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简称《案例选编》),总结展示乡村旅游扶贫成果,促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案例选编》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聚焦产业融合、创业就业、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治理、创新提升6个重点类型。
其中
云南省4个案例上榜
↓↓↓
文化传承类型(云南省)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乔甸镇新庄村旅游扶贫案例”
生态保护类型(云南省)
“实施生态再修复 回贤古寨焕新颜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芒市镇回贤村旅游扶贫案例”
“打造观鸟天堂 促进旅游发展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太平镇石梯村旅游扶贫案例”
“保护生物多样性 促进旅游可持续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旅游扶贫案例”
跟随云报君一起了解
这些地方的做法和成效
↓↓↓
大理新庄村
主要做法
(一)释放“鱼”的优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特色是旅游的精髓。”新庄村在“农旅文”融合发展中充分释放“海稍鱼”的优势,打造特色饮食文化的亮丽名片,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感。以“鱼”架桥,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加快了“农旅文”融合发展步伐。
(二)突出“景”的特色
以“农”为“景”,把现代农业观光园与旅游景观打造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产品创新、产业集聚等方式,建成油橄榄、滇橄榄种植基地1000亩、单幅连棚葡萄采摘园320亩、突尼斯软籽石榴采摘园60亩、柑桔采摘园70亩、三角梅观光园50亩、“红军林”100亩,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景观农业发展。
(三)做足“旅”的文章
完成了新庄地形图的测绘,编制《宾川县乔甸镇海稍新庄村旅游总体规划及部分区域详细策划》。围绕该规划积极整合扶贫、新农村、移民后扶、活动室建设、点亮乡村等项目资金,着力将新庄村打造为现代农业、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产业融合示范村。
(四)形成“文”的集成
新庄村具有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及海稍鱼文化为一体的文化优势。为弘扬红色传统,激活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品牌,新庄村建成了全州首个自然村“红军长征纪念馆”以及展示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全省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村民自建的农民博物馆,为广大游客提供了参观体验和了解文化的阵地。
(五)发挥“企”的作用
2015年10月,集企业股份、村集体股份和村民股份为一体,新庄村成立了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公司以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带动全村农户脱贫致富为宗旨,采取“党支部+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以绿化山地兼顾群众增收、水上开发兼顾湿地保护、科技示范兼顾农业观光、展馆效应兼顾农家发展的思路,积极开展“感受绿色乡愁、体验红色之旅”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旅客在游历山水田园之时,品味乡愁接受红色教育,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旅游扶贫成效
(一)脱贫致富有了新路子
宾川县红色海稍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公司成立之后,海稍村委会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以5000元入股参与公司发展葡萄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新庄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以3846元入股参与公司发展乡村旅游,贫困户变成了公司的小股东。新庄村的低保户、贫困户到公司上班,农闲时每天发工资80元,农忙时每天发工资120元,低保户、贫困户成了“上班族”。公司对村民饲养的家禽、种植的蔬菜进行收购,增加了农户收入。为新庄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327205.44元,户均增收25169.65元。还为海稍村委会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2.9万元。
(二)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
自2016年发展红色旅游以来,新庄村累计接待各地游客100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全村60户从事农业种植51户,实现种植业产值达到603万元;从事电商销售14户,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1380多万元;从事海稍鱼餐饮业20户,实现餐饮收入3650万元;新庄村村民土地流转、上班工资、民宿住宿等收入540万元。
(三)村庄形象有了新提升
新庄村通过各种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以及公司化的管理、运营,基础设施的建成使用,环境卫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美丽乡村形象大幅提升。以红色教育为切入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红色旅游,真正意义上把原有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海稍鱼文化等渗透到农业观光与乡村旅游中,有效提高了农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品质。
