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曲靖市“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简报〔2019〕第10期
  • 发布日期:2019-08-21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82

QQ截图20190820084600.jpg

本 期 要 目

●会泽县产业扶贫走稳特色路

●沾益区以“三联三争”为抓手建立稳固脱贫长效机制

●马龙区采取“三个强化”狠抓巡视问题整改

●麒麟区采取“六大举措”全面消除住房安全隐患

●会泽田坝:“光伏扶贫”让贫困户有了“阳光存折”

●会泽县马路乡新山村“五个抓实”开启脱贫攻坚“夏季攻势”

●沾益区白水镇大德村:“四措并举”经营主体带贫显成效

●曲靖市红十字会:实施“五大”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师宗县五龙乡脚家箐“六项措施”助推脱贫

●会泽县电商助力精准脱贫

●陆良县小百户镇食用菌产业助贫困户增收

●麒麟区三宝街道“绿币爱心超市”运营成效显著

【典型经验】

会泽县产业扶贫走稳特色路

 “别看这一个个小草莓,让俺每亩地多收入了5000多元,是传统种植效益的十几倍,脱贫奔小康有望了”。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村民陈天有说话间带出一串幸福的笑声。这是该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会泽县立足“新、优、特”,围绕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调整结构,大力推广特色产业种植,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农业的脱贫之路。

盯着特色“转”。该县按照“产业跟着特色转”的思路,在巩固提升畜牧、马铃薯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紧盯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大力培育花卉、药材、石榴、蔬菜等新产业,盐水石榴、四季鲜草莓、雪桃、宝珠梨等均成为会泽特色产业的一大亮点。引进耀阳药业发展中药材产业,到2020年将建成5万亩中草药种植基地。引进全国最大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蔬菜和食用菌种植,目前1000亩示范区示范大棚建设成效明显,计划2019年建设1.9万亩,2020年达5万亩,可解决5万人以上就业问题。目前,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9万亩、水果10万亩、花卉2万亩、蔬菜54万亩、核桃100万亩、水产4.3万亩,形成了一大批核桃产业带、辣椒产业带、草莓产业带、石榴产业带、水果产业带、蔬菜产业带等特色产业基地。在待补镇野马村,群众盯着市场需求发展产业,现在遍地种的都是草莓、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一改昔日只有洋芋、荞子的低效益种植,市场缺啥群众就种啥,价格好还抢手。

靠着科技“育”。该县邀请67名知名专家定期为全县产业发展把脉会诊,选聘县内236名优秀专家人才组建“专家服务团”,在每个贫困村主推1至2片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引导贫困户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科技培育出新产品。走进会泽县优农公司示范基地,6000多平方米的冬草莓高架无土栽培大棚内,一个个鲜红的草莓已成熟上市,这是该县首家采用自主研发设计的高架立体栽培技术栽培冬草莓,示范种植6个品种8万余株。改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草莓种植弯腰劳作工作强度大的难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避开连作障碍,节约肥料及灌溉用水,减轻了劳动强度,减少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了草莓的品质和产量,为全县及至全省打造了一个可复制的生产模式,带动冬草莓的全面发展。

牵着品牌“走”。该县通过品牌打造,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效益、带动力强的示范基地,培育出“碧谷”、“芳仁”牌核桃产品商标,“核桃之乡”品牌进一步提升;生菜、青花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品牌效应不断增强。目前,全县12 个农产品生产基地109.5万亩通过无公害整体认定,28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20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5个产品被认定为“有机食品”,5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待补镇野马村结合气候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当地政府为花农注册了“野马川”商标,目前已发展百合花卉1万余亩,带动培育318户大户发展特色种植,带动当地10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促进群众户均增收1.5万元。娜姑镇通过对突尼斯软籽石榴进行改良,经过试验栽培,“盐水石榴”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获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被授予“云南名优水果”,现已发展到2.08万亩,挂果1.01万亩,年产值达2.3亿元以上,带动16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2万元,石榴产业已成为该镇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打品牌。

(会泽县扶贫办 王兴平  供稿)

 

