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守望相助。1996年9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建立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明确上海对口帮扶云南。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银川会议”以来,沪滇携手吹响消除绝对贫困的奋斗号角,全面开启沪滇扶贫协作新征程。
山海同心,合力攻坚。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把帮扶云南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和分内工作来抓,倾注真情实意,投入真金白银,坚持真抓实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9.7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3268个。
在云南省告别绝对贫困之际,云南省委宣传部联合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组织“沪滇扶贫协作”联合主题采访,赴曲靖市会泽县,昆明市东川区,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姚安县等地,在一个个沪滇帮扶资金援建项目、协作引进企业建设项目、共建劳务协作就业扶贫基地上,采撷沪滇扶贫协作中真心实意付出、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攻坚的积极行动、亮点经验。
产业提质增效 致富蓄积动能
多年来,沪滇携手奋力推进壮大乡村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姚安县,软籽石榴已成为当地特色水果一张响亮品牌,也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目前,姚安县种植软籽石榴面积已达2万多亩,成为全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每年可外销软籽石榴1万吨。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姚安县把软籽石榴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示范引领建基地、顺应市场调结构,不断提升石榴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平。
云上优品发展有限公司自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来到姚安,主营石榴收购与销售。在长期收购中公司发现,以往农户与商贩的传统交易,对果品标准不统一,使得品质缺乏保障、交易效率低下。2020年,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扶持下,姚安县建成了草海冷库仓储中心,并于当年9月3日投入运营,云上优品也由曾经的“中间商”变成为“服务平台运营商”。仓储中心引进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果智能化分选设备,通过称重、瑕疵分选、无损测糖、内部品质检测等标准,将石榴自动化分拣出A、B、C、D四个等级,从而使石榴高效率、高标准地完成商品化。选果生产线上线后,每天来这里交易石榴的果农络绎不绝。2020年,姚安县软籽石榴挂果面积达1万亩,实现产值1.25亿元,上万户果农依托石榴产业实现了增收。
在上海市徐汇区的海底捞华山路店,新鲜的娃娃菜深受顾客们青睐。可就在端上餐桌的50个小时前,这盘娃娃菜还长在武定县高桥镇的大山深处。以白菜、甘蓝、甜脆豌豆、早青蚕豆、高山娃娃菜等为主的特色蔬菜如今是武定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九大主导产业之一。2019年,武定县依托沪滇帮扶政策,引进上海昫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借助企业完善的产品供应链,将武定农产品与上海的大市场实现了精准对接。目前,该公司在高桥镇的蔬菜种植基地已经发展到了1800亩,有效带动20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400多万元。
在武定县高桥镇勒外村的农业出口蔬菜基地,菜地里各类蔬菜长势喜人。过去勒外村村民的收入单一,如今实现了订单式、规模化生产。以当季正在种植的意大利生菜为例,一茬的收益就在8000元左右,一年能种4茬到6茬,一亩地一年的收益超过3万元。“我家流转出了4亩土地,每年有5000元地租,加上长期在基地打工,一个月能挣两三千元工资。”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张祥林竖起了大拇指。
武定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上海入驻企业的带动下,武定县的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仅高山绿色蔬菜种植一项就实现总产值4700多万元,带动了全县66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增收1900元以上,实现扶贫产业“产量”和“销量”双提升。
旧貌换新颜 美丽乡村入画来
蓝天白云下,武定县狮山镇古柏村委会山居村片片绿油油的梯田被郁郁葱葱的大山所环抱,两百多户人家如繁星般散落山间各处,几座大山之间环抱着畦畦梯田,每一片民居四周都绿树繁茂、瓜果满枝,一幅秀美山居图跃然眼前。
风景秀丽的山居村曾经是武定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224户中有212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受到地理环境制约,村里和外界联通不畅,村民们的优质农产品缺乏畅销渠道,增收十分困难。”古柏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陶光海说。
2018年,总投资2491.2万元的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在山居村落地。依托沪滇合作项目,村里修通了硬化路,实施了亮化美化工程,建起了文化活动广场,曾经居住在滑坡点的村民也顺利通过易地搬迁,搬进新居,过上好日子。
山居村虽属高凉山区,但天然的高山凹地形成了一个适宜农业种植的小气候带,这里种植的苹果和蜜桃糖分足、品质高,在业界小有名气。长久以来滞后的交通条件成为阻碍当地产业发展的瓶颈,山居村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开出的第一剂“脱贫良方”就是修建两条环山柏油路。
村民们回忆,以前村子不通公路,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才能把水果背到村委会,然后再用拖拉机运到县城售卖,费劲不说,途中损耗还很大。柏油路修通以后,村里建起了交易市场,一些客商直接将货车开到家门口收购。“这两年每到4月中旬,每天都有上百人在这里交易,热闹得很。”大家兴奋地说。“在山居村,有箐的地方就有水,好山好水有力推动了经济林果业的发展。”陶光海介绍,目前全村林果种植面积已达3500多亩,加上交通条件不断改善,以前“藏在深山无人识”的优质水果开始走出大山,成为村民们的致富“金果果”。
