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挂包帮上半年工作成效明显
●市委组织部强化党建引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市供销社发挥行业优势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师宗县“三级联动五个精准”开展就业扶贫
●市教育体育局实施“1+3+3”策略助力教育扶贫
●沾益区抓实六举措决胜脱贫攻坚
曲靖市挂包帮上半年工作成效明显
2020年上半年,全市参加脱贫攻坚承包扶贫的单位共1172个,其中:中央层面定点扶贫单位有中国工程院和航天科工集团2个,省级层面定点扶贫单位27个,市级层面承包扶贫单位171个,县级层面承包扶贫单位837个,乡级帮扶单位135个。1172个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203个,帮扶非贫困村359个,共结对帮扶贫困户22.2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均组建驻村工作队;全市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干部职工19.46万人次走访了结对贫困户。帮扶单位直接投入累计23094.85万元,其中:帮扶资金20312.59万元,物资折款约9969.73万元。帮扶单位直接投入用于:基础设施13585.86万元,产业开发6758.46万元,文化教育1640.08万元,医疗卫生314.9万元,人力资源培训177.26万元,赈灾救济送温暖1302.15万元,驻村队员工作经费及办公经3549.08万元,其他投入1719.37万元。帮助引进各类资金(含无偿和有偿)11931.26万元,帮助引进项目569个(含全额、部分资助或联系引进)。全市各县(市、区)及各帮扶单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132期,共培训各类人员48981人次;其中:培训各级干部24684人次,培训驻村扶贫工作队员9345人次,培训技术人员7536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47729人次,培训致富带头人7579人次。组织劳务输出171168人次。(曲靖市联席办)
市委组织部强化党建引领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市委组织部坚持组织引领、群众主体、富民为本、共治共享理念,全面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建设和社区治理工作,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从“无”到“有”,构建组织健全的党建引领格局。坚持组织建设与群众工作两手抓、同推进,采取“党组织+自治组织+服务平台”模式,强化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搬出地群众与搬入地群众融合发展。组织体系全覆盖。采取单独建、挂靠建、联合建等方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时跟进基层党组织建设,鼓励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与企业、园区组建“联合支部”,推广“产业链支部”建设。目前,全市建立安置点党组织172个,同步开展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创建规范化达标党支部145个。公共设施全配套。围绕下楼就有党组织、学校、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公交车、扶贫车间、活动广场、志愿服务八个“下楼就有”,在安置区同步配套相关基础设施,满足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示范效应全显现。全面开展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提高安置点公共服务水平,突出目标、过程、务实、效果“四大导向”,实行“率先建成一批、示范引领一批、典型塑造一批”的“三个一批”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创建党建示范点29个。会泽县聚焦打通联系服务搬迁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5分钟生活圈、10分钟商业圈、15分钟教育圈”,大大缩短服务半径,为安置点群众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
从“管”到“治”,打造民生为本的社区治理体系。探索实践“三化”基层治理模式,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网格管理精细化。建立党组织领治、搬迁群众自治、其他组织协治、物管公司参治的“四方共治”社区治理机制,组建安置点临时办事机构,由居民公开选出安置区的楼长、栋长并作为重点培训人员;实行社区“两委”分片联系网格制度,以“党支部建在小区、党小组建在楼栋、网格建在单元”全新管理模式为居民事务管理“硬抓手”,推动基层党建网格与社会治理网格双网合一、无缝对接。便民服务贴心化。大力推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人员互动”的志愿服务模式,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一户一档、造册登记,精准做好群众建议收集、社区组织议事、党员参与治理、群众代表监督等服务治理工作,确保服务治理全流程公开透明。活动形式多样化。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紧扣社区愿意开放、党员群众愿意来的“两个愿意”目标,深入开展各类活动。以“感恩新时代、争当新市民”为主题,组织开展搬迁群众过马路、进超市、进医院、进农贸市场、乘公交车、熟悉城市环境等活动,引导搬迁群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向新市民转变,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每年举办1次搬出地群众与搬入地群众联谊活动、每半年举办1次创业就业培训、每季度播放1次红色电影、每月开展1次支部主题党日、每周开展1次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活动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作用。