沾益区以“三联三争”为抓手建立稳固脱贫长效机制

沾益区始终坚持“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原则,从查摆问题中寻突破口,不断总结经验,反复研究实践,通过开展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和基层组织争红旗、党员干部争标兵、农民群众争积分为内容的“三联三争”工作,探索出一条以“三联三争”为抓手,全力破解干部干事主动性不够、产业扶贫带动性不强、贫困群众难以持续稳定脱贫等难题的新路子,为完善后续扶持措施,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一、以“三联三争”为抓手,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沾益区成立区农林投总公司,各乡(镇、街道)成立区级公司独立法人的全资子公司,在村(社区)按照地域相连、产业相近原则,成立乡级子公司的分公司,在村(社区)根据需要成立合作社,形成“区级总公司、乡级子公司、村级分公司+合作社”的平台联建模式。三级公司的关系是区级统领、乡级统筹、村级负责,区乡村三级公司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原则进行经营管理。通过6个月的实践证明:平台联建模式能有效压实乡镇(街道)引领发展的责任,避免乡级公司成为“二传手”;有效将公司管理、运营风险防控范围缩小为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从制度设计上降低公司运营风险;有效形成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体制上能够联的实。截至目前,沾益区共成立区级总公司1个,乡镇(街道)子公司11个、村(社区)分公司127个,平台公司吸纳77个合作社,全区上联市场、下接农户的市场主体网络实现全覆盖。整合1.2亿元资金到区级公司,整合1.34亿元到乡村两级公司,在项目的带动下,产业发展逐步走向规模化,全区上下形成了组团式、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2019年预计三级平台收益3440.55万元,其中,区级平台900万元,乡级平台560万元,村级平台1980.55万元。

二、以“三联三争”为抓手,发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作用

沾益区成立了三级平台党组织,凡是公司人员有3 名正式党员的,一律成立党支部,并实行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与公司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乡级公司人员通过兼职的方式把党委、政府、纪检、财政、农业等部门的业务骨干融入到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村级公司推行村级党组织书记与合作社理事长(公司负责人)“一肩挑”,公司管理人员由村“两委”成员或合作社成员担任,强化党对公司的领导,实现政府搭台、公司唱戏、市场运作。通过党组织带领群众规模化发展产业、有组织实现转移就业,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看到党组织的变化,体会到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的领导作用。截止目前,全区133个村(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有71个,50万元以上的7个,100万元以上的6个。

三、以“三联三争”为抓手,提高“三个组织化”程度

一是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沾益区通过“三联三争”区、乡、村三级平台实体化联建,把公共资源、社会资源、优势资源集合起来,把贫困户和群众与合作社捆绑起来,把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捆绑起来,真正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沾益区白水镇大德村生猪养殖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劳务用工、合同订单、入股分红等方式,将该村42户贫困户全入社,通过“利益捆绑”,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合作经营、分工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大德村合作社整合全村资金、资源、资产,委托村级分公司泉润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依托“温氏”养殖、康庄肥业等龙头企业,构建集“种——养——肥”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利用当地青玉米秸秆等制作青贮饲料用于养殖,将畜禽粪肥、杂草、秸秆综合利用制作生物有机肥,同时建设了一个年产1.5万方的腐殖土加工厂,收集山林腐殖土、秸秆、畜禽粪肥等原料用于加工生产腐殖土。形成一个集高效农业种植、现代畜牧养殖、农牧业面源污染处理为一体的良性循环,除带动本村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外,还有效带动中心片区4个行政村1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收集山林腐殖土、秸秆、畜禽粪肥等原料出售给加工厂。按照每户年收集80方山林腐殖土、秸秆、畜禽粪肥等原料计算,预计户增收4000元。截至目前,沾益区紧扣六大农业产业总体布局和自身实际情况,各村(社区)明确“一主两辅”产业发展规划,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62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2个,带动农户10.7万户,培育合作社235个,带动农户8万余人。

二是提高就业组织化程度。沾益区全面推动就业意愿、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大力引导企业在贫困乡村发展一批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鼓励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公共性服务岗位,增加劳务收入。2018年全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045个,就地解决贫困户劳动力48个,人均月增收1178元;共转移输出贫困户劳动力4154人,占贫困户劳动力总数的34.33%。2019年1月至4月,全区已转移贫困户劳动力2161人。

三是提高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程度。易地扶贫搬迁全区有6 个点181户747人,为确保这181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沾益区支持区乡公司收储、整理易地搬迁群众山林土地、宅基地,统一外包流转、开发经营和生态修复。鼓励区乡公司按规定承接产业基地建设、易地搬迁点建设、劳务培训职业介绍等业务。积极整合易地搬迁安置点的铺面、农贸市场、停车场等政府性经营资产,成立资产运营公司,盘活经营资产,使其保值增值,收入部分可用于补贴搬迁群众的物业管理、水电等费用支出,以及后续产业发展,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四、以“三联三争”为抓手,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和返贫防控机制

