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乌蒙山 筑梦红土地
——红云红河集团帮扶会泽县脱贫攻坚纪实
文/杨芳琦/断弦/鹿云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和国家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红云红河集团自2015年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端正政治态度、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按照全省“挂包帮”“转走访”定点扶贫工作总体要求,将扶贫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层层成立定点扶贫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日常工作机构,以党委为责任主体,党政领导负总责,总支、支部具体帮扶的方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挂联市、县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扎实推进对定点帮扶的昆明市、红河州和曲靖市3县8乡11村结对帮扶2138户贫困户8194人的精准扶贫工作。
五年以来,红云红河集团坚持从帮扶规划制定、公共设施配套、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精准施策,在最大限度倾斜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集团和下属生产厂还选派了8支驻村工作队28名队员(含8名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与地方党委、政府紧密配合,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当前,中华民族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红云红河集团正汇聚着全集团扶贫能量,以“不拔穷根绝不撤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决心,向对口帮扶村的贫困发起最后决战。
会泽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会泽县田坝乡板坡村正是红云红河集团总部挂钩帮扶贫困村。在这里,每一天都在发生着让人欣喜的改变,每一天都在上演着让人感动的故事……
初夏的板坡,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对面新建的板坡小学书声琅琅、村民活动广场设施齐备、崭新的移民小区窗明几净、主干道旁景观台里的绿植吐露青翠……看着这美丽的乡村图景,你很难再和“山高坡陡缺水少田”的深度贫困村联系在一起。
板坡村的巨变是红云红河集团帮扶会泽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一个个板坡村这样远离繁华都市的贫困山村里,红云红河集团正用责任担当、大爱情怀、实干精神为这个伟大时代作出鲜明注脚。
板坡村:瑶鸡养殖开启脱贫之路
“没有产业,板坡的发展难以持续。”自2015年红云红河集团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帮扶以来,会泽县田坝乡板坡村环境越来越美,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贫困户数量越来越少。但没有可持续增收的产业,脱贫成效就无法得到夯实。
说干就干。红云红河集团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干部开始对各种农村脱贫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实地查看、反复比对,发展林下土鸡养殖项目的思路逐渐清晰。被当地人祖祖辈辈散养的瑶鸡成为首选。“投入不大、风险可控,贫困户参与度高,是条可落地的脱贫致富路子。”
2018年5月,经过充分的项目可行性认证,集团总部决定全力支持板坡村开展生态土鸡养殖项目。2018年6月,会泽盈河养殖专业合作社在板坡村正式成立。红云红河集团捐赠80万元资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股资金,村民入股59万元。通过“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优良鸡苗和专业技术指导、统一组织养殖培训,土鸡成熟后再由合作社统一回收统一销售。从此,板坡正式开启了产业发展之路。
2019年4月,板坡已有超过1.1万只生态土鸡达到了出栏标准。为帮助村民解决销售难,集团工会职工代表们又来到板坡村生态土鸡养殖厂和贫困户养殖院现场观摩,详细了解生态土鸡的繁育流程,采取集中采买、发动职工员工自行购买等方式采购板坡合作社的土鸡、土鸡蛋,通过实际行动帮助板坡产业发展“扶上马、送一程”。