从“忧”到“安”,形成稳得住能致富的良性机制。以“搬得出、有就业、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目标,创新开展“三联三争”,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实现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和全员组织化。发展产业促增收。依托县乡村三级平台,积极培育主导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商贸、餐饮、运输等产业,推动农村电商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引导搬迁群众以产业扶贫到户资金、土地林地经营权、惠农贷款、资源资产折价量化等方式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所得收益按出资比例分红,实现搬迁群众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经营收益分股金,户均有一项增收门路,持续稳定增收脱贫。会泽县扶贫开发公司建成占地面积5520亩的产业扶贫基地,吸纳3800多名搬迁群众务工,鼓励搬迁群众积极学习种植技术,采取“返租倒包”方式,促进群众增收。转移就业成规模。采取“党组织+劳务服务组织”模式,通过一点一站、一区一队、一户一档、一人一策等措施,深入实施搬迁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内转外输、稳定就业“三大行动”,实现劳动力信息精准、技能培训精准、供需对接和产业对接精准、关爱服务精准。全市在搬迁安置点成立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站、点)488个,累计培训搬迁贫困劳动力12万人次;374个扶贫车间吸纳搬迁贫困群众7121人在家门口就业,开发公共岗位安置困难群体1.49万人,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1人就业。争先机制激活力。针对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不强、村组干部干劲不足、搬迁贫困群众“等靠要”等问题,开展“三争”活动,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群众内生动力,逐渐形成组织号召干、领导领着干、党员带头干、干部争着干、群众赛着干的生动局面。全市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新成立13个社区,建成“绿币爱心超市”及服务网点13个,发动群众以勤劳表现争积分,以积分兑物品、换分红。累计评选基层党建红旗10面,脱贫攻坚红旗6面,产业发展红旗2面,人居环境红旗3面,文明和谐红旗5面,评选出党员标兵40名。(市委组织部)
市供销社发挥行业优势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激发三个优势。一是发挥职能优势。中央把供销系统定位为党在基层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无论是过去的供销传统工作,还是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或者是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都要求我们面向“三农”、依靠“三农”、服务“三农”,这为我们定目标、定方向、定措施找到了最有力的依据。二是发挥“网络”优势。供销社长期以来建设形成的“点多、面广、线长”的服务“三农”的运营网络,通过多年努力,到2019年底,全系统建有基层社116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846个,村级规范化网点953个,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1391个,农村综合经营服务网点达4688个,这个庞大的网络,为长期服务“三农”,特别是为链接好各县(市、区)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发挥政策优势。去年下半年,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全国供销总社联合下发了关于抓好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助力贫困群众增收的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各单位有关公务经费预算必须拿出一部分来带贫助贫,明确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食堂食材采购必须面向扶贫企业、扶贫产品,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工会等的有关慰问用品也必须采购扶贫产品等,这些要求为我们替贫困群众的农特产品找到销路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的保障。以上三优势,既是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职责,也是我们做好行业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
紧盯六项任务。以“消费扶贫”为总目标,紧紧围绕“依托食用菌产业带贫,依托供销服务网络帮贫,依托沪滇扶贫协作带贫”的工作思路,重点落实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是按要求运营好“全国扶贫832平台”,推动带贫企业和带贫农特产品入驻平台,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二是依托曲靖市消费扶贫暨供销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供销+产业扶贫产销一体化平台,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关系,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营销模式,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为“三农”全方位服务,实现农业科技植保、农业综合集市托管、农特产品供应链建立、大宗食材配送、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等相关业务,打造曲靖农特产品全产业链,确保年内完成扶贫带贫企业销售额1亿元以上。三是实施食用菌产业带贫助贫,联动市内食用菌生产企业带动4000余户贫困地区群众增收5000万元以上。四是加强驻村工作队管理,积极协调帮助挂钩点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巩固好已摘帽县挂联点的各项工作,整合力量帮助会泽供销社挂钩联系点顺利通过脱贫摘帽考核验收。五是推动沪滇扶贫协作,筹备好带贫农特产品“国家扶贫日”上海、广东展销活动,加快曲靖农特产品“走出去”步伐,持续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六是围绕夯实服务“三农”基础目标,加快贫困乡镇基层社恢复重建和改造提升步伐,续建一批贫困村(社)供销便民店,实现贫困乡镇服务“三农”的业务工作全覆盖。