一是建立长效带贫机制。产业扶贫不是“一锤子买卖”,沾益区在可示范、可推广、可带贫、可发展上下真功夫,找准突破点,建立成规模、上档次的产业示范基地,健全聚焦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产销融合、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与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合作联营方式。构建区乡村三级联动组织体系保障发展,积极推进“三联三争”提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党工委,组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推进“三争”和督查5个专项工作组抓推进。走市场化运行路子,区级成立农林投公司作为平台运营“龙头”,统筹推进全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投资开发业务;在11个乡(镇、街道)组建农林投资开发公司分公司,对内承接区级公司业务,对外承接经营项目;在村(社区)建立分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项目的带动下,统筹推进本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资产、资金整合和相关产权的集中流转、组织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基本形成了组团式、规模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实现多方共赢,沾益区构建贫困户、一般群众、集体、三级公司多方参与的利益共同体,提出乡村公司的收益按照“1126”分配比例进行分红,即在乡村公司净收益分配中,10%为乡级风险防控资金,10%为区、乡、村三级国有(或集体)资产收益,20%为乡村公司发展基金,剩余60%有效保障贫困户收益后,再按照村集体经济、村组干部分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配,贫困户收入不足的,由乡级公司在防控资金中统筹,确保利益最大化。

三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开展全员积分管理,分别制定贫困户、一般农户、无职党员户、村组干部评分细则,设定差异化积分指标,贫困户的积分直接到“绿币爱心超市”兑换物资,并作为评选“脱贫标兵”、“脱贫光荣户”的主要依据。通过积分与收益捆绑的方式,激发基层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曲靖市沾益区扶贫办 李花  供稿)

 

马龙区采取“三个强化”狠抓巡视问题整改

 马龙区强化责任担当,把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巡视云南反馈意见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来抓紧抓实,牢固树立“不抓问题整改是失职、抓不好问题整改是渎职”的思想认识,采取“三个强化”狠抓问题整改。

一是强化责任压实抓整改。以脱贫攻坚“夏季攻势”为契机,以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为重点,研究出台了《马龙区关于进一步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的通知》,明确了区级领导、承包单位、帮扶干部、行业扶贫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驻村工作队7个主体的具体责任,细化了表彰、评优和职称聘用、加分、提拔、推荐5种奖励方式和8种奖励情形,通报、约谈、免职、降职4种惩处方式和5种惩处情形,明确在上级考核、评估、检查中,涉及行业部门的行业扶贫指标,被考核排名倒数后三位的,对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按情况给予通报、约谈、免职、降职处理;因乡镇(街道)、村(社区)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视情况,对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村(社区)干部,给予通报批评、约谈、职务调整等处理,发现存在颠覆性、一票否决性问题的,对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进行免职、降职处理,对村(社区)党总支书记进行免职,对村(居)委会主任依法依规进行罢免;因承包单位、行业扶贫部门、帮扶干部、乡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等履职不到位,影响全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日常工作推进、落实的,按照《曲靖市马龙区脱贫攻坚问责暂行办法》,启动问责处理;区级领导对分管部门、承包乡、承包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承担连带责任,年底被上级考核排名倒数第三的,由区委进行约谈;年底被上级考核排名倒数第二的,当年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年底被上级考核排名倒数第一的,当年综合考核绩效奖按不合格档次兑现;发现有颠覆性、一票否决性问题的,当年考核确定为不称职,建议市委调整使用。截至目前,全区共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优秀干部72人,给予组织调整1人、党纪处分5人、问责2人,谈话提醒8人。

二是强化措施保障抓整改。针对全区认领的4个方面11类18个问题,共细化整改措施63条,其中:立行立改35条、3月底前完成2条、4月底前完成3条、6月底前完成3条、年底底前完成16条、长期整改4条,明确到51个区级单位和10个乡镇(街道)全面抓好整改落实。同时,强化工作督促指导工作,由区委大督查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成立了督查指导工作组,具体深入村组对问题整改和工作推进情况开展督查2次,将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到责任主体单位,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相关要求,确保问题整改和工作推进落到实处。

