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贾雯:村里来了个驻村大学生
  • 发布日期:2019-11-13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422

“让我们很意外的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竟然能沉得下身子来驻村,反复教村组干部学会用电脑,还积极为群众脱贫致富想办法、找产业,现在像这样踏实苦干的90后小姑娘真是不多见了。”富源县富村镇水井村委会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保国经常这样说。

张保国说的这个小姑娘,不仅是一名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的大学生,而且还是一名共产党员,1991年10月生的贾雯,2014年9月选聘为墨红镇墨红社区大学生村官,2017年10月选聘为富村镇水井村大学生村官。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理论知识和建功新农村的大学生村官,五年来,贾雯始终扎根基层、勤勉奋进,与群众想在一处、苦干实干在一起,全身心投如到脱贫攻坚农村一线。

            进村入户“结穷亲”

富村镇水井村辖8个自然村16个村小组,辖区居住人群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彝族、白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尤其是彝族人口就接近全村人口的一半,有三个自然村是彝族村落。刚到水井村驻村时,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不同导致交流困难、部分群众看不起这个只懂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少数群众不愿配合开展工作,加之危房改造摸排等这些纷繁复杂工作德交织,让基层工作经验不扎实、群众基础不牢靠的贾雯彻夜难眠,满心焦虑。

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民情贫情,贾雯积极调整工作心态和思路,决定从走村串寨摸底调查、进村入户排查核查入手,以危房改造核查、“家访暖心行动”“三讲三评”等工作为契机,及时转化大学生村官的角色,想方设法掌握农村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群众的致贫原因、问好群众的所难所困、诊好群众的所思所想、开好群众的脱贫致富良方。

“组织既然选派了我,我一定要把自己的所学所悟所得充分应用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切实担负起责任,竭尽所能做好各项帮扶工作。”为了担起脱贫工作这份责任,贾雯经常舍小家、为大家,主动放弃周末和节假日的休息,与贫困群众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还要多。为了盘清“家底”、摸清底数、掌握实情,在村组干部的协助下,贾雯和驻村队员们采取“5+2”、“白+黑”的工作方式,与群众耐心细致交谈、与群众“结穷亲”。白天逐村逐户进行走访,晚上对走访情况进行逐项逐一梳理,通过档案比对、画路线图、标记重点农户等办法,经过3个多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摸清摸实摸透了8个自然村16个村小组865户3960人村情民情和159户建档立卡户748人贫情,为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提升、教育医疗保障、产业发展打下坚实根基。

魔芋产业“显身手”

“我现在说一点自己的建议,结合水井村自然条件,我认为更适合种植魔芋,这段时间我了解到沪滇协作项目和航天科工集团的产业扶贫资金倾向魔芋种植产业,请书记与分管产业领导请示一下,争取这项资金来种植魔芋。我觉得魔芋种了以后,我们的村集体经济就会有增收,第二就是可以把农户闲散的土地利用起来,统一规划种魔芋,并给他们分红,还可以让他们在魔芋基地里打工,我认为发展魔芋产业可行。”这是贾雯以一名驻村工作队员的身份参加水井村产业发展集体讨论时的发言。

产业发展不仅是村民们的渴望,更是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的核心。为了培育发展好产业,富村镇水井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紧盯民情贫情,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不仅在村组会议室民主商议产业发展,有时还将产业发展民主议事搬到农户家中,甚至产业种植基地,分别就产业发展项目、种植基地选址、配套资金整合、组织实施、管护分红等进行共同协商、民主议事,听众声、聚众智、汇众力抓好产业发展工作。

为破解水井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群众增收产业单一的制约瓶颈,贾雯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向农科员和致富能手学习产业种植经验。经过实地走访得知,水井村不仅是富村镇最早种植魔芋的村,村里的魔芋指导员也是全镇最有经验的,而且现在的魔芋市场需求量大、市场价格非常好。于是贾雯主动与村组干部协商,充分借助富村镇魔芋发展的土壤、气候、交通等区位优势,积极改变过去烤烟、玉米单一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制定魔芋产业发展方案和可行性计划,采取“村党总支部+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带贫机制,因村施策发展魔芋连片种植。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贾雯和村组干部主动汇报,积极对接,争取沪滇合作和航天科工集团产业发展资金共80余万元,流转土地200亩,实施规模化种植魔芋100亩,山药100亩,覆盖90户435人。

“我家的3亩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魔芋,每亩土地有300多元的收入,还可以到魔芋地里打工挣钱,年底还有分红,日子真是越过越好。”正在种植基地里采挖魔芋的水井村贫困群众刘桥果高兴地说。仅2018年水井村集体经济收入就达到3.5万元,按照“721”分红模式,90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分到了400多元红利。

扎根基层“当老师”

