

利益联结激活力、增动力

富源县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集体经济“433”激励模式,对村级集体经济收益超出3万元部分按公益金不低于40%、风险防控积累金不低于30%、村(社区)干部奖励金不高于30%的比例进行分配,公益金专门用于对困难群体进行帮扶救助等公共事业,有效激发干群干事活力。

设立关爱互助金,对少数通过现行帮扶政策措施仍难以消除风险的对象,探索建立关爱互助基金,定期组织爱心企业、党员干部、经商能人、乡贤人士等为基金会筹集善款,健全完善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按照“用前商议、用后公开”的原则,及时帮助低收入群体解决就学、就医等急难问题。

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状况、脱贫群众产业发展意愿等,建立健全龙头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利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支持,打通产业带动精准到户的利益联结路径,持续带动全县具有产业发展条件的低收入群体增收。

同时,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按照“实施项目兜底一批、产业挂联巩固一批、整合资源壮大一批”的思路,充分整合相关政策、项目、资金,汇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