三是强化工作联动抓整改。在强化各级各部门问题整改责任落实、工作落实的同时,马龙区紧扣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和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区管干部熟悉村中情况、便于沟通交流、人脉资源广泛、富有乡土情怀等优势,在全区范围开展“心系家乡办实事,提升环境树形象”行动。通过建立回乡制度、工作连带责任制度等,强化我爱家乡、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美好家乡的氛围营造,有效激发了全区干部的工作热情,并带头主动投身到“我为家乡办实事”中。自工作启动以来,全区共有区管干部回乡研究办理实事1500余人(次),人居环境整治大幅提升,群众思想观念大为转变、认可度全面提高,脱贫攻坚工作和问题整改有序推进。

通过压实责任,明确措施,合力攻坚,截至6月25日,全区认领的18个问题已全部销号“清零”。

(马龙区扶贫办  陈福春  供稿)

 

麒麟区采取“六大举措”全面消除住房安全隐患

麒麟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排查、分类实施的原则,采取“六大举措”,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拆除和复垦复绿工作,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保障群众住房安全。

分类实施,因户施策。把握“闲置、破旧、危险”三个要素,结合实际制定危旧房拆除实施方案,组织专门人员做好摸底排查、核实认定等工作,根据非建档立卡户家庭实际情况,采取拆、并拆两种模式进行拆除。

整体谋划,挂图作战。把危旧房屋拆除列入麒麟区脱贫攻坚“四大战役”之一,及早安排部署,挂出作战图,列出时间表,统一工作要求和工作步调,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整体推动的工作态势,强力推动危旧房拆除。

思想引导,干部带头。以争取群众支持为主、强行拆除为辅,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走村入户宣传危旧房屋拆除政策,帮助群众算好经济帐,分析利弊,解除思想顾虑,由村(社区)与农户签订拆除协议,明确拆除时限,倒排工期,以农户为主加快推进。同时,充分发挥公职人员、村两委干部、农村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率先拆除危旧房屋,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危旧房拆除任务。

逢十报告,紧盯进度。及时制定旧房拆除进度表并于每月10日、20日、30日上报区委区政府脱贫攻坚分管领导,同时在业务工作群中进行通报,以激励各镇(街道)认识差距,有力推进,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局面,对旧房拆除工作滞后、推进不力的单位,要求其分管领导在脱贫攻坚联席会议上进行专题汇报危旧房拆除工作情况,找准问题根源,及时突出问题,有力推动工作落实。

建立台帐,规范档案。按照危旧房拆除时间节点,及时收集整理拆除前、拆除中、拆除后房屋照片,健全危旧房拆除“一户一档”台账,做到拆除一户、销号一户。严格档案痕迹资料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危旧房拆除工作中相关资料,做到档案逻辑准确,规范齐全。

据统计,该区目前已拆除危旧房屋5858余间,拆除率达98.24%,垃圾清运、复垦复绿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危旧房屋拆除成效初显,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有效消除。

(麒麟区扶贫办  李小兵 张红仙  供稿)

 

【帮扶措施】

 会泽田坝:“光伏扶贫”让贫困户有了“阳光存折”

 树阴满地日当午,乌蒙峰巅有光伏。四万千瓦并网起,阳光存折到农家。总投资2.1亿元,占地1042亩,设计运行期25年,有18个太阳电池方阵,一座35kV开关站,以2回35kV线路接入系统的会泽县田坝乡光伏扶贫电站,在夏日的一场大雨过后,晴空万里,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面板在艳阳下熠熠生辉,成为乌蒙大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项目建设。田坝乡具备光伏发电的天然优势,境内大量山地海拔高,电站年太阳总辐射强,年日照时数长,田坝乡立足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光伏扶贫项目和指标,充分运用、开发好光伏扶贫项目,不断扩大受益面,以光伏项目促脱贫攻坚,确保脱贫质量,全面完成全乡的脱贫攻坚任务。

加快施工建设进度,尽早运行发挥效益。田坝乡光伏电站由中电投贵州金元集团云南会泽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电站于2018年10月17日开工建设,于2018年12月26日成功并网发电。此外,板坡村200KW村级扶贫光伏电站已建设完工,其余规划建设的14座覆盖18个村受益贫困户400户的光伏扶贫电站将于2019年内完工。项目投运后对保护地方环境,对改善当地电能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有明显效果,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通过征地补偿、就地务工、收益帮扶等途径,贫困户脱贫致富小康路不断夯实。