(四)村民意识有了新转变
新庄村村民每天耳闻目睹红色教育、杨氏家训等正能量的思想、文化,整个乡村形成了团结、奉献的“红军村”氛围,村民主动投入产业融合发展事业,激发了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勤劳脱贫致富的决心。
(五)村庄治理有了新高度
全村自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以来,党员模范带头、群众积极参与,初步形成全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大幅度提升。
德宏回贤村
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实现产业转型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建作为扶贫工作第一抓手,坚持党建扶贫双推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障。“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对回贤村辖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分析研判后,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德宏州第一家乡村旅游合作社——芒市回贤五加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用党建为引领带动全村脱贫致富。率先在当地发展绿色乡村旅游,走上了产业转型促脱贫的道路。
(二)打造资金链,规划发展道路
为推动回贤乡村旅游发展,回贤村寻求资金发展,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累计筹措到资金1200多万元(争取到上海对口帮扶资金800万元),为回贤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脱贫规划与旅游蓝图融合,既保证按期脱贫,又谋求长效发展增收。为发展好旅游扶贫谋好篇,布好局,聘请专业规划院编制完成了《回贤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围绕规划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任务,认真贯彻落实,推动脱贫攻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三)就业扶贫与旅游创业融合
围绕回贤村乡村旅游建设和群众增收需求,组织贫困户参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观打造、旅游服务过程中取得务工收入,通过强化培训,使农民逐步适应了转岗从事旅游,引导贫困农户和广大群众多形式就业、创业,提升旅游接待能力,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开办农家乐,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截至目前,全村直接、间接吸纳劳动就业1250人,乡村兴办农家乐7家,旅游的发展带动本地农副产品销售等附加效益达35万元。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扶贫活动
坚持扶贫先扶“智”、扶“志”,着力在精神扶贫下功夫。通过深入贫困村组、户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惠民政策、致富思路,营造人人知晓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良好氛围;利用“七一”建党节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爱祖国感党恩促脱贫除黑恶”等系列活动和小广播宣传党的思想及理论,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遵德守礼、严格执行村民公约;利用节庆,组织全市各乡镇文艺骨干、少数民族艺人和民间艺术团到回贤古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将脱贫攻坚政策知识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如连续3年举办了回贤古寨中秋、元旦迎新晚会、乡村春晚系列活动,内容包含书画摄影展、写春联送春联、回贤古寨景区试营业、农特产品一条街、石斛座谈会、长街宴、美食比赛、文艺晚会演出等,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旅游扶贫成效
多年来石场开采,让回贤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2016年回贤石场关闭后,芒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对辖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分析研判,于2017年5月,组织村党组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德宏州第一家乡村旅游合作社——芒市回贤五加峰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现有股民324户(建档立卡户79户,336人,入股率占建档立卡户92.94%),入股资金为200多万元。
