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记者眼中的云南巨变
  • 发布日期:2021-05-06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63

云南被誉为“诗的远方,梦的故乡”,这里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时间回到2012年底,按照国家统计标准,云南全省贫困人口超过8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46.4%,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接近一半。出行难、上学难、致富难等难题长期困扰着大山群众。

脱贫攻坚以来,云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层层签订脱贫攻坚“军令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云岭大地打响。

如期脱贫,一诺千金。广大扶贫工作者挺身而出,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燃烧激情,贡献智慧,洒下汗水,付出心血。云南这片红土地上,闪动着无数负重前行的身影,传颂着众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经过8年持续奋斗,云南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记者姬祥虎:看西畴脱贫,见证云岭巨变

西畴县三光片区石漠化改造前状况 资料图

改造后的三光片区 资料图

西畴,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山人,打小便知道文山州有“西畴”这个地方,偏远、贫穷、落后是西畴曾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我成为了一名脱贫攻坚宣传战线上的记者,曾多次走进西畴县,亲眼见证了这座边远小城近年发生的历史巨变。

西畴县新兴社区集中安置点

位于大山深处的西畴县,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占75.4%,“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春播一大片、秋收一小箩”是西畴曾经的真实写照,还被外国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争创伤,西畴人民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等受穷,而是勇敢地向大山宣战、与石漠抗争。

山河依旧,换了人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西畴县各族干部群众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创新干,用实际行动再次诠释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探索出一条岩溶地区脱贫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西畴县成为文山州首批两个脱贫摘帽县之一。

当地群众脸上挂满了笑容

如今的西畴,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村变美了、人变富了,全县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升,呈现出经济持续发展,各族人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变成了美好现实。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云南这个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西畴县只是全省88个贫困县(市)脱贫摘帽的一个缩影。8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历史性解决。这一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辉映着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在云岭大地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跟随记者见证石漠大地之变

↓↓↓

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后种上连片猕猴桃

记者期俊军:天堑变通途,点赞云南奇迹!

作为脱贫攻坚一线记者,我有幸成为云南脱贫攻坚战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下,这片红土地上发生的一点一滴的变化。

在长宁路修成之前,图中的路便是当地出行的常态。

2020年7月,我和同事曾赴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老集寨乡采访,这是一个曾经令当地老司机闻之色变的地方,雨天泥泞的道路、不可预测的塌方,让当地百姓出行变得异常艰难。有乡干部告诉我们,几年前来乡政府报道时,碰上大雨,辗转三天才抵达乡政府,曾有驻村队员突发脑溢血,历时7小时、辗转4辆车,才送到医院救治,当地群众世世代代饱受贫困之苦。

而当我们的车驶入老集寨乡,盘山公路依旧蜿蜒,不同的是,泥泞的道路已经变成了硬化路。当地乡干部告诉我们,由上海市长宁区援建的“长宁路”打通了全乡出行的“大动脉”,一条条毛细血管的贯通,也串起了老百姓的“生命线”。

“长宁”铺就致富路 “茶乡”脱贫有出路

随着交通条件日益改善,曾经受限于交通的传统产业,如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曾经校舍简陋的“云端小学”,如今建起了崭新的足球场,为山里的孩子提供了逐梦的舞台……

这所云端上的小学是老集寨乡大竹棚小学,如今村内道路已经硬化完成,串村公路也已通车,同学们的出行情况有了极大改善。

老集寨乡的变迁只是全省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我们看见贫困群众走出大山、住进安居房;见证天堑变通途,致富坦途通向八方;听见稚嫩的读书声,响彻峡谷与山川……挥别千年贫困,云南将奔向更美好未来。

跟随记者见证山路之变

↓↓↓

如今完成硬化后宽敞的路面

记者翟芯冉:脱贫攻坚带来的是什么?是希望

在担任扶贫记者四年期间,我去过省内省外很多乡镇村组,感受了各种崎岖的山路,从小就会晕车的我一点一点被“治”好了。但去年10月去了曲靖市麒麟区三宝街道长坡村委会滥泥菁村民小组后,再次刷新了我对山路的认识。

村内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去往滥泥菁村民小组的路,是不太长的一圈一圈往上盘旋的水泥路,因为弯很急,所以才走了10多分钟,车上同行的几名记者就开始有不同程度的晕车反应。

滥泥菁变了,不只变漂亮了,这里的村民也越来越富足了。图为当地养殖的高原爨鸡。

后来,三宝街道扶贫办主任潘丽花告诉我们,以前到滥泥菁的路,全是很深的稀泥路,进村之前得把鞋子脱下来拿在手上,否则踩下去很难跋出来。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后,大家齐心协力把到滥泥菁的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从前“与世隔绝”的滥泥菁有了“致富路”,滥泥菁也成了藏在深山里的美丽小村庄。

采访完毕回程的路上,雨水打湿了车窗,被甩得晕乎乎的我,眼前仿佛看到了很多人在修路的场景……脱贫攻坚带来的是什么?我想,是希望吧。贫困,不就是因为走不出来吗?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呀!

跟随记者见证村庄之变

↓↓↓

云南网记者 期俊军 姬祥虎 翟芯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