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退耕还林,退来“金山银山”
  • 发布日期:2020-11-25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440

大姚县地处楚雄彝族自治州西北部,自2015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大姚县紧紧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突出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以核桃、花椒、板栗、芒果和华山松为特色的现代林业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新路。

2014至2020年,全县累计共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造林11.87万亩,累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近1.8992亿元,覆盖全县12个乡镇129个村(居)委会908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23652户86901人,退耕农户户均直接获得现金补助收入8456元,人均2301元,用生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荒山披绿装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大姚县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森林覆盖率由64.55%增长到69.11%,净增4.56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增幅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退耕还林让昔日“山是和尚头、水是浑泥沟”的“荒凉”山坡变成了秀美葱茏的“绿山头”,实现了蜻蛉大地由荒凉变绿装的历史性转变,种植在山头、箐坡上的桃树、花椒、芒果、华山松,让石旮旯、荒山坡变成了丰收果园,昔日的“荒山坡”如今“改头换面”,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

生态特色产业兴起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退耕还林以来,大姚县持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技推广,全县粮食生产没有受到影响,年均粮食产量与退耕前基本持平。国家投入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为广大退耕户提供了生活保障。目前,全县2万多退耕农户人均获得退耕补助2301元。退耕农户不仅从国家补助中直接受益,而且由于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随着耕地退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开始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设施农业、农村工商业或者务工,拓宽了增收渠道,收入稳步增长,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退耕区农民从事设施农业、林果业、草畜业和劳务输出等收入已占到农户总收入的70%左右,特别是经济林果业得到快速发展。

全县发展核桃、花椒、板栗、华山松、芒果等经济林总面积221.7万亩,核桃种植面积164.7万亩,产量3.7万吨,产值达10.3亿元;花椒种植面积41.1万亩,产量3421吨,产值达2.2亿元;板栗种植面积10万亩,产量达9000吨,产值达8000万元;华山松种植面积5.9万亩,松子产量达1225吨,产值4410万元。基本形成了在高寒冷凉地区以花椒+华山松为主,在中海拔地区以核桃+花椒+板栗为主,在干热河谷地区以花椒+芒果为主的区域经济林发展格局。广大退耕农户生产方式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形成了一大批经济林专业村、专业户,经济林成为了群众的“绿色银行”和“铁杆庄稼”,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退耕还林实现了“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双赢”目标,大姚县被命名为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森林康养示范县。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农民群众不仅从国家退耕还林补助中得到了实惠,而且感受到了生态改善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是导致贫困的根源所在,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退耕还林成果丰硕 生态脱贫成效显著

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为大姚县生态脱贫提供了项目和资金支撑。2015年以来,大姚县通过优先落实贫困地区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的政策,将符合退耕还林条件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贫困县全部纳入实施范围,在年度任务安排上,优先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户倾斜等措施,累计安排贫困地区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涉及贫困户10385户、41069人,直接补助资金达3230.25万元,人均收入786元。同时还选聘身体状况良好的贫困人员为护林员,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多措并举,完成了生态脱贫目标,成效明显。在广袤的蜻蛉大地上,一座座荒坡披上了“绿装”,经济林产业的发展为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增强了造血功能,摘下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绿水青山真正成了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金山银山。(云南扶贫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