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曲靖市“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简报〔2019〕第4期
  • 发布日期:2019-03-21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1795

QQ截图20190321100230.jpg

本 期 要 目

 

●阿东,远在深山有人知——曲靖市政协机关帮扶罗平县马街镇阿东村脱贫攻坚纪实

●贫困治理从心开始——师宗县精神扶贫工作纪实

●迁走贫困移来幸福——胜境街道四方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马龙区财政局精准扶贫结硕果

●麒麟区沿江街道大龙村委会抓“四强”促“三变”,群众迈上致富路

●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产业扶持四路财进——会泽县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初见成效

●脱贫致富有新招 华佳蚕桑惠百家——麒麟区茨营镇做强蚕桑产业助农增收

●破瓶颈 创新路 沾益区大坡乡石仁村发展产业风生水起

●曲靖市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周 随访服务群众54万

●曲靖调查队助力帮扶村辣椒产业扶贫项目正式实施

●师宗县举行2019年就业“百日行动”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

●省审计厅、市委党校、市强戒所驻村工作队和市第一人民医院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微党课”、学雷锋等帮扶活动

●市委宣传部、市史志办、市侨联、市残联、人行曲靖支行等单位深入承包帮扶村开展调研走访

●省级挂联帮扶宣威单位召开联席会议

【帮扶成效】

 阿东,远在深山有人知

——曲靖市政协机关帮扶罗平县马街镇阿东村脱贫攻坚纪实

心系阿东,满面风尘,只为早日改变那里贫困的面貌……

阿东村是一个彝汉杂居少数民族高寒山区村,下辖10个自然村(其中彝族自然村4个)677户2995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680人,其中未脱贫19户53人。该村距马街镇政府驻地22公里,距罗平县城70公里。国土面积17.4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10米,年平均气温12.20℃,年降水量1366毫米。主要经济粮食作物有烤烟、玉米、油菜、薯类等。有林地12492.3亩,有耕地2401亩,人均耕地0.8亩。2015年前,阿东村6个自然村不通硬化路、3个自然村没有自来水,村卫生所租用的场所简陋狭小,群众出行、饮水和就医都十分不便,年久失修的村委会办公用房已成危房,村级党组织缺乏基本的办公条件。

2015年9月,全市“挂包帮”“转走访”扶贫工作动员会召开,确定罗平县马街镇阿东村委会为市政协的承包帮扶点。会后,市政协党组专题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调整充实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随即选派精兵强将,组建脱贫攻坚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展具体工作。面对阿东村山高坡陡、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较差、资源缺乏、农业生产主要靠人背马驼等系列难题,曲靖市政协党组多次专题研究,市政协主席朱德光提出了“既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帮助阿东村贫困群众摘掉穷帽,更要带领阿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工作队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挥政协联系面广的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协调筹措帮扶资金,对阿东村脱贫攻坚每一项工作详尽安排、精心部署。着力抓党建夯基础、兴产业助发展、聚人心凝合力,组织实施了硬化通村道路、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发展产业、水池修建等一系列脱贫攻坚项目。

通过三年奋战,工作队帮助阿东村强化班子建设,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全村自来水、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架设路灯百余盏,配置了垃圾箱;敞亮的村卫生所,医疗设备规范齐备;在村委会办公楼走廊和楼梯墙面以及文化体育广场围栏宣传图板上,宣传和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扶工作成效等方面内容,面貌焕然一新。

抓党建,激活脱贫攻坚“内动力”

工作队把抓党建促脱贫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路径。2015年底工作队驻村后,首先把目光聚焦到党支部建设上,引导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强党性增强凝聚力,促进党员干部讲政治、守规矩、勇担当、甘奉献;压担子强化执行力,要求村三委班子成员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至少包联一个项目,并纳入年底考核;提素质提升战斗力,组织“三委”成员、村民代表外出学习,开视野、长见识。围绕建好党员队伍这支“生力军”,唤醒全村30名党员的党性意识。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严肃党员组织生活,发展3名党员,确定5名入党积极分子,结束多年没有发展党员的历史。此外,培养骨干能人,组织召开村能人座谈会,交流致富经验,发挥带富作用。种植养殖能人龚四四主动承包了集体流转的100亩土地发展绿色蔬菜产业。通过精准抓党建,不仅为换届工作营造了好环境、集聚了正能量、提供了生力军,还为阿东村打造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队奠定了基础。

