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昆明市寻甸、禄劝和东川3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为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全市促进产业发展强支撑,通过务工就业、消费扶贫稳增收,3个摘帽县区产业发展覆盖率达100%,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全市下达产业扶贫资金5.34亿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今年,全市下达产业扶贫资金5.34亿元,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率达92.8%。各县区突出产业布局集约化,着力构筑产业支撑载体。目前,晋宁区花卉产业和寻甸县肉牛产业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一县一业”创建示范,石林县西街口镇列为全国产业强镇创建示范,呈贡区缪家营社区、石林县新木凹村上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摘帽县区36个村被认定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市产业组织化也有效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目前,已培育172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6万户28万余人,覆盖率92.8%。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农业总产值达2.45:1,高于全国水平,居全省第一。
全市突出产业融合发展,推进9个重点农业园区建设,嵩明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宜良花木城上榜国家农村双创园区,石林台创园上榜全国农村双创孵化实训基地。全市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系统体系,提升昆明“绿色食品牌”整体品牌效应。去年,全市共有地理标志商标13件,52家企业获得88张有机认证证书,全市11个品牌获“10大名品”,8家企业分别获“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称号,“东川面条”“寻甸牛干巴”被纳入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
79个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1.03万人
就业是脱贫攻坚的稳定器。目前,全市开展转移就业培训2.98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累计返岗及转移就业117.19万人,全市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6966万人,就业率达80.95%。为扩大就业途径,主城区向3个摘帽县区提供有效岗位10.29万个,安置就业7578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全市依托“就业彩云南”“昆明智慧就业”等平台推送岗位信息,确保企业招聘信息每周更新。同时,依托当地重大基建项目、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孵化基地、扶贫车间等载体,引导就地就近就业。全市建立扶贫车间79个,吸纳劳动力1.03万人。此外,实行就业咨询、报名、培训、招用一体化服务,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3个县区电商服务站实现乡级全覆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市积极通过电商平台、电商企业搭建产销平台,拓宽消费扶贫路径。现在,3个摘帽县区均成功申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并分别获得1500万元中央资金,电商扶贫覆盖189个贫困村,促进38种农产品上线销售,助推农产品销售8.89亿元。
同时,3个县区共建成电商服务站363个,实现乡级全覆盖,村级覆盖率60%以上;在市人大常委会牵头和积极协调下,全面推动“2020年消费扶贫行动”;市级21家企业、学校及医院与8个县区达成意向性采购3933万元。此外,全市着力拓宽销售市场,已建立646家农产品重点企业的供求信息档案,认定扶贫产品126款。
重点推进10个特色产业项目提质增效
下一步,昆明市将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落实产业扶贫“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带贫效应,确保有劳动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户至少与1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重点推进10个特色产业项目提质增效。在就业扶贫方面,将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多渠道精准推送岗位信息,实行“保姆式”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全方位提供招录培训、法律咨询、劳动维权等保障服务。在消费扶贫方面,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提质增效,全面实施渠道、服务、队伍、物流提质,提升农村电商内生能力,指导3个县区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从基础建设转向运营管理、效益提升,全面提升脱贫质量。(昆明日报 杜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