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曲靖:乌蒙深处新村美
  • 发布日期:2021-01-18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06

如果您有机会来到云南曲靖,邀请您一定到乌蒙山深处,看一看群山环抱中的宣威市格宜镇白泥村、石磨村和米茂村。在这里,一栋栋漂亮的住宅矗立乡间,一座养殖场刚刚竣工,规划中的“三治”活动室等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

这些美丽乡村图景的实现,得益于2015年以来,云南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认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的要求,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扶贫措施,全力以赴开展精准帮扶。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依靠多渠道多层次多工种致富,实现了脱贫致富,昂首走上小康路。

基层党建强起来

长期以来,在宣威市格宜镇白泥村、石磨村和米茂村,因为环境封闭、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村民们长期窝在山里讨生活、观念落后,使得一些人“适应”了贫困,没有走出困境的勇气。

自2015年开展定点帮扶工作以来,曲靖市局(公司)始终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班子领导为成员的脱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资助三个村建设标准化党员之家、党群活动中心、阅览室和村民活动广场,选派3支工作队分别进驻白泥、石磨、米茂三个村委会开展帮扶工作,安排170多名党员干部挂钩帮扶508户贫困户。

曲靖市局(公司)向每个村派驻3名驻村干部,由工作队长兼任驻村第一书记。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以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组成工作组,把基层党建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切实在帮扶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措施到村精准、帮扶成效精准上下功夫。

“驻村的第一节党课,我就围绕‘党组织要干什么?党员要承担什么职责’来讲。”驻石磨村第一书记彭艾按照曲靖市局(公司)“三个一”的要求开展党支部工作,“一开始,我以为大家不爱听。可是,一个半小时后,我发现大家都爱听,听得很认真。我想,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可能正是大家期盼的。”

在曲靖市局(公司)的资助下,白泥、石磨、米茂三个村委会的党建活动阵地得到全面加强,配齐支部活动阵地,活动场所面积达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保障党建工作运行畅通。在驻村干部的带动下,三个村委会积极抓好“五面红旗村”创建工作,争创“红旗村”,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凝聚力、战斗力,抓实抓细脱贫攻坚工作。

到2019年,三个村的党支部全部建设成为标准化党支部。在加强党支部建设的同时,村里的党员被有效组织起来,他们纷纷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成长为致富带头人。

家住石磨村的夏敏曾经对发展没思路、没规划。两年前,驻村工作队鼓励他种植烤烟,并为他建设了烤房。夏敏聘用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就近打工,年年种植烤烟50亩以上,实现了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浦恩参是白泥村建档立卡建档立卡户,在工作队的帮助下,2020年种植烤烟25亩,养殖2头猪、2头牛和14只羊,年收入达15万元。米茂村建档立卡户方国永,种植10亩烤烟和220株核桃树,实现了劳动致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基层党建的加强,促进了驻村工作队进行思想引导、解决各种现实难题的工作能力,唤醒了群众的劳动热情与脱贫意识,团结一心走出发展困境。“我要带好头,要给乡亲们鼓个劲。只要肯努力,凭自己的双手就能脱贫。”米茂村建档立卡户夏从元说。

基础设施建起来

格宜镇白泥村、石磨村和米茂村依托山地立体气候优势,出产的烤烟、洋芋等曾美名远播。然而,通过产业富起来的村民却凤毛麟角。

明明有生产优质产品的环境,为何发展不起来?“运不出去,糟蹋的比卖掉的还多。”这是过去群众的普遍认识。

为改变这一困境,曲靖市局(公司)围绕“脱贫、摘帽、增收”三大目标,在做好产业、智力、资金和劳力输出等帮扶工作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投入资金,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帮助村民稳定脱贫。与此同时,曲靖市局(公司)立足行业特点,对三个村委会进行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烤烟产业,引导劳务输出,实行科技培训,带动村民增收。

曲靖市局(公司)把“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所有脱贫攻坚工作中最优先和最重要的工作来做,大力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通过对烟路、烟水和烟机的持续投入,改善了村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群众收益,为群众脱贫奔小康奠定基础。自2015年以来,曲靖市局(公司)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投入资金2317万元,开展机耕路、烤房、蓄水池、管网等建设。

“三个村的发展,完全得益于基础设施的改善。”曲靖市局(公司)驻格宜镇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钱永祥说,“基础设施改善后,土地好流转了,劳动成本也降低了。在白泥村种植4000亩洋芋,每公斤可节约0.2元成本,每年群众能增收160多万元。同时,村中道路得到硬化,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了,幸福感、获得感得到增强。”

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农村发展的基础障碍,使得以烤烟为代表的系列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合作社、消费扶贫产业和养殖业得到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村民的心态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脸上的笑容多了,摆脱贫困的决心更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基本产业兴起来

产业兴旺,脱贫才有望。

在三个村中,以前只有米茂村种植烤烟,现在石磨村和白泥村烤烟种植也实现了从无到有,成为带动村民脱贫的重要力量。由于种植水平高,这三个村的烤烟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今年,白泥村烟农户均收入达11万元,米茂村烟农户均收入4万元,石磨村烟农户均收入18万元。

“刚来石磨村时,没有一亩烟,没有一座烤房。”彭艾说,“到了今年,发展烤烟470亩,建盖烤房15座。依靠烤烟设施设备,开展辣椒加工300多亩,与此同时,将闲散劳动力全部调动起来,建档立卡户就近务工一天有80元的收入。”

白泥村海拔较高,有三个村民小组种不了烟,但适宜种洋芋。今年规划建设500亩马铃薯育种基地,带动86户建档立卡户流转土地和参与务工,建档立卡户每年的务工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

在发展烤烟生产的同时,驻村工作队将合作社建设作为增加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进行打造。在积极支持格宜镇宜兴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基础上,指导白泥村委会成立了宣威市金超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418亩土地,其中367亩土地种植三七,农户土地流转收益23.77万元,就地打工和卖松毛收入200多万元;51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8万元。

在米茂村成立显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5亩,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3.8万元,盈利8.12万元。为贫困户利用资源参股投资、就地打工、土地流转创造了便利条件,也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做了积极探索。

“产业靠得住,就不担心再穷回去。”随着扶贫产业的带动,三个村高质量脱贫出列,跨上了乡村振兴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