兴产业,铺就脱贫增收“致富路”

农村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为给阿东村脱贫找准着力点,三年来,工作队日夜兼程精准入户走访调研,跑遍了阿东村的山角旮旯,掌握民情民意,确定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种植丹参产业、巩固升级烤烟和油菜基础产业的发展思路。同时,为提高村民脱贫致富能力,工作队还大力实施精准帮扶工程。组织159户666人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社组织等,发展丹参种植、蜜蜂养殖、冬早马铃薯相关产业项目。开发公益岗位,为26户贫困户、4户非贫困户提供保洁员岗位,每人每月考核合格发给报酬600元;为贫困户提供护林员岗位6个37人,每人每年考核合格发给报酬8000元。入股罗平县五里箐饮品有限公司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年收入分红12万元。目前,阿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易地搬迁危房改造114户,落实烤烟合同面积102户730亩,生猪养殖补助111户29万元,金融扶持贷款292万元,享受教育补助政策181人12万元。九道沟村试点种植丹参466亩,其中集中流转土地种植200亩,45户贫困户分散种植265亩。另外,输出务工人员1523人,输入地为广东、海南、浙江、陆良。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建筑、餐饮、加工、种植等行业。同时对未改造的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9年将拆除重建,改变贫困户生活设施和精神面貌。

建设施,解决脱贫攻坚“聚合力”

三年来,市政协多方协调扶贫项目资金和发动群众自筹3000万元,实施阿东片区和九道沟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工程,项目建设覆盖面积2400亩。实施阿西者集中易地搬迁59户,新建阿东村卫生所和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新建九道沟和阿东村民小组活动室,建起了文化广场,硬化通村道路16公里、修建机耕道45公里、新建桥梁2座,先后帮扶10个自然村实现了水、电、路全覆盖,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帮扶工作带来的巨大实惠。如今,阿东村群众出行不再难,看病不再难,住房不再危。

2019年11月阿东村的5个节水灌溉工程水池(容水一万方)和配套设施完工后,一股股甘泉将从水源点引入水池,输送到各自然村的田间地头,润泽田地、滋润庄稼、滋养民心、惠泽阿东677户2995人。阿东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宪好说:“以前阿东村200户村民到陆良种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阿东缺水,现在灌溉用水有了保障,他们就可以在本地种植蔬菜,发展绿色蔬菜产业了”。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阿西者村的59户彝族同胞,成了这个承诺的最直接的受益者。2016年以前,这里没有一栋砖房,全部都是土房,人畜混居、卫生环境堪忧。经过充分调研,反复讨论分析,市政协与当地政府研究作出了“重造阿西者”的决定。2016年,阿西者村在市政协的帮扶和扶贫工作队的引领带动下,按照每套120平方米的标准,采取统一规划、联合建设、集中安置的方式建设安居房。2017年,59户贫困户243位彝族同胞,全部住上了统建的新房,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同时建设了小学、村民活动室、群众文体活动广场、两污设施、绿化亮化工程、养殖小区、电烤房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为全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45岁的李见高没有想到,自己一家6口人能住上了新房。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家里养的猪和鸡也住进了风格统一、功能实用的畜圈。如今,走进阿西者,风格统一、独户独栋的二层小洋楼着实让人艳羡,墙壁上浓厚彝族风情的壁画和装饰,让这个彝族村更富有民族风情。独立厨房、卫生间,上下两层楼的多个房间,让这里的村民经常乐得合不拢嘴。

真帮扶,汇集建设小康“正能量”

工作队员在驻村期间的700多个日日夜夜里,披星戴月,以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勇气,苦干实干。心系群众,克服困难,主动作为,踏踏实实开展工作。经常泡在村里,把“办公桌”设在群众家里,把“上班表”排在田间地头。与村干部一起,进村入户“看房、看粮、看劳力,看家里有没有孩子读书、有没有病人残疾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了解家庭财产、经济、生活情况,反复甄别,综合考量,准确把不符合条件的剔除,把漏掉的补上。并多次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活动,真正核实贫困底数,确保底数明、数据清,进一步完善信息数据和档卡资料,有的放矢,精准帮扶。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和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各种情况、各种数据不断汇集,阿东村的现状、致贫原因、干部群众意愿等清晰起来。经过走访,工作队队员发现阿东村除了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水利基础设施)、交通不便、产业单一三大症结外,还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青壮年劳动力,村中常住人口多为70岁以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贫困人口老龄化状况更加严重。“如何让这些外出务工的村民重返家乡?”阿东村罗谷仓副主任也很着急。