脱贫攻坚档案不规范、村组干部电脑业务不熟悉、群众法治观念淡薄等问题,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和法律专业大学生,贾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向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队长建良言,找准问题症结,理清学习提升思路和培训内容。有了思路,明确了目标,贾雯说干就干,逐项逐类逐条对159户建档立卡户档案和各种档案材料进行规范,同时结合村组干部学历、年龄结构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文档、电子表格等业务指导。

“以前我对电脑一窍不通,一些基本的开关机都不会,自从贾雯来驻村以后,教会我们熟悉电脑。现在像电子表格、文档等这些计算机操作,我们都会做了。”富村镇水井村监委会主任候石稳心怀感激地说。

为提高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本领和能力,贾雯始终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断强化脱贫攻坚政策的学习领悟,精准掌握脱贫攻坚和惠农扶贫政策精髓要义,对标对表抓好贯彻执行。利用工作之余,主动对当地农村的常用法律法规进行探讨,充分发挥法学专业特长,积极化解群众之间、邻里之间的各种矛盾纠纷,深受群众好评。

“计算机业务操作能力强,我们村委会的电脑业务、纸质档案材料等软件工作就靠她。”“贾雯到我们村委会驻村之后,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解答老百姓的政策问题上很有一套,政策清、思路明,且答疑过程不生硬。”说起贾雯的驻村业务工作,水井村“两委”班子成员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为民解忧“暖民心”

“贾雯就像我们身边的小亲戚,处处为我们着想,事事为我们考虑,做事很有耐心,一天再苦再累也总是笑着,我们看着她就很高兴。”这是水井村委会水潮村李跃礼经常与村民们说的一句话。

说起李跃礼家的发展变化,贾雯总是心潮澎湃。在一次入户走访中,贾雯看到水潮村的李跃礼独自一人住在山顶,房屋存在安全隐患,达不到基本的遮风避雨,属D级危房。在深入交谈中,贾雯了解到李跃礼家有口2人,李跃礼年龄大且患病,不愿与生人多接触,儿子常年外出务工,村组干部多次做工作但他坚决不同意危房改造。贾雯下定决心一定要做通老人同意危房改造的思想工作,经常抽空去地里和家里帮助老人干农活、做家务、拉家常,并在雨季来临前,积极协调帐篷组织人员给老人送去,避免因山洪冲刷、檩条断裂带来的危险。老人在理解她的良苦用心后,决定进行危房改造,现在李跃礼家不仅住上了安全整洁的新房子,而且将房前屋后也打扫的干干净净。

在与群众的接触和走访交谈中,贾雯时刻以亲戚、晚辈的身份与群众连成一片、想在一起,及时了解群众的所难、所需、所想、所盼,时刻关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和事情,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

家住水潮村的李小周家有6口人,家中仅靠夫妻二人种植庄稼供两个孩子上大学生和两个孩子上高中,家庭负担过重。白天遇不到人,贾雯就晚上去入户,反复多次做通夫妻2人思想工作,转移他们到江苏务工提高收入。并多次对接社会组织,极力为李小周家争取富源县政协“三送三帮”政协委员资助助学金8000元,争取团县委的“爱心圆梦大学”助学金2500元,几个孩子每次遇见贾雯都会亲切地叫上一声姐姐。

              务实担当“守初心”

同事和同学们经常会打电话问她:“你一个女孩子,年纪轻轻的,长时间驻村,有怨言吗?遇到群众不配合工作时会不会害怕?”满脸自信的贾雯总是微笑着说:“青春是用来历练和成长的,初心是用来践行和兑现的,既然选择了到基层来驻村,那就要把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梦想记在心上,在与群众朝夕相处的时光里努力提高服务本领和业务能力,这样才能走进群众的心中,真正驻到群众的心坎上。”

自觉践行初心和使命,心无旁骛扎根农村情洒农家,贾雯和其他的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班子紧扣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等目标任务,综合统筹抓好村组道路硬化、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提升、专业就业等工作。积极参与122户群众的危房改造和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易地搬迁。采取入户宣传、卫生值日、带头清扫、挂片承包等方式,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柴堆、草堆、粪堆变花园、果园、菜园260余处,因地制宜制定水井村委会村规民约和保洁制度,持续抓实人居环境巩固提升,环境变好了,道路变宽敞了,产业发展了,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们不仅居住得舒心,而且生活的更加开心。

说起贾雯的驻村情结,富村镇水井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家荣总是滔滔不绝:“从贾雯到我们村委会驻村以来,一是对我们村委会的工作进行大力指导和支持,让我们村委会的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根据村委会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魔芋种植,取得到了好的收成,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分红也解决了;三是她是学法律的,法律知识相当熟悉,我们村委会的矛盾纠纷也得到了及时化解,村民们也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特约记者 曹振华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