锁定两个目标。结合供销社行业实际,2020年在行业扶贫工作上锁定两个目标。一是依托曲靖市消费扶贫暨供销供应链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供销+扶贫”模式,做活贫困群众依托消费增收致富这篇文章。优化平台的运营,2020年实现网络销售1亿元以上,其中销往上海的农产品不低于500万元,帮助贫困县(市)销售农产品1500万元以上。1—5月已实现网络销售1750万元,其中销往上海的农产品380万元,帮助贫困县(市)销售农产品270万元。二是充分发挥人力、气候、资源、区位优势,实施“构建三个体系、培育一个主体、产业扶贫”工程,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为抓手,把“曲菌”产业发展成为富民强市的绿色产业。优化“供销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三委’+基地联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实施精准扶贫,2020年实现全市食用菌带贫生产企业销售收入24670万元,带动建档贫困户430户,增收800万元。1—5月,全市食用菌带贫生产企业销售已实现收入9678万元,带动建档贫困户408户,增收302万元。(市供销社)
师宗县“三级联动五个精准”开展就业扶贫
师宗县按照“三级联动,五个精准”的工作思路,着力提升就业扶贫组织化程度,有效克服了新冠疫情影响,实现了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
精准搭建平台,让群众“敢于出去”。按照“县有公司、乡有工作站、村有服务点”的工作思路,以产业扶贫组织化县、乡、村三级构架为载体,建立三级就业服务平台及利益联结机制。紧紧抓助沪滇协作机遇,由师宗县城乡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智合揽俊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共同投资1000万元,在县级成立了师宗县揽俊人力资源公司,采取“政策扶持+国有背景+市场平台+农村合作社+劳务经纪人”模式,负责收集发达地区企业年度用工需求,提供企业用工信息,并积极组织、引导、支持、保障群众有序、规范、安全外出务工,实现劳务输出规范化、规模化管理目标。依托人社、扶贫等行业优势,在10个乡(镇、街道)设立劳务输出工作站,负责落实外出务工补贴,宣传就业扶贫相关政策,对劳动力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集中统一输送务工人员;在105个村(社)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点,负责摸清辖区劳动力底数,收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服务需求,宣传企业用工信息,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子女上学、照看老人等烦心事、操心事,解决其后顾之忧。
精准宣传动员,让群众“愿意出去”。坚持疫情防控和就业服务两手抓、两不误,抢抓省内外企业复产复工窗口期,整合“人社干部、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劳务经纪人”4支力量下沉一线,摸清就业底数,做到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就业地点清、就业单位清、联系方式清,未转移就业人员做到培训意愿清、就业意向清。同时,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引导农村劳动力转变思想观念,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信息。通过“公共就业网络平台”“就业彩云南”等线上渠道和基层信息公告栏、广播、宣传资料等线下渠道发布招聘岗位信息,千方百计为务工人员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目前,全县共有劳动力17.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3.7万人),实现转移就业8万人左右,稳定就业4.3万人左右。
精准开展培训、让群众“能够出去”。围绕“一户至少一人,一人至少一技”的目标,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未就业劳动力为重点,加大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在充分采集劳动力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县乡党校、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扶贫车间等资源,开设计算机、餐饮、建筑、家政、电工电焊、挖掘机驾驶、美容美发等多种专业技能培训项目,为群众提供“点菜式”服务,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想保守,“不敢出,不愿出”等情况,加大就业引导性培训,宣传政策、分析形势、权衡利弊,促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树立技能脱贫、劳动致富的观念,有效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精准进行对接,让群众“高兴出去”。上海智合揽俊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是长三角一家大型的人力资源公司,掌握着上千家企业的用工信息,年度用工需求人数在30万人左右。师宗县揽俊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成立后,充分借助上海智合揽俊的资源,适时提供企业用工信息,让有意愿外出务工的人员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实现用工企业和务工人员的精准对接。通过认真排查,全县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28900人,春节后有外出就业意愿25200人,确定岗位准备外出23000个,公司择优挑选133家企业27174个就业岗位下发至各村(社)服务点开展宣传动员。通过宣传,公司点对点规模性组织输出5000余人。
精准提供保障、让群众“放心出去”。依托师宗揽俊公司,建立了最大限度保障外出务工人员权益的机制,聘请省内顶尖的法律服务团队,从劳动合同签订、意外保险购买、矛盾纠纷调解、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坚强就业服务保障,实行转移精细化跟踪管理,确保转移就业人员“有稳定的就业岗位、有合理的工资收入、有较大的晋升空间、有畅通的维权渠道”,切实打消务工人员顾虑。村级服务点充分发挥“联络员”“服务员”“消防员”三种角色,一手联企业,一手拉群众,携手村级平台优化服务,实现出的去、稳得住。在新冠疫情期间,公司实行输出农村劳动力免交通费、体检费和防护用品费、途中给予生活补助的“三免一补”政策,全程“保姆式”直达护送,实现了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一站式”服务,有效降低疫情感染和传播风险,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安全、顺利返岗就业。(师宗县委组织部)
