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深耕荒山14年,造林4万亩,造福上万人 陈洪飞致富返乡战“荒”记
  • 发布日期:2020-12-22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26

本报特约记者郭燚邓成斌通讯员王维文/图

陈洪飞在采挖天麻。

从富源县城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进入后所镇光梁子山地界,进山公路两旁都是近两三米高的松树,爬上山顶俯视,群山翠绿,一眼望不到边。

“十多年前,这里都是成片的荒山,由于石漠化、缺水严重,多年来一直都是光秃秃的。”光梁子山下法凹村干部说。

2006年,致富后的陈洪飞返回家乡,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将光梁子周边近4万亩石山、荒地变成了绿意葱葱、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生态效益日渐显现,光梁子山下卡泥、法凹、岩上3个村委会21个自然村3790户村民13000余人直接受益。

绿化光梁子

1956年出生在后所镇卡泥村委会则冲村的陈洪飞,常年在外打拼,1993年至2000年通过经营煤炭生意,有了一定积蓄。见过世面的他每次回老家则冲村时,发现4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一直没有多少变化,一半多的人住着草房,进村的路泥泞崎岖,最为严重的是由于海拔高、植被稀少,山泉水逐年减少,村民吃水越来越艰难。

“怎样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陈洪飞在心里多次问自己。

2006年,已经50岁的陈洪飞找到了答案:植树造林,绿化光梁子大山。

这年元月,陈洪飞回村找到了村委会,并承包了光梁子大山的土地,将造林的想法付诸实践。“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却跑到穷山沟里瞎折腾。”他刚开始进山植树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陈洪飞的做法。

对于他人的不理解和劝说,陈洪飞都只是一笑了之,过后又接着干。这一干就是14年,靠人工一个塘一个塘地挖,一棵苗一棵苗地栽,十年如一日地做好管护工作。14年过去了,陈洪飞的育林区北抵宣威市地界,东达贵州省盘县,面积已近4万亩,曾经荒凉的光梁子披上了绿装而被当地人称为“绿梁子”。

山乡迎巨变

“村里以前干涸的泉眼又开始出水了。”光梁子山变绿后,世代居住在光梁子山下的村民最先受益。

“守着光秃秃的大山,村民饮水艰难,现在不仅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就连山沟里都常年有水。”卡泥村党总支书记张德奎说。

在植树造林的14年间,陈洪飞一边栽树一边修路、架电、引水。2007年,刚回村的陈洪飞出资16万元,修通了进入则冲村的5公里公路,村里的小楼房陆续多了起来。为了方便栽树、管护,每到一座山他就修通一段路,不知不觉间已在大山深处修通了30多公里山路,周边村民进山干活,用上了农用车,告别了人背马驮的历史。光梁子经过他的多年建设,水、电、路已全部通畅。

造林4万亩,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人之力可以轻松完成的。从造林开始,附近村民农闲时就会跟着陈洪飞栽树,每天赚取务工收入。现在,光梁子山上的“一带谷”林场有常年守山工人12人,包吃住,每月每人工资1500元。

每年的防火季节,陈洪飞每天都带着护林员或是在卡点值守,或是在林区巡查,14年来从未间断,就算是春节期间工人们都回家过年了,陈洪飞也会把家人接到山上过年,一家人承担起护林防火的任务。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光梁子多年没有出现大的火情。

蹚出掘金路

造林管护的面积越来越大,投入也越来越多,陈洪飞原本的积蓄几乎耗尽,为了拓宽财源,维持林场运转,他将国家安装天然气管道时打隧道废弃的大量石渣加工成建设石料出售,多了进项。他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引进林下种植项目和技术,先后发展种植了重楼、天麻等中草药。

到林区采访时正是采挖天麻的时节,只见陈洪飞带着工人们边挖边捡忙个不停。陈洪飞笑着对记者说:“今年在林区空地种了10多亩天麻,长势好、个体大,预计能有5吨左右的产量,收益有几十万元。”

随着光梁子山下通向岩上行政村的柏油路修通和华能集团光梁子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光梁子的人气越来越旺,旅游开发的价值逐渐显现。

对此,陈洪飞今年就已开始着手。年初,他在林区投资40万元种下了8000株樱花,结合林区自然生长成片的马缨花和映山红,到了来年开春,光梁子山上鲜花盛开,将引来更多游客赏花踏青、休闲观光。

光梁子地处云贵交界,又有沪昆高铁辐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到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家企业到光梁子进行实地考察,并就康养、休闲等旅游项目开发与陈洪飞达成合作意向。曾经的不毛之地经过陈洪飞14年的精雕细琢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年岁虽然大了,但一直要坚持到光梁子冒金光,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光梁子山下的村民富起来,自己才能退下来。”谈到何时闲下来颐养天年时,已经64岁的陈洪飞发自肺腑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