五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回贤一、二、三组纳入了芒市乡村旅游重点规划范围,扶持资金50万元完成了回贤村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整合资金分别实施了观景台、村庄道路硬化、特色寨门、太极湖、旅游公厕、石板路、观音寺、美食街、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等50余个项目,种植了2280株云南樱花和4700株桃树;积极争取上海对口帮扶支援资金800万元,完成了一期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停车场、自行车环线、村内支线道路及景区游步道、排污设施、垃圾收集设施及标识标牌等,进一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短板问题,回贤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2019年4月与盛航旅游公司合作开发的高空溜索和七彩滑道体验项目正式营业,至今合作社收益90余万元。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62.8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5120万元。乡村旅游就业人数约占全村劳动力比例18%,直接、间接吸纳劳动就业1250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及纪念品销售等附加效益达35万元,引导村民开办有农家乐11家(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
德宏石梯村
主要做法
(一)调整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
石梯村的村民长年生活在大山深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下,他们摒弃了刀耕火种等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从前石梯村大谷地群众主要以种植香茅草为生,虽然种植香茅草给村民带来了一定经济收益,但是却对原始森林造成了破坏。为保护好珍稀的原始森林资源,石梯群众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变种植香茅草为发展微果园、微菜园等庭院经济,遏制了种植香茅草对森林生态的破坏,恢复了森林植被,增加了经济收入。
(二)多措并举,树立生态发展理念
石梯村早期居住的村民多以狩猎为生,为了生存,他们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猎捕野生动物,特别是各种珍稀鸟类,使得当地的野生动物和鸟类种群数量持续下降。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当地大力发展“中国犀鸟谷”生态旅游。观鸟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全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现在的石梯群众已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自觉地保护好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好森林才留得住犀鸟,留住了犀鸟才会吸引观鸟人,观鸟人来了大家就能增加收入、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此外,盈江县政府还聘请当地村民专门保护犀鸟。为了充分调动村民保护犀鸟的积极性,县政府在石梯村开设了盈江犀鸟拍摄地,由负责保护犀鸟的村民做好拍摄犀鸟游客的接待服务工作,并获取相应报酬,让村民切身体会到保护鸟类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从而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
(三)用好生态优势,培育乡村旅游业
以当地优越的生态资源为基础,围绕生态、绿色、和谐、宜居的发展理念,结合“中国盈江观鸟第一县”品牌的打造,以高端文化旅游为切入点,进一步整合资金和资源,将生态建设与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发展观鸟游、探险游、乡村旅游等中高端旅游,满足游客不同旅游需求。
一是建“鸟塘”吸引观鸟人。石梯村丰富的珍稀鸟类资源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为便于观鸟爱好者观鸟,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结合实地情况,搭建了专门用于观鸟拍鸟的“鸟塘”。
二是当“鸟导”服务观鸟人。随着到石梯来观鸟拍鸟的人越来越多,观鸟人对观鸟指引、接送服务、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应运而生了一批以当地村民为主的“鸟导游”。
三是开客栈留住观鸟人。随着石梯观鸟旅游的持续火爆,当地食宿等接待能力已不能满足需求,为留住远道而来的各地观鸟人,许多石梯村民都把自家的房屋进行了改造装修,建起了家庭小旅馆,为各地观鸟人提供舒适方便的食宿服务。同时,当地党委、政府结合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旅游客栈与民房建设相结合,引导村民积极建设具有景颇族、傈傈族特色的民居。如今的石梯,观鸟旅游的接待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旅游扶贫成效
生态宜居、观鸟胜地。现在的石梯村,保存了犀鸟、红腿小隼、灰孔雀雉等珍稀鸟类以及龙脑香、篦齿苏铁等稀有树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4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2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74种,成为全国村一级生物多样性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旅游开发,旅游产业促发展。盈江县通过石梯村打造“中国犀鸟谷”和“中国鸟类资源第一县”两张名片,2015年以来相继开展了三届国际性观鸟节暨观鸟比赛活动,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犀鸟保育国际研讨会,2016年4月中国鸟网授予盈江“中国观鸟基地”殊荣。目前,盈江县共有成熟观鸟线路6条,通过发展观鸟旅游,村民人均收入翻番。石梯村自2015年7月正式运营接待游客以来,已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多万元,其中:2018年全年观鸟及农家乐总收入80多万元,2019年至2020年,实现收入80多万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50人,间接就业人数65人。