市教育体育局实施“1+3+3”策略助力教育扶贫
“作为一名曲靖市窗口学校——曲靖市第二小学的一员,我把市二小的教育理念带到西泽,与西泽的老师一同交流。通过交流,传播一种思想,拟定一种策略,围绕“1+3+3”模式做到教学、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薛阳胡老师说。2019年6月,任教于曲靖市第二小学的薛阳胡被曲靖市教育体育局、曲靖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宣威市西泽乡挂职中心学校副校长,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助力曲靖教育脱贫攻坚。西泽乡位于宣威市西部,隶属乌蒙山系,全乡共有学校17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村完小15所,乡中心小学1所,教学校点6个,在职教师344人,教师平均年龄为48岁。通过交流、实地走访,深入教师队伍,结合乡情、校情和教师现状,依托“互联网+教研训”,薛阳胡一到任就为西泽乡制定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策略“1+3+3”模式,即每学期完成1种教学常规、提升教师3项技能、培养学生3种能力。
常态模式 规范管理
2019年秋季学期,薛阳胡主抓教学制度管理改革,以创新带动中心学校教学模式规范化建设,走出中心学校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即完成一种教学常规。以曲靖市第二小学教学常态化规定为雏形,因地制宜,精准发力,为发挥好学校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制定了符合西泽乡中心学校实际“学期初门门提计划,日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次次有总结,期末备考回回必交流”的常态化教学管理制度。
整体提质 技能先行
通过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中心学校教师基本能力素养的提升,迈出中心学校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二步,即提升教师3项基本技能。一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充分利用课上课下“N+小时”时间,教会了中心学校50岁以下老师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能掌握“全能扫描王”、“OCR文档识别”、“普通话学习”等APP的使用;教会老师下载使用、修改和制作课件,让乡村教师也能像城里教师一样会操作使用计算机和电子白板,学会使用“QQ”、“微信”、“百度网盘”和收发“邮件”等教学常用信息化技术。薛老师利用业余时间整理义务教育阶段全科课件,生成链接或二维码,以现代信息化手段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提高课件有效利用率。二是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以“普通话学习”APP为着力点,采取信息化技术提高普通话练习的高效和智能分析,快速提高乡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三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收集整理全国著名特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生成链接或二维码及时分享给全乡教师。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教师以总结的形式深刻剖析名师讲堂的教学模式,从学经验到学有所成,高效提升了老师们的业务水平能力。
回归教学 师生共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薛阳胡深深明白: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一年来,薛老师以督促教师重点培养学生3种能力为己任。一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语文课改,读书为本。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室,分年级分责任清单,低龄学生由老师带读,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天读课外书不少于三页,每天完成读书笔记(为全乡各学校提供PDF模板,各学校自行印制),日复一日,周复一周,规范化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按年级提供章法模板,由各学校自行印制,组织学生每天参与练字。同期,按年级组织全乡的书法竞赛活动,一、二年级铅笔书法竞赛,三至六年级钢笔书法竞赛。三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按年级组织有关学习交流和竞赛活动,薛老师负责统筹组织作文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每校挑选优秀学生竞赛作品送交中心学校装订汇编成册,供学习资源交流共享,互相借鉴。多层激励,互相借鉴,切实提高了师生的“教”、“学”能力。
五关三力 齐抓共管
2020学年,薛老师更加注重教学常规化管理。严格抓好“备课关、上课关、作业关、检测关、评价关”等五关当做新的1项教学常规,以提升教师“备课、上课、三笔字”3种技能,培养学生“一诵一演一赛”3种能力。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创新了上课模式,切实提高了教学水准。一是督促各学校组织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录制视频备存,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安排学校组织语言类节目表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三是组织数学学习能力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通过交流各学校组织的学科教研活动,以赛促研,查缺补漏,总结经验,整体提高了教师的教法。
“曲靖市教育体育局和乡中心学校联手研究教育规划,研判教育发展,从思想上唤醒了贫困学生的读书意识。通过思想、文化和制度建设,教师的奉献精神在西泽落地生根,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尊师重教的风气全面形成,全乡的教育走上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轨道。”西泽乡中心学校校长王正雷谈起全乡教育的变化信心满满地说道。“特别是,薛老师到任后为我们西泽乡中心学校精准制定的“1+3+3”三步走部署,是全乡教育教学水平呈现提质增效良好态势的重要动因。”
