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村里有了“上班族” 10万群众开启跨越式人生
  • 发布日期:2019-09-18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87

云南网讯(记者 李熙临 通讯员 程晓玲)早上7点,克义华走出家门,步行到不远处的安置点二期项目,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每天工资230元,上个月赚了5700多元,还能照顾奶奶和父母。”克义华说。00300915146_eab96ee7.jpg

克义华在工地上班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克义华一家于去年底搬到了州府六库镇丙舍坝桃源居安置点,分到了80平米的安置新房。克义华还在二期安置项目找到了建筑钢筋工的工作。新房子,新工作,新生活。对于克义华来说,一切都是新的……

据了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易地搬迁后续脱贫措施上围绕“精准实”强化保障,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根据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对45岁以下的劳动力进行烹饪、电工、建筑工、汽修、草果编、家政服务等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00300915145_7e6361e4.jpg

安置点早起务工的搬迁群众

00300915144_a7856a85.jpg

对安置点进行竹编技能培训

同时,合理设置安排公益性岗位,招聘了7486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让一部分搬迁群众转为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地质灾害监测员、城市保洁员、小区管理员等,组织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外出务工8079人次。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我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幸福。我作为护林员,以后要以身作则,带好邻里保护生态资源。”来自贡山县丙中洛镇双拉村比毕利一组的李福春说。他通过公益性安置岗位,每月有固定800元收入。在完成生态护林员相关工作的空余时间,他还可以靠打零工来提高收入。

怒江州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扶贫车间,大力发展草果、花椒等绿色香料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已在安置点已建成扶贫车间22个,进一步解决群众就地就近务工,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

同时,落实好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职业培训等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帮助有能力的搬迁群众在安置地创业就业。来自贡山县普拉底乡禾波村吓嘎斗小组的龙新花就是受益者之一。

00300915147_76f0b90f.jpg

龙新花正在店里忙碌

2018年年底,禾波村吓嘎斗小组整组搬迁到腊咱南大门安置点。搬迁后,龙新花参加了由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指挥部和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联合举办的烹饪技能培训班。在22天的培训时间里,她学到了烹饪基本功、面点制作和家常热菜烹饪等烹饪技术,并通过了实操考核和理论考核,获得了初级烹调师和面点师资格证。培训回来后,龙新花自主在安置点开了一家小吃店,用厨师培训学到的技术经营包子、煮米线等早点,平均每月收入4000元左右。

00300915143_35948d78.jpg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了支持像龙新花和余友邓这样的人员创业,怒江州在各个安置点配套建设有商铺并优先用于安置小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使用门面经营。结合安置点空间布局和实际需求,还配套建设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幼儿园、扶贫车间、警务室、村史馆、爱心公益扶贫超市、农贸市场、垃圾清运站等。

老人方便把病看,小孩就近把学上,壮年务工机会多,产业扶持岗位全……从山里到城里,从田间到车间,从“下地”到“上班”,怒江10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正在开启跨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