工作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立即制定了阿东村的发展规划,开出一个个致富增收的“方子”,并汇报给市政协领导班子。市政协领导同意驻村工作队的方案,立即发出号令:从解决群众看病难、出行难等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先后启动村卫生所建设、通村道路硬化、机耕道建设、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建设及节水灌溉设施工程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协首批帮扶资金135万元及时拨付到位,随后多方协调扶贫项目资金800多万元,政协干部尽心尽力,基层干部奋力苦干,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先后建起了阿东村卫生所、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新建九道沟和阿东村民小组活动室2个,硬化通村道路16公里,修建机耕道45公里,新建桥梁2座。工作队协助当地党委、政府落实烤烟合同面积102户730亩、生猪养殖补助111户29万元、政府贴息等贷款81户357万元、贫困生教育补助181人12万元。先后组织开展了送医送药下乡和送温暖助学助春耕活动,向贫困户捐赠30吨化肥和价值9万元的日常药品,向贫困户子女捐赠400套学习用品。开展生猪养殖、密集型电烤房烘烤等实用技术培训168人次。同时,组织市摄影家协会36名摄影志愿者深入阿东村开展“影像传真情,送福进万家”活动,免费为群众拍摄全家福、送字联。

通过协调解决村民碰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工作队获得了村民的广泛认同。村民们记得,九道沟陈村长说:“我当村干部几十年,从未见过这样‘拼命’的工作队,每天扎根在村里,白天夜晚都在工作。”丈夫刚刚去世的岔河村贫困户张惜珍流着泪说:“家里遇到了那么多困难,要是没有工作队的帮助,我都不知道怎么度过这个坎儿……”
    2016年以来,市政协主要领导先后深入阿东村开展调研40余次,召开民情恳谈会5次、现场办公会10次,先后组织干部职工到阿东村走访入户12次。共有帮扶干部51人结对帮扶贫困户72户,累计投入近150万元。2018年,市政协厅级领导先后深入阿东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13人次;市政协机关干部职工先后5次入户遍访。正是机关干部职工的真情帮扶,驻村队员的无私奉献,让阿东村所有人的心更近了,汇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2019年春节过后,机关干部和工作队又走进了阿东, 随着驻村帮扶工作的日益深入,阿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大增强。2019年,他们期盼村美、人和、产业兴。这也是机关干部和工作队的心声、期盼和决心。一个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村民乐业的新阿东村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市政协驻阿东村工作队长  陈 勇 供稿)

 

贫困治理从心开始

——师宗县精神扶贫工作纪实

扶贫必先扶志,治穷必先治心。师宗县坚持把精神扶贫作为切断贫困的根本性措施,以全面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为手段,在“扶志、扶德、扶智”上做文章,以情感人、以文化人、以技强人,精准对接贫困群众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补足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路上的精神之“钙”,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让贫困群众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精神脱贫之路。

师宗县属国家14个重点片区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之一,2013年底,全县仍有5个贫困乡镇、98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731户75088人,因缺技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贫困户占三分之一以上。

翻开师宗县往昔的“贫困相册”,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背靠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靠低保、救济勉强度日;有的贫困户因天灾人祸陷入贫困,失去生活信心,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有的贫困户认为“穷帽子”含金量高,不愿摘;有的贫困户身挂葫芦喝小酒,整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

究其根源,有意志品质、能力素质、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精神贫困”成为该县脱贫致富道路上必须冲破的一道“关口”。

