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养蚕助增收。
板桥镇后所村一角。
(本报特约记者顾贵明/文 通讯员侯丽鹃/图)时下,走进陆良县板桥镇,就会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昔日的泥巴路变成水泥路,过去的土坯房变成“别墅”,原先的“泥脚杆”变成“上班族”,长期靠救济的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陆良县板桥镇辖17个村民委员会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4万人。在17个行政村中,贫困村就占了10个,2019年末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16户5139人。如何尽快消除贫困,让群众过上“住着新房子,挣着大票子,开着好车子,过着好日子”的幸福生活,考验着镇党委、镇政府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智慧、能力和水平。
提高政治站位
——吹响脱贫集结号
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有效建立了“领导一抓到底、压力一传到底、责任一压到底”的工作机制,按照“镇级领导分头挂村、站办所挂钩到组、干部职工联系到户”的办法,与县委派驻的35名驻村工作队员一道,共同组建了17支强有力的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长期驻扎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终年奔波在脱贫攻坚工作最前沿,宣传党的政策,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百姓疾苦,找准贫穷根源,理清发展思路,开出致富良方,用真情温暖民心,以实干赢得信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聚合各方力量
——吹响攻坚冲锋号
为了确保每一个扶贫项目能够如期实施,板桥镇积极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本级财政筹措一点,发动职工捐赠一点,动员社会力量赞助一点”的办法,5年时间累计整合各方资金8469万元。其中,用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3130万元,用于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2411万元,用于产业扶持869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2160万元。在搞好扶贫资金筹措聚合工作的同时,该镇不断加大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发现苗头及时查处,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高效。
激发内生动力
——吹响小康奋进号
为了培植“造血干细胞”,增强贫困户的“造血机能”,板桥镇紧紧抓住思想转变、产业扶贫和打工致富三大关键环节发力:从扶志上下功夫,克服贫困户的消极依赖心态,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到脱贫攻坚战役中来;按照“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工作机制和实施“产业扶贫组织化、就业扶贫组织化”工作要求,成立了村级专业合作社17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5个,建成特色产业蔬菜基地3.7万亩;积极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深入宣传《陆良县农民外出打工车费报销(补贴)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鼓励更多的群众依靠打工致富。目前,全镇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4.7万人,年收入突破5.8亿元。
强化兜底保障
——贫困群众生活得到改善
低保兜底、安居工程、享受医疗保障、开发公益性岗位……一项项强有力的保障举措,编织起板桥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多重保障网络,全镇5247人按月领取低保生活费,8777人圆了安居梦,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3905名,开发公益性岗位72个,贫困患者优先享受医疗资源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报销比例达90%。
左里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冬琼自豪地说:“我家两个娃娃都很争气,一个考取了云南农业大学,一个考取了广西师范大学。像我们这种困难家庭,在以前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
改善基础设施
——农村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路,连通着致富梦想;水,承载着脱贫希望;环境,昭示着美好未来。自2016年以来,板桥镇相继投入4000多万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脱贫短板,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人居环境。新建、改扩建和硬化村组道路345条,总长度80公里;解决514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厕所25座,清除影响环境的粪堆、土堆、草堆上千吨。建起了一大批村组卫生室、村级活动小广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方便便捷的民生服务和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
旧州村党总支书记马顺高感慨地说:“这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之大,是之前没有过的事情,许多涉及民生的要紧事、关键事,短短几年就迅速得到了解决。”
夯实产业根基
——农民增收门路得到拓展
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股金分红、利益联结、外出务工等等,是近年来板桥镇“三农”工作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组专业名词,也是该镇扶贫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由“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的一个缩影,其主要作用就是培植“造血干细胞”,夯实产业根基,最大限度地释放土地资源蕴含潜力、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脱贫攻坚工作魅力,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让贫困户的日子好起来。
腿带残疾的大桥村村民王先激动地说:“像我们这种两口子都身带残疾的家庭,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在关键时候为我家解决了创业贷款问题,不可能摘掉贫困户帽子,更不可能年纯收入3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