带动务工增加收入,阳光存折走进农家。项目在建设期间共带动全乡189人务工,务工收入为79万元,人均收入4211元,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4人务工。电站采用“光伏+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现已种植云参面积600亩,每年所需零工1万人次,每人每天务工收入为80元以上,每年可实现务工收入80万元。电站实现并网后,光伏扶贫项目受益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600户涉及19个村6181人,其中已脱贫433户1739人,未脱贫1167户4442人,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每年合计480万元,帮扶期限为20年,累计金额为9600万元。光伏扶贫的成功引入,让“阳光存折”走进贫困户,为田坝乡的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活力,有效助推田坝乡2019年整乡脱贫出列。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光伏电站不仅给贫困家庭带来增收的“大礼包”,还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举措,能够有效保障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破解贫困村产业匮乏和村集体经济薄弱难题。合同约定每年按农业种植净收益的10%提供给涉及的两个村委会作为集体资金,并优先使用当地贫困农民工,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在提高光伏区域综合利用率的同时,带动群众务工收入,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问题,实现了“造血”式扶贫。正是:光伏照亮小康路,助力脱贫久为功。

(会泽县田坝乡扶贫办  禄国俊  供稿)

 

会泽县马路乡新山村“五个抓实”开启脱贫攻坚“夏季攻势”

2019年脱贫攻坚“夏季攻势”以来,会泽县马路乡新山村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产业发展、项目支撑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把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重点,“五个抓实”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夏季攻势”。

抓实“绿色能源”项目。2019年,国家和省下达会泽县光伏扶贫村级电站建设中,马路乡新山村光伏发电项目由县政府投建,总投资70万元,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装机总容量100千瓦,预计年发电量约10万度。现已完成选址规划,待建成并网发电后,将实现该村绿色能源产业零的突破,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7.5万元,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抓实“生态建设”项目。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是省、市、县实施绿水青山计划,全面推进森林云南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夏季攻势”以来,新山村把陡坡地生态治理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打好“绿色食品”牌相结合,在会泽县下达给马路乡的陡坡地生态治理1000亩花椒种植指标中,争取到了400亩。同时,配合相关业务部门,做到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和集中连片,力图改变核桃产业的单一现状,突出培育特色“绿色食品”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决战。

抓实“组组通”硬化路项目。乡村因路而兴,百姓因路而富。在省、市、县进一步加快推进50户以上不搬迁自然村通硬化公路建设规划中,新山村纳入规划约15公里。为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在脱贫攻坚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村委会积极配合施工方,遵照“充分利用老路资源,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排设施、增强晴雨通行能力”的总体要求,在现有道路基础上进行调型改造,铺筑路面、完善防护、排水及安全设施。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完成道路硬化近10公里,路面采用水泥混凝土结构模式,路基标准实现宽度不小于4.5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

抓实“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新山村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严格对照国家和省确定的水量、水质、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率等贫困退出新标准,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现已投入约20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自来水管网15公里,农户全部通自来水,全面解决了新山村饮水安全问题。全村有水窖338个,户均有水窖 1.5个。有水源点8个,每人每天可用水量达到30升。饮用水无肉眼可见杂质,无异色异味,水质达标。取水水平距离在30米以内,无垂直距离,供水工程供水保证率达到100%。

抓实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夏季攻势”以来,新山村紧扣贫困退出标准,全面实施“农危改”项目,严格执行农危改面积控制标准及改造建设要求,加强技术指导和工程质量监管,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在6月底前“清零”,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住房安全”不达标的问题。同时,按照“一户一档”要求建立纸质档案,规范农户信息资料管理。截止目前,全村124 户贫困户中有自建安全住房的共计1户,享受政策的有123 户,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85户270人。

新山村将继续紧扣贫困退出新标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紧扣“村七条、户五条”补短板,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以实绩倒逼办法、以督查倒逼落实,将目标细化到月、工作安排到天、任务落实到人,每月对照工作清单梳理销号,为脱贫攻坚总攻仗奠定基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曲靖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张东林  供稿)

 