“板坡的难事,就是我们帮扶的要事。对口贫困村百姓们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驻村队员在走访中,从群众最需要的入手,硬化村内道路、安装太阳能路灯,集团的扶贫资金除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外,还向人居环境提升、教育事业、兜底保障方面倾斜,实实在在给到老百姓更直接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狮子村:一桥飞架南北通途
乌蒙山麓,牛栏江畔。狮子村坐落山底,沿江而建。这里地处河谷,光照充足,江水连绵,民风纯朴,高山雄伟,乡民却只能陡坡耕耘、汲水不便、产业艰难。
对红云红河集团会泽卷烟厂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李自芬而言,狮子村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是在难行路、难致富的狮子村里找到一条路径,带领村民们谋长远。
牛栏江倾泻而过,桥的这头是鲁纳乡狮子村,桥的南岸是宣威市务德镇。从狮子村延续两百多年的赶集历史中,李自芬发现了商机:“在狮子村建个市场,再修座桥,两边的人员往来方便了,对面的人过来做生意,这样就能带动这里的经济发展。”
有了想法,有了目标,再经过论证与考察,加上红云红河集团的大力支持,建农贸市场和修桥的事没有一丝的拖延,就这么定了下来。
如今,狮子村农贸市场已经建成,有3000平方米,150个规范的摊位,红云红河集团投资了82万元。市场附近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也以下层商铺上层民居的形式构建,极大地方便了本地商户和外地常驻做生意的人们。
今年3月,牛栏江畔的工人们忙忙碌碌动起工来。红云红河集团出资272万开始建设横跨两岸的大桥。3.5米宽、108米长的钢混大桥建成后,能过人能跑车,牛栏江的南北两岸,从此不论是交通来往,还是贸易行商,都将再无隔阂。狮子村新修建的农贸市场,将被最大限度地盘活——“红狮桥”,将红云红河集团和狮子村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如今的狮子村,在红云红河集团的支持下,大树花椒栽遍险路陡坡,鲜切花卉开上山腰山谷,逐渐成了规模、成了体系。狮子村也连续两届获评会泽县产业先锋村。
以则扶贫:投之以木桃相期永为好
以则村坐落于会泽县城西郊10余公里,隶属于金钟街道,是会泽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在这里,自然之美与生存困顿,从来相伴相生——以则的土地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却也沟渠堵塞、稼穑艰难;村里的居民紧挨城镇、交通便利,却又畏步不前、收入单一。
夏虫长鸣。此起彼伏的草虫声中,红云红河集团扶贫序曲徐徐展开:推广中草药种植的种种尝试、修通沟渠解决1500余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建设村组活动室、硬化村内道路、村小学改造、资助贫困学子求学……将这些记忆编织起来,就组成了以则扶贫故事的重奏曲。
红云红河集团驻金钟街道扶贫工作队负责人袁明磊来驻村前,是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公认的“笔杆子”。他出生在云贵交界的宣威大山里,那里的山比以则更高,路比以则更难,直至今日,仍是一年难出几个大学生的贫困村。从贫困山村里走出来的人,更懂得扶贫的意义深远。2015年9月,袁明磊在组织安排下派驻鱼洞社区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并兼顾红云红河集团挂联的另一个贫困村——以则村驻村帮扶工作,成为“挂包帮”“走转访”中最早一批驻村的扶贫工作队员。
刚来驻村的第一年,袁明磊面临的问题很多,扶贫工作进展非常艰难,首当其冲的便是交通的不便利。另一面,是繁重工作带来的压力。袁明磊曾连续两三个月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只为完成两个村的脱贫规划。2016年开始,红云红河集团陆续增派队员支援金钟街道鱼洞、以则等村的扶贫工作,袁明磊有了帮手。在袁明磊心里,扶贫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做到“扶志”与“扶智”并举,即改变贫困户“等靠要”的观念,令他们发自内心地“想脱贫”“要脱贫”。
2018年以来,红云红河集团12名队员吃住在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企业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645万元,教育帮扶、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多管齐下,令两个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因为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读书时候家里非常困难,父亲找遍了亲戚朋友,20块、50块地借,终于供他读完了书,走出了大山村。袁明磊知道,对这些饱经贫困的孩子而言,读书是最好的一条出路。“教出一个大学生,全家脱贫就有指望了。”