一大早,51岁的杨文贵在田间地头忙个不停。他说:“以前种包谷一年收入也就2000元左右,现在种上了樱桃,收入多了,新房子也盖起来了。”2013年,杨贵文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帮扶下,得益于沪滇合作项目的支持,杨贵文一家种植了10亩樱桃,年收入达到10万元,2014年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在当地政府部门和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支持下,山居村这个小小的彝族村寨,发展的脚步更紧促了,继续向乡村旅游上着力,以此形成稳固的产业闭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造血式”脱贫,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小康之家的跨越。
易地扶贫搬迁 新居民走上致富路
焊接、点焊、注塑……会泽县钟屏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奋精电子扶贫车间内,流水线上的工人们一派忙碌。云南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大型城镇安置区移民群众的新生活、新发展,是脱贫攻坚中难度最大、投入最多、工作链条最长的“头号工程”。
2020年6月,奋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会泽县钟屏街道思源社区。沪滇协作扶贫资金探索创新使用机制,投入50万元,根据奋精电子厂需要购进“全自动热风自粘绕线机”7台,租赁给奋精电子厂管理使用,租期15年。钟屏街道思源社区是设备所有方,租金用于社区贫困人口公益岗位开发、特困群众帮扶和社区公益事业及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至今,扶贫车间带动了71户200余名贫困人口增加收入,促进搬迁群众实现楼上住宿、楼下就业。
自2017年8月确定上海市宝山区与会泽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双方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后续扶持发展重大任务,聚焦搬迁安置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集中安置区新成立的以礼街道,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成2118平方米的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医疗专家会诊和开展医技培训,实现了安置区6872户29232人就近就便看病;投入资金500万元,在安置区北片区建设幼儿园“沪泽楼”,创建了“梦想教室”,让搬迁子女享受城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实施搬迁安置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上海市残联资助50万元,引进企业建立棒球缝制扶贫车间,120余人在扶贫车间实现稳定就业。
在昆明市东川区铜都街道对门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郑阿姨正在电子元件加工扶贫车间熟练操作。“在这里干活离家近,一个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郑阿姨是在这里工作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拿计件工资,这份工作让她得以在赚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患有耳疾的丈夫。
东川区曾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其山地率为97%,石漠化率为54%,地理环境掣肘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有效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困境,东川区一次性实施了3.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针对无法外出的劳动力,东川区与上海市普陀区共建劳务协作就业扶贫基地,全区共有扶贫车间56个和4个扶贫基地,吸纳劳动力7535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462人。扶贫车间的引入,不仅解决了群众就业难、增收难、顾家难的问题,而且推动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流动,培育了一批技能型新居民,为东川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医疗教育扶贫 千里对口长效帮扶
2018年4月,上海市委主要领导率上海市代表团到武定县调研沪滇扶贫协作脱贫攻坚举措落实情况时,根据武定县脱贫攻坚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决定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帮助武定县建设就业创业综合实训大楼。2020年9月25日,这座寄托了沪滇两地希冀,为武定县注入现代职业教育强劲动力的建筑竣工验收。
如今,总面积9195平方米的武定县就业创业综合实训大楼已落成,县职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电子商务等现有专业实训内容全部入驻,承载起武定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县域职前、职后培训。
数字显示,“十三五”以来,上海市组织动员233所学校结对帮扶云南265所贫困地区学校,积极应用互联网、5G、大数据等开展远程教育,帮助云南省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实现沪滇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补上贫困地区医疗服务“短板”,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十三五”以来,针对云南省贫困地区医疗保障方面短板弱项,上海市组织28家市级三甲医院与云南省28家贫困县医院结对,动员210所医院结对帮扶云南省200所贫困地区医院,从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综合施策,从提升软件和改善硬件方面同步推进,大力改善云南省边疆地区医疗保障和卫生健康管理水平。
2月初,东川区人民医院收到了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组授予的牌匾和证书,该院呼吸内科顺利通过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项目评审,被评为二级达标单位。这离不开上海市肺科医院从2016年5月20日启动的10批次50名专家团队接力式支援。东川区人民医院此前只有大外科,医疗力量薄弱,在上海市肺科医疗援滇医疗队的技术帮扶下,胸外科医疗技术开展了多个“0”的突破,并且在东川区就可以进行基本的肺癌手术治疗。
沪滇合作谱写了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辉煌篇章,积累了成功经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探索。下一步,沪滇双方将积极探索常态化紧密型合作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力量,不断推进经贸、产业、科技、人才以及乡村振兴等各领域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