白水大德:“四措并举”经营主体带贫显成效

突出主体带贫增收。为突出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成果,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大德村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子,依托上海子片区年出栏生猪量分别为6000头的温氏养殖示范小区、4000头的启元养殖场8000头的琦欣润养殖场3个养殖场和年产生物有机肥20万吨的康庄肥业,构建集“种—养—肥”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在上海子水库发展水产养殖,养殖小区周边种植小夹豌豆98亩、苹果22亩,片区周围种植工业大麻2000余亩,建设年产1.5万方腐殖土加工厂。现在大德分公司的收益主要有6个方面的收益,温氏扶贫养殖小区经营收益、工业大麻土地流转服务费、其他土地流转服务费、腐殖土加工厂分红收益、项目建设收益、入股产业扶贫联合体收益。综上,大德分公司年收益预计82.3万元。2018年带动贫困户52户,户均增收5000元。

建立长效带贫机制。建设年产1.5万方腐殖土加工厂。利用青玉米秸秆等制作青贮饲料,降低饲料成本,对畜禽粪肥、杂草、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制作生物有机肥,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浪费。形成一个集高效农业种植、现代畜牧养殖、农牧业面源污染处理为一体的良性循环,打造大德循环农业示范园,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给村民们搬来金山银山。有效带动中心片区4个行政村14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收集山林腐殖土、秸秆、畜禽粪肥等原料出售给加工厂,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按照每户年收集80方山林腐殖土、秸秆、畜禽粪肥等原料计算,预计户增收4000元。

注重利益链接机制。在大德村成立泉润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大德分公司。分公司将沾益大德生猪养殖合作社作为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合作社整合资金、资源、资产,委托分公司经营创收。42户贫困户全部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每年对贫困户保底分红。按照“1126”的分配比例将村级收益中参与利益分配的52.3万元进行分配,区级公司3%即1.57万元,镇级公司7%即3.66万元,风险防控基金10%即5.23万元,村级公司发展基金20%即10.46万元,村干部占股6.67%即3.49万元,村集体占股53.33%,收益27.89万元。村集体收益部分按照“1234”的比例进行分配,10%即2.79万元用作运转经费,20%即5.58万元用于提高村组干部待遇,30%即8.36万元用于公益事业,40%即11.16万元用于扶贫开发,主要用于42户贫困户保底分红。

激发贫困内生动力。为激励和引导大德生猪养殖合作社参与扶贫产业建设,并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扩大带贫数量。大德村积极探索实施积分制管理办法,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积分制管理全过程,最大限度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内生动力。对贫困户实行“2000+X”的考核兑现,将每年5000元的分红中的2000元作为基础分红,3000元作为积分考核资金,1月30日,大德村举行第二次分红,按照积分考核结果,最高的一户分红得5000元,最低的一户因内生动力不足、人居环境不达标等仅考核得11分,分红2330元,42户贫困户共兑现16.008万元。通过积分制管理,将贫困户直接与年底分红挂钩,引导贫困户树立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想方设法脱贫、千方百计致富,形成“思谋脱贫、主动创收、勤劳致富”的社会正能量。

(沾益区扶贫办 李花  供稿)

 

曲靖市红十字会:实施“五大”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曲靖红十字会针对曲靖市贫困人口多、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发挥部门优势,实施“五大”行动,助力脱贫攻坚。

“‘博爱家园’精准扶贫行动”掘开脱贫致富源头水。曲靖红十字会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云南省红十字会的支持下,在国家级贫困县会泽县、富源县实施了14个“博爱家园”项目,投入资金785.76万元,发展种养殖产业,直接助力5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会泽县青云村“博爱家园”项目于2018年获全国红十字会系统助力脱贫攻坚“十佳精品”项目奖。“救心行动”参与医疗精准扶贫。通过众多慈善基金会、爱心医疗机构的帮助,着力解决贫弱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1055例,救助金额1582.5万元。“爱老助老光明行”斩断因病致贫之根。近三年,救助低收入中老年眼疾患者4262例,救助金额227万元。“网络众筹助医行动”汇聚爱心助医涓涓细流。成立由27家医疗机构、基层红十字会、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云南(曲靖)医疗救助公益联盟。近四年,发起筹款1171例,救助金额2137万元。“挂村包户脱贫行动”助力脱贫出列。先后协调和募集物资资金382.2万元对挂包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帮扶,先后帮助239户(89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出列。

曲靖市红十字会助力脱贫攻坚工作连年得到市委、政府通报表扬。《红十字会是咱村的贴心人》获总会报刊社2018年度优秀新闻作品一等奖,《云南日报》、“云南扶贫热线”对曲靖红十字会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进行专题报道。