袁明磊的教育扶贫计划得到了集团大力支持。以则村一组的贫困户吴金芬,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去年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一个在县城里读高二,成绩同样很好。按照红云红河集团的帮扶政策,贫困户子女在高中阶段,每年能领取教育补助2500元;而读到了大专、本科,每年就能获得补助4000元。这样算下来,吴金芬家每年领取的教育帮扶金是6500元。而在此以外,针对特困户,红云红河集团还安排了专项帮扶资金。袁明磊的小学同学也通过他的关系,联系上了吴金芬家的大女儿,私人资助她读完大学,每年帮扶的金额不少于1000元钱。这样一来,吴金芬家孩子读书的费用,基本能够解决。
近三年来,除了按红云红河集团统一标准直接资助贫困学生330余人次外,袁明磊还争取集团项目资金70余万元帮助以则、鱼洞村小学维修改造食堂、学生宿舍、教学楼和阅览室并更新图书等,两所村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今年的初夏来得格外早,也格外炎热,云南省内频频发生火情。从3月12日以来,不到一个半月时间,以则村已经发生第四场山火。与之前不同,这次的火势格外猛烈,隔得老远便能看见山后冒出的滚滚浓烟。4月25日一早,记者在刚刚扑灭的山火现场第二次见到了薛玉东。
据薛玉东介绍,23日晚发现山火火情后,他就带着几名驻村扶贫队员,开始为前来救火的消防员们筹备饮用水和干粮。第二天六点,天刚蒙蒙亮,对山路不大熟悉的薛玉东就随着前来帮忙的村民上山去了。以则后山,山高坡陡,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薛玉东几次差点跌倒,几段特别险的路甚至爬得手足并用。
山顶,火已连烧了十多个小时。到上午十时许,明火终于扑灭,大伙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稍许放松。未过火的树底下,经过一夜战斗而熏得满脸漆黑、累得浑身是土的年轻消防员们,正东倒西歪地睡着。薛玉东拍拍一个小伙的脸,他正呼呼大睡,丝毫没有觉察。薛玉东便把水和干粮放到他的身边,往前继续分发去了。“火扑不了,就做好后勤工作。”薛玉东如是说。
大火侵蚀过的山头分外灼人,伴随初夏的暑气蒸腾,时间越长,薛玉东越觉气喘吁吁,嗓子干渴得要冒烟。窒息的火场、沸腾的空气、炽热的地面、乌黑的烟尘,这样的环境中才真正凸显出水的重要。
薛玉东在山上呆了八九个钟头,一刻都不得闲地忙着向参与救火的人分发水、饼干和蛋清饼。
山上来帮忙的人很多,除却专业的消防员,还有周边娜姑、者海、青云、鱼洞、石鼓等多地的群众。这些忙碌的身影,有的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有的是小个子的妇女,有的是满脸皱纹、皮肤黝黑的老人,甚至骑摩托车的路人,也有背着物资上来帮忙的。
在薛玉东的认识里,救火这样的危险活儿,本就该是体力好的老爷们担着。但他此时所见的,却是老人、妇女和孩子都在山上忙碌:嗓门大的呼呵着前后人群保持联络,腿脚好的就多分发些吃的喝的。还有自个儿背着小背篓,一路从山脚爬上来的老倌。“我背不了几瓶水。但就算只背5瓶水,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我也要上来帮忙。”从青云街道赶来的老倌年已过六旬,背了一整件矿泉水和30个白水煮鸡蛋。这份沉甸甸的心意,实实在在将薛玉东打动了。
“火情是不好的一面,但是体现人的精神面貌却是好的。”历经一天一夜的奔波,薛玉东讲起这些,仍然精神振奋,两眼放光。他挽起的袖口处,几道血痕非常醒目。
从火场回来,薛玉东没来得及好好休整一下,就很快又回归了扶贫干部的工作常态。
如今,红云红河集团萦绕于会泽县金钟街道的扶贫曲调,已临近终章。
以则村里,清澈的以礼河如中轴穿过,淌出一方天然居所。村民面山而居、邻水以汲,在山脚河岸狭长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和玉米,尚未建成的蔬菜大棚闪着淡淡金属颜色,三面光的灌溉水渠顺着河床,延伸向山的尽头与天的远方。
这里是袁明磊、薛玉东与队友们的耕耘之地。艰巨的扶贫任务之下,他们的眉心刻下了皱褶,皮肤变得粗糙黝黑,裤腿与皮鞋常常满是尘土。但辗转多年,他们也勾勒图景、描绘细节,终令这方土地,更显清秀富饶。
扶贫固然艰辛,但当许许多多和袁明磊、薛玉东一样的扶贫队员,走出熟悉的单位,离开常年生活的城市,走入陌生贫困的山村,融入这股翻天覆地、功在千秋的时代浪潮,感受着乡村中最真切发生的善与美,一步步投身村容面貌、村民精神的颠覆与再造,他们的灵魂也同样是充实而富足的。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岁月淘尽处,曲终人不散。我们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这一切为扶贫所做出的努力,都将如春华秋实、获得回报;曾经的颠簸与风浪,都能够归于宁静、沉淀美好;那些挥洒的汗水、昼夜的辛劳,都会化作温馨的回忆与会心一笑;而与贫困村的山河、土地、道路、村民缔结下的深厚情谊,也终将铭心刻骨,悠长而绵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