西泽乡的教育教学质量长期以来一直排在宣威市末尾,在曲靖市教育体育局的帮扶协调下,搭建起了‘名师’与乡村教师联系的桥梁,加强了区域间教师的沟通交流,为乡村教师注入了教学新理念、新方法,进一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19年,西泽乡1-8年级综合教学成绩已经上升到宣威市第二位,5个学科成绩进入宣威市前五。(市教育体育局 何白礼)
沾益区抓实六举措决胜脱贫攻坚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沾益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全力发动“夏季攻势”和“百日总攻”,补齐短板、打牢基础,重点抓实六项工作,吹响决胜冲锋号。
聚焦“三落实”,抓实挂牌作战。严格落实挂牌作战工作要求,成立11个区级作战工作组、117个乡级作战组,在11个乡镇(街道)和有贫困人口的127个村(社区)开展挂牌作战,实行“一月一分析、一报告、一调度、一反馈”,督促限期抓好整改,帮助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建立挂牌作战台账,确保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到位。截至目前,11个区级作战组发现问题39个,已整改22个;117个乡级作战组,发现问题84个,已整改75个。
聚焦“三保障”,切实补齐短板。紧扣2020年全部人口脱贫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从各乡镇(街道)、相关行业部门、驻村扶贫工作队抽调扶贫干部和各行业专业人员共80余人,成立六个核查工作组,深入全区11个乡镇(街道)、43个贫困村、5319户贫困户和154户边缘户,历时13天,持续作战300余小时,精准精确、实事求是地开展了“拉网式”“过筛式”的大核查,逐项逐村逐户逐人排查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补齐短板,做到贫困村、贫困户、边缘户全覆盖核查。
聚焦“全清零”,抓实问题整改。坚持问题导向,主动认领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督导、民主党派监督、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反馈问题,认真梳理区级核查发现问题。对照问题,分级分类制定整改方案、对标对表推进问题整改,从思想上查根源,从落实上找差距,扎扎实实做好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
聚焦“强基础”,抓实项目建设。始终坚持抓项目促发展,截至目前,投资6622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实施扶贫项目139个。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抓好安全饮水工程、村内道路建设、厕所革命、农村危房拆除等工作,集中力量解决农村通行不便、饮水保障不足、环境脏乱差等痛点难点问题,更新农村基础硬件设施、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力保障脱贫成效。同时,加大项目监督及资金管理力度,健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做到了扶贫资金花钱必问效、有责必问责,确保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花在刀刃上的效果。
聚焦“稳增收”,抓实消费扶贫。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为原则,创新消费扶贫机制,整合利用电子商务、农村淘宝、农林投公司、乡(镇、街道)11个子公司、村(社区)127个分公司和77个合作社等平台和资源优势,投入项目资金199.2万元,打造3个区级旗舰店,11个乡镇(街道)旗舰分店,打通在消费、流通、生产各环节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切实解决扶贫产品销路不畅、组织化程度低、增收不明显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扶贫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把优质的消费扶贫产品送进单位食堂、摆上家庭餐桌,不断扩大消费扶贫规模,促进产业扶贫持续发展、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聚焦“总目标”,巩固脱贫成果。一是抓好产业发展,以“三联三争”工作为总抓手,完善利益联结和带贫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挖掘“土特优精”农副产品,打造“珠源益品”大品牌,推进消费扶贫,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二是抓好就业扶贫,加大贫困家庭劳动力稳岗就业工作力度,继续推进劳务协作,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加快扶贫车间建设,加大扶贫公益岗位开发,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更多就地就近稳定就业机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三是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6月底前完成拆旧和复垦复绿等工作,做好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就学就医、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工作,做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四是抓好“兜底”保障,开展特殊贫困人口兜底专项行动,适时调整低保对象,统筹落实好助残、养老、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措施,实现应保尽保;五是抓好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帮扶,防止返贫;六是抓好人居环境整治,紧盯“清四堆、拆两房、治两污、改习惯”的工作目标,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健全“两项制度、两支队伍”,重点在“去存量、控增量”上下功夫,扫好地、种好树,确保户内整体达到“一分五净一规范”;七是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全面推行“绿币爱心超市”以表现换积分的帮扶方式,注重培育新观念、完善新机制、倡导新生活、展示新气象,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激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沾益区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