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驻村先进典型】高贵忠:扶贫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 发布日期:2019-11-12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87

 

“做扶贫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这是高贵忠写在民情日记本里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激励着他像一名战士一样忠诚于国家的扶贫事业,履行好一名驻村工作队长的使命与担当,一心一意抓扶贫,在村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基础党建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高书记就是我们的知心人,我们家里面遇到困难,找他反应,他都会尽最大努力为我们解决……”在说起高贵忠的时候,已经80多岁的李文考老人竖起了大拇指。当然,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肯定,离不开高贵忠的真心付出。


沉下身子抓学习 “门外汉”成村民“主心骨”

今年52岁的高贵忠,虽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但是要与老百姓打交道,却没有任何经验。因为大学毕业之后,高贵忠就进入宣威市直机关工作。2018年3月,当组织委派他到海岱镇鼠场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的时候,他心里其实是非常纠结的。即便如此,他还是勇于担起了这个重担。于是,从来到村里的第一天,他就卸下了市级机关的光环,以一个“门外汉”的姿态,在学习上下起了功夫。结合鼠场村情和扶贫工作实际,他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政策文件,掌握扶贫政策要求和业务知识,虚心向村干部和村民请教。为了了解村情民意,他经常深入群众家里,与老百姓拉家常、谈发展,希望能从老百姓的话语里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那样简单,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情,甚至有的老百姓还会恶语相向。但是,高贵忠并没有放弃。

“老百姓为什么会有气,是因为他们的诉求得不到解决,家里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所以他们心里有气找不到发泄。”高贵忠很清楚这些实际情况。

于是,在走访过程中,他尤其注重心与心的交流,把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和当前困境一项一项清楚的记录下来,形成民情日记。驻村的450多天,高贵忠深入贫困农户510多次,全村10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他都一清二楚,他还写下了3万多字的民情日记和驻村扶贫记录。在他的努力下,逐渐赢得了百姓的信任,曾经吃“闭门羹”的门外汉成为了村民的“主心骨”。

 

找准病根下猛药 “贫困户”积极盼脱贫

“大部分贫困户懒惰思想比较严重,都是吃了上顿不管下顿的,不会想着去改变现状。”通过走访之后,高贵忠发现贫困户致贫的原因除了少数因病因学致贫,大部分是思想上的问题。发现了病根所在,怎样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成为高贵忠以及鼠场村“三委”必须解决的问题。经过商量决定,既然是思想上出现了问题,就在宣传发动上下功夫。于是,高贵忠和村干部发动宣传攻势,从国家的扶贫政策到村委会的具体做法,从真情沟通到严肃批评,逐项在贫困户中展开。借助“党群夜校+”、“院心会”、“群众会”、“连心饭”等机会,高贵忠和村三委干部深入群众当中,把政策讲透,把措施讲细,把感情拉近。同时,还组织致富带头人向贫困户讲自己的故事,激励广大贫困户树立“人穷志不穷”,要勤劳致富的思想。通过这些措施,贫困群众的思想慢慢发生了转变,“我要脱贫”的呼声越来越响亮,大家对高贵忠的评价越来越高。

 

走生态路 打绿色牌 做活产业扶贫“大文章”

金秋十月,海岱镇的稻谷已经进入扫尾阶段。作为宣威水稻的主产区之一的海岱镇,过去因为水稻的品质好,大受人们欢迎,民间还留有“宣威一抽,不如海岱一沟”的说法。同样,作为海岱镇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大的村子,鼠场村结合本村实际,在水稻种植上做起了“大文章”。高贵忠首先想到的是重树生态水稻的品牌,2018年在他来到鼠场村之后,带领驻村队员和村三委一道流转了30余亩土地,亲自耕田耙地,搞起了生态水稻种植,整个过程的用工都向贫困户倾斜。因为不打农药,象牙牌(稻鱼)香软米一上市并深受市场欢迎。高贵忠跟我们算了一笔账,今年光水稻的纯收入就可达到10万元,可带动务工的贫困户人均增收3000元。

生态水稻种植虽然效益可观,但毕竟周期长,要想真正把产业扶贫这篇文章做活,必须探索一种互补模式。通过参观学习,高贵忠与鼠场村三委探索出了“稻鱼共生”的发展思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发展“稻田养鱼”,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

在扶贫产业谋划过程中,高贵忠找准“病根子”,下准“药方子”,创新发展模式,以规模、特色、优质为取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收、农民增效为目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项目,积极进行特色产业,专门成立了宣威绍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种养殖大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吸纳入社。在高贵忠的协调下,他所在单位投资18万元,购置花椒苗2万余株,在俄布卡梁子、支脉村等地种植花椒360亩,覆盖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188人。他带领村集体流转土地发展刺梨种植150亩,在刺梨地里套种南瓜、冬瓜、黄豆、葵花、花生等短期作物,利用鼠场农村集市的优势,发展个体工商经济多渠道增加收入,形成了组织建在产业上,党员聚在产业中,村民富在产业上的良好格局。

 

自己带头干 做给村民看

“我自己身体不好,又觉得农村人干活已经很累了,哪还有精力去搞环境卫生。”村民刘骏德在去年得了脑梗,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的病倒给整个家庭沉重打击。虽然村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但是他家的环境卫生却没有任何好转。门前垃圾成堆,屋里家具乱放,让村干部伤透脑筋。高贵忠了解情况之后,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甚至拿起扫帚帮忙打扫卫生,因为家庭特殊还建议村里给他享受低保,并让他成为村里的保洁员。这样一来,有效解决了刘骏德的经济负担,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现在,身体好转的刘骏德除了每天定时打扫村间道路,家里也被收拾得井井有条。

“高书记他们经常来我家,帮我打扫卫生,解决生活困难,我一定要把环境卫生搞好,才对得起他们的帮助。”在说起自己的转变,刘骏德非常激动。

当然,这只是高贵忠所做事情当中的一件。自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开展以来,他总是干在前说在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村民。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上,他也积极协调资金帮助完善。在村干部与驻村队员之间产生矛盾分歧的时候,他从中做工作,真正成为了老百姓的“强心剂”,村干部的“凝合剂”,受到了鼠场村干部群众的认可。

“高贵忠同志,来我们村之后,没有一点架子,不仅跟我们的村干部想在一起,更是和我们的老百姓打成一片,真正是用心用情来帮助我们开展扶贫工作的。”鼠场村党总支书记孔垂衍给予高贵忠高度赞许。

面对如此评价,高贵忠并没有自满,而是当作一种动力,激励他在扶贫战线上继续奉献自己的力量。在高贵忠看来,他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中的一员,只有用真心、办实事、动真情,才能扶真贫,真扶贫。

 

                     特约记者 吴小学 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