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风呼啸吹,红土地上尘土飞。机械轰鸣响云霄,田间地头春耕闹。哗哗流水进烟地,农民种烟心欢喜”。驱车来到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旧县马鸣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核心区最高处,人们称为“大水池”的地方。
2.5万亩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收尾工程正在紧张有序进行着,烟地边412个新建小水池里装满了清澈的农业灌溉用水。机耕路通了,有水了,烟农们正头顶烈日,抢抓节令栽种自家的烤烟,机械耕地、理墒、打塘、覆膜,人工施肥、放苗、浇水、移栽、打药。运送烟苗、化肥及薄膜等物资的车辆,来回在机耕道上穿梭着,一副美丽“春耕图”展现在眼前。
走进项目区烤烟移栽大田,遇到正在自家烟地里,弯腰移栽烤烟的农户。笔者问到,你家几口人吃饭?种了多少亩烤烟?现在种烟用水方不方便?“我家5个人吃饭,种了27亩烤烟,今年这个大工程建起来,真是太好啦!你看地边这个小水池,随时水都是满的,我们只要用皮管就能把水引到地里栽烟浇水,真是太方便了。以前,要自己用三轮车拉水来栽。真要感谢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高堡社区烟农周跃全开心的笑着说。
眼前这个基本烟田建设项目区太大了,土地也很平整,新修建的机耕道路四通八达,坐在车上绕一周估计最少也要一两个小时,每隔二三百米就有一个装满水的取水池。不一会儿又来到小房子片区,地里栽烟的农户也是热火朝天,干得正来劲。走进栽烟地块向一位头顶草帽,正在用水管给烟墒浇水的农户问到:你家今年种烟几亩?几个人吃饭?烟田建设给你们带来什么好处?“我家4人吃饭,今年种烟30亩,这个烟水工程建的太好啦!今年天气太旱了,一直没下雨,本想烟也栽不上了,哪想到刚进入清明节令,这些新建的水池就放进水来了,而且随时都有水。哎呀!现在栽烟真是太方便了,等烤烟成熟采收完,我家还计划种点蔬菜呢!”小房子社区烟农任老二说。
据悉,曲靖市马龙区为稳定烤烟种植,正在打造核心烟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需求最旺烟区。2.5万亩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项目,处于马龙区的旧县街道和马鸣乡,两个乡镇都是全区栽种烤烟的最大乡镇,这片种烟区域也是全区的核心烟区。
高标准烟田建设项目内容,主要涉及烟水配套、田间道路、土地整理、管网铺设、水池、沟渠新建等内容。设计新建500立方米蓄水池2个,300立方米水池1个,200立方米水池1个,100立方米水池1个;5立方米取水池378个,1890立方米。新建机耕道路46条,提升改造机耕路51条;新建沟渠18条,提升改造沟渠60条;新建排洪渠1条1475千米;管网铺设4件长89.68千米,土地整理1件300亩。
该建设项目,旧县街道的九龙社区、高堡社区、小房子社区和马鸣乡的马鸣居委会,共1889户烟农直接受益,可灌溉受益面积2.5万亩。从九股龙潭水库、己沃水库、周家箐水库供水,还有两个抽水站进行补水。省市烟草部门补贴项目资金3265万元。项目建成后,达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烟田目标,确保受益烟农一年四季都有水进行烤烟和烟后作物种植。
当我们的车行驶在机耕路上,正巧碰到一位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的中年男士,正在指挥挖掘机平整路面碎石。听说它是烟草部门项目负责人,就顺便向他了解该项目相关情况。“这个高标准烟田建设项目,是曲靖烟草行业今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能够落地马龙是上级部门的关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们单位年初接到任务后,感觉时间紧任务重,及时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18名业务骨干,分六个标段,分片包干负责,责任落实到人,组织协调监督施工单位从严从快组织施工,确保项目在烤烟移栽前基本完工,保障烟农栽烟有水用,不能影响烟农栽烟,并将工程建成优良工程”区烟草公司现代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张赶发介绍说。
烟草基础设施建设,是全国烟草行业响应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曲靖市马龙区是典型的农业区,烟草产业就目前来说,仍然是马龙的重要支柱产业,暂时没有其它产业替代。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市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好,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好维护好,并发挥最佳的经济社会效益。
云南马龙高标准烟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与建成,有效改善了旧县马鸣核心烟区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烟叶种植劳动强度,提高了烟叶生产水平,提升了烟田设施装备综合配套水平和烟叶综合生产效率。为进一步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和推动烟叶生产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该项目的建成与投入使用,也是烟草行业服务三农、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体现。
烟草部门,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习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充分发挥好行业优势和部门职能作用,为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同时,希望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制度,把建成的高标准基本烟田项目工程管护好、维护好。让它为当地百姓长期受益,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福祉。
云南网通讯员 陈国林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