(曲靖市红十字会  侯文径  汪德琪  供稿)

 

师宗县五龙乡脚家箐村“六项措施”助推脱贫

师宗县五龙乡脚家箐村委会紧紧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目标,通过六项措施助推脱贫攻坚,有效地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宣传氛围营造。在村农贸市场、村委会、广场、公路旁等场所,通过制作永久性标语、设置宣传栏等形式全覆盖建立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宣传长廊。确保每个自然村制作永久性的脱贫攻坚宣传标语5处以上,宣传栏1处以上,营造良好社会宣传氛围。

二是道德宣讲。在老寨村建设道德讲堂一所,2018年开展道德宣讲4次,将道德宣讲作为加强家箐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组织群众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宣传教育,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筑牢群众的理想信念,用先进典型为群众树立榜样崇德向善,用道德讲堂教育群众看变化感党恩。

三是文化扶贫宣讲。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深入到脚家箐完小、各自然村进行感恩宣讲、政策宣讲,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解读党和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等各项方针政策,引导群众跟党走,坚定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是文化扶贫活动。组织村花灯队积极创作脱贫攻坚山歌作品,结合各种节庆节日,组织群众开展以精神扶贫为主题的文化文艺活动,掀起脱贫攻坚文化宣传的热潮。

五是感恩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十九大 脱贫致富颂党恩”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群众会、党员大会、院坝会、庭院会等宣传活动,组织脱贫户讲述自身励志脱贫的故事;由包村领导、挂包帮单位领导、第一书记、帮扶干部、致富带头人等讲述帮扶贫困户脱贫的故事,用群众身边的脱贫攻坚典型教育群众,以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故事,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强精神和脱贫光荣的意识,增强贫困群众知恩感恩报恩,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意识,突出“扶勤不扶懒”的政策导向,抵制和克服懒汉思想、等靠要思想及游手好闲等不良行为,触动群众增强求发展、思脱贫、想致富的思想意识。

六是文明村创建。脚家箐村委会与挂包帮单位师宗县审计局签订文明村互联共创协议,结合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人居环境美起来、乡风民风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目标,积极开展市级文明村创建活动,组织群众整治村容村貌,评选星级文明户、开展家风家训宣传教育和文明守法创建。引导贫困村群众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新时代新风行动,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合理划定红白喜事消费标准、办事规模,整治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树立群众勤俭致富的良好风气,弘扬文明乡风。目前,脚家箐村委会已被市委表彰为五星级市级文明村、小干沟箐村小组已被评为县级文明村。

(师宗县审计局驻五龙乡脚家箐工作队队长 刘龙宾 供稿)

 

【产业扶贫】

 会泽县电商助力精准脱贫

盐水石榴、宝珠梨、腌酸菜、野生菌、土鸡蛋……,乘着互联网的强劲东风,越来越多的会泽特色农产品正通过电商飞向全国各地。线上线下融合加速,农村电商多点开花,电商与精准扶贫的强势“联姻”,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好路子”。利用电商、发展电商已成为会泽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会泽县抢抓互联网发展新机遇,以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致力于完善电商基础建设,从网货供销、物流配送、品牌打造、带贫机制建设等多方面入手,使电商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让电商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贫困人口。

顶层设计,完善网络体系覆盖贫困户。该县围绕打造电商扶贫产业链,建立起农产品供应体系、网销体系、配送体系、电商带贫机制,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系统。在县、乡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电商扶贫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协调指导、工作推进等。成立电商协会,形成政府、协会、农村电商承建企业共同推进电商扶贫的工作机制。目前已建立电子商务行业协会1个,已有186户电商企业,其中法人企业172户、个体户14户,有29户电子商务网上备案企业、17户电商网络标识企业,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

瞄准主体,打造网商大军引领贫困户。该县瞄准市场主体,吸引企业参与电商扶贫,实现借力发展。完善整合物流资源,申通、中通、韵达、汇通、圆通等民营快递物流企业入驻运营,实现信息等资源共享,初步建成覆盖县、乡、村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引导和鼓励电商平台企业在贫困村建设服务站点,支持贫困户依托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帮助贫困村打造“一村一品”的“互联网+农特产品”电商扶贫模式,推动贫困村特色农产品外销,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320个,其中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65个、云南国资商城村级电商服务站118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37个,聘用代办员110多人,同时建成云南邮政会泽分公司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21个,中国供销村级电商服务站6个,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迅速壮大,电商从业人员达1100多人,每年销售额达1亿元以上,带动贫困群众5000人以上。云南禾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创建0T0网络营销体系,与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吉玛特等大型超市建立长期的供销关系,公司所注册的会泽“禾农”系列农产品在全国160余个大超市销售,年电商交易额突破6000万元,带动贫困群众1500余人。