现在的石梯,寨门高大巍峨,村内水泥路面四通八达,自来水和电力已接通家家户户,手机信号全面覆盖,公共文化活动室大气庄重,中心广场国旗迎风飘扬,周边景颇族和傈僳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农家客栈人来人往,一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穿过茂密的原始森林直达县城,石梯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怒江三河村
主要做法
(一)以政企合作为基础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以扶贫车间运营为载体,成立了全州首个以观鸟、拍鸟、爱鸟、护鸟为主的三河村百鸟谷“旅游扶贫就业车间”,整个扶贫就业车间投入项目资金50万元,全部用于建盖鸟塘,已建成15个鸟塘。为扶贫车间顺利运营,引进怒江三合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形成“政府+企业+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让农户在自家的林地里就业,从事鸟导、运输、背包、餐饮、民宿等服务,从农民变鸟导、农家变民宿、家园变花园,农户成了车间的主人。
(二)以专业协会为牵引
为了更好地规范管理扶贫车间,2019年1月成立了“怒江峡谷鸟类保护协会”,由协会统一监督指导各观鸟点的运营情况,旅游扶贫就业车间负责统一管理观鸟点的经营与运作,鸟塘的所有权属于各鸟塘塘主,协会负责对外宣传,吸引国内外鸟友和游客前来观光摄影为使观鸟生态旅游良性培育发展。
(三)以专业培训为推力
观鸟扶贫车间通过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识鸟科普、养鸟、管理鸟塘的知识,用“以会代培”的形式学习服务技能、进行动态管理。通过多方努力,2019年9月19日至24日举办了“中国鸟网助力怒江州生态脱贫大型采风团暨中国生态摄影师(怒江)集训班、中国观鸟导游职业技能(怒江)培训班”,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深圳等地的38名生态摄影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来自全州的56名鸟协会人员和扶贫车间工作人员参加了观鸟导游职业培训,并通过考试取得证书,可以持证上岗。培训期间,中国鸟网授予中国三河源庄园“中国生态摄影师怒江教育培训中心”的荣誉牌匾,这标志着中国鸟网正式进驻怒江州,将为怒江州的野生鸟类摄影与保护以及助力怒江生态扶贫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以村民参与为核心
观鸟拍鸟,行内一般叫“打鸟”,不仅考验器材,更考验耐心。一般“打鸟”人会在鸟塘里待上一天或几天,等鸟、等光、等构图。围绕旅游地吃、住、行、娱、购、游主体要素,观鸟旅游行为带动了三河村民的广泛参与。一是鸟塘主的直接参与。鸟塘主通过固定的收费标准为游客提供接送、背包和送餐服务,获得经济收入。二是其他村民的带动参与。围绕旅游地吃、住、行、娱、购、游主体要素,鸟塘塘主单个个体仅能完成观鸟旅游的部分旅游产品供给,其他村民参与配合完成了其他产品供给,如短途运输、住宿、农副产品供给、农特产品销售等。除为摄影者直接提供服务外,销售当地的土特产草果、花椒、核桃等也将为当地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一是加强生态科普性。为了使百鸟谷的鸟类资源能够得到科学有序开发,三河村还在科技部门的帮助下,制作百鸟谷拍到的100种鸟类科普挂图,发放爱鸟、护鸟、保护环境倡议书1000多份,宣传鸟类知识,普及各种爱鸟、护鸟的鸟类常识,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多家高校纷纷在此设立科研基地、暑期研学基地。二是村民保护生态意识发生本质转变。鸟群的增加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和观鸟天数,村民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观鸟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生态多样性保护意识发生根本转变,生态保护行为从被动接受变为自觉自发行为。
(六)以宣传营销为引擎
随着三河村观鸟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各级宣传部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融媒体等形式大力宣传怒江的自然生态、鸟类资源、百鸟谷的建设情况等,同时,中国鸟网开通了云南怒江百鸟谷版块,全力推荐怒江百鸟谷鸟类资源,吸引了全国32个省(市)、地区鸟类爱好者及外国友人。中国鸟网的36.5万会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怒江百鸟谷,这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市场,大大提高了怒江百鸟谷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三河村“百鸟谷”的旅游辨识度日益提高,逐步成为怒江旅游文化的一张独具特色、鲜活的名片。为观鸟、摄鸟、爱鸟、护鸟而来的各方游客驻足怒江,带动怒江旅游的其他消费。
旅游扶贫成效
三河村位于半山,人均耕地仅有3亩,一二产业发展困难,三河村委会引进怒江三合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精准扶贫要求,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多方咨询,深思熟虑之下,定下了一条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的脱贫致富道路。三河村生物资源丰富,尤其以珍稀鸟类出名,通过将生物多样性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带动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可行性高。2018年以来,社会资本投入1800万元,接待游客2.2万人次,带动本地就业150人,人均收入4万元,综合带动45户15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云报客户端综合自文化和旅游部网站、云南发布、云南省乡村振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