创新模式,搭建网络平台带动贫困户。该县不断创新扶贫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电商带动脱贫机制,以“电商企业+贫困户”为核心,构建起电商扶贫全产业链,同时,搭建平台,调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基层党建工作者加入电商扶贫行列,强化乡村电商扶贫力量。中国工程院派驻会泽县金钟街道竹园村第一书记马守磊,与会泽县世外桃源合作社理事长高坤两人垫资20余万元,建设竹园村电商平台,采用“农户(贫困户)+合作社+公司+电商”模式,农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技术指导、公司化运作、电商带动销售,带动农户400余户,其中贫困户130户、贫困人口500余人参与,专业合作社和电商平台通过开展网络众筹,帮助群众销售苹果3000余箱。在竹园村电商平台运营的基础上,整合会泽县驻村第一书记资源,丰富电商产品种类,共享物流销售渠道,培养本土创业人才,主导推动“第一书记电商平台”建设。目前已有40余位驻村第一书记联合推进电商扶贫工作,已建成会泽店、昆明店2个电商体验实体店和淘宝企业店、微信企业店、优帮帮企业店3个网络企业店铺,产品线不断丰富,从最初不足10款产品到现在的一百多款产品,将会泽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会泽县扶贫办 王兴平  供稿)

 

小百户镇食用菌产业助贫困户增收

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切实提高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作用,陆良县小百户镇上坝村先行先试,积极稳妥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一是找准模式。按照“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引进陆良爨乡绿圆菇业有限公司,签订生产订单,实现保护价收购,确保贫困户有稳定收益。二是选准产业。充分利用本村育苗中棚资源,选择生产周期短、经营风险小、投资回报快的平菇产业。三是瞄准对象。紧扣脱贫攻坚主旨,以镇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为依托,将本村55户21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各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合作经营、分工协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发展平菇产业。四是算准收入。建成23个中棚,每棚占地304平方米,每棚养菌6000袋。按照每年养菌3发,每袋产菌1.2公斤,每公斤保底价3.5元,每袋成本3.1元计算。每个中棚可实现纯利润1.98万元,23个中棚可实现年收益45.54万元。五是科学管理。以公司化模式进行管理,整合合作社人力资源,选优配强一支有责任、能吃苦、懂技术、会经营的管理队伍。由村党总支书记负总责,明确1名技术专家,5名专职人员和若干名贫困户务工人员参与有偿生产管理。六是精准分配。按照每股100元的计股方式,严格按照股份进行分配。其中,村集体经济占股份的30%,用于风险防控、生产再发展、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占股份的70%,量化到股、细化到人。

(陆良县小百户镇  供稿)

 

【帮扶成效】

 三宝街道“绿币爱心超市”运营成效显著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激发全民主动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三宝街道以“扶贫济困、传递爱心、促进和谐”为目标,规范运行“绿币爱心超市”,积极开展“绿色货币”兑换活动,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有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环境美了。街道“绿币爱心超市”建立村内卫生、家庭卫生、个人卫生评比积分兑换奖励机制,每月对农户房前屋后、周边环境卫生、“三堆”情况、屋内摆放、个人衣着卫生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做到无乱堆乱放,屋内整洁、干净,或参与村内卫生打扫的村民按规定进行积分奖励,有力激发了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村内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人居环境得到了提升,促进了美丽乡村的创建。  

群众笑了。街道“绿币爱心超市”根据积分登记表每月定期为群众兑换日常用品、生活用品、学生用品等物品。每一次兑换,有的背着大米,有的拿着洗洁剂,有的提着酱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自己的积分和兑换的物品,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

目标成了。“绿币爱心超市”的建立,创新了扶贫方式,通过兑换“绿色货币”,激发了贫困群众投身脱贫、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激励普通群众助力扶贫、带动脱贫,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合力攻坚的新动力,为街道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升乡村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据统计,截至目前,三宝街道2019年5月共兑换积分3150分,兑换物品价值3780元。

(三宝街道党政办  缪添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