扶志——以情感人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师宗县将“扶志”作为精神扶贫的首要任务,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破除“等靠要”思想,帮助群众扶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唤醒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引导群众树立主动脱贫的志向,激发群众主动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师宗县建立了党委主抓、基层主推、干部主讲的“三级联动”大宣传机制,上下连贯、村组互通、干群联心,做到政策讲解到户到人。组建“精彩师宗”宣讲团,通过“送教下乡”的方式,重点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单位和挂联干部、政策宣讲小分队“四支队伍”力量,采取召开群众会、开展“三讲三评”活动、干部入户宣传等有效方式,着重宣传扶贫政策。深入开展开一次群众会、发一套小册子、建一个公众号、贴一张政策通、发一个连心袋、设一个公示栏、刷一条大标语的“七个一”宣传活动,实现扶贫宣传全覆盖,做到扶贫政策家喻户晓,党的声音深入人心。从县处级领导到普通干部职工,从城市社区到最偏远的村寨,各种形式的群众会成为了一道“家常菜”。2014年以来,全县共召开群众会48900余场次,其中,县处级领导参加群众会2000余场次;“精彩师宗”宣讲120余场次;各级干部入户宣讲12万人次。一场场群众工作会,一系列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看到“红利就在眼前”“越过高山即是平原”的美好前景,让广大贫困群众从“冷漠不关心”到“主动求改变”转变,鼓起了他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彩云镇架格村49岁的贫困户徐石存,从小生活在组合家庭,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很少与村里人交流来往,村里人管他叫“徐石头”。镇上为他建了保障房,他拒不入住,宁愿挨冻穷熬,也不愿接受党的帮扶。各级干部前前后后共18人,多次到他家做思想工作,都被他撵出家门。“以后不要来我家,金窝银窝不如我的狗窝窝”,徐石头恶狠狠地说。驻村工作队队长太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大哥,你不嫌弃么,我就认你做大哥了!”在刚搬进的新房里,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的徐石存紧紧握着太白的手,几近哽咽地道出肺腑之言。是什么让雷都打不动的徐石存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兄弟啊,走,带我去你家楼上看看……有了新房,媳妇不愁讨上门。”“兄弟啊,走,我带你去泸西喝小酒。”“兄弟啊,走,我带你去买张大床,以后讨得媳妇别有韵味。”……太白用真心用真情,先后经过10多次的思想工作,终于感化了徐石存,让“石头开了花”。现在,徐石存不仅搬进了新家,还在镇上开起了理发店,生活过得很有味道。

扶德——以文化人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甘冽的文化“圣餐”必能滋润群众的心田。师宗县始终把“扶德”作为精神扶贫的关键点,以“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通过扶精神、扶文化、扶素质,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

师宗县用“厚德、包容、务实、担当”的师宗精神引领人,将淑基窦氏家风家训、何桂珍的《训蒙千字文》、师宗革命史、师宗发展史搬进乡村讲堂,唤起群众的“故土”“乡愁”意识,催生贫困群众靠勤劳双手建设美丽家园的士气。

在竹基镇界桥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质朴的宗祠文化、鲜活的墙体文化、敞亮的文化大院、设施齐备的文化广场……“晚饭过后,很多群众集中到广场上,有跳广场舞的、有打陀螺的、有打桥牌的、有聊天吹牛的;隔段时间,到了晚上,村民们自己组织的文艺演出队都要演上几场花灯、来上几段小品,让大家开开胃。”界桥村一村民小组长侃侃而谈。“村里的田地少,一部分贫困户无所事事,懒散惯了,缺少活力。要改变,就要从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开始。”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宋文光这样说。像界桥村靠道德文化、宗族文化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村子,在师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宗县举办“道德讲堂”1500余场次,把脱贫典型请上讲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引导群众树立“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思想,凝聚了向典型看齐、靠自身致富的强大动力。葵山镇温泉村委会发乐村的杨心叶,家庭贫困,无力承担学费,高二辍学在家。在“道德讲堂”上接受了道德洗礼、受到了典型的感染,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到昆明九月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打工,白天上班,晚上挑灯苦读,2017年通过成人函授考试,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学,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变。

师宗县开展“脱贫攻坚·送戏下乡”“送对联下乡”等活动90余场次。聚焦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组建文艺演出队,自编花灯、小品、少数民族歌舞等文艺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脱贫政策,增强群众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在五龙乡易泰新村,一位83岁的老大爷拉着挂联干部的手,兴奋之情洋溢于表。“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赶上好时候,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只见老大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笔墨、红纸,请挂联干部帮他写一副对联:上联“吃水不忘挖井人”,下联“致富不忘习主席”,横批“脱贫光荣”。

同时,师宗县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评选出省级道德模范2人,市级道德模范18人,县级道德模范64人;文明家庭评选出省级文明家庭1户,市级文明家庭14户,县级文明家庭40户;30个文明村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评选活动180余次,获评900余人。

扶智——以技强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师宗县始终把“扶智”作为精神扶贫的“突破口”,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让贫困群众由“不会干”转变为“学着干”,真正具备“我能脱贫”的能力。

积极整合人社、农业、畜牧等部门专业技术力量,组建10支技术培训工作队,充分利用“学校课堂”“基地课堂”“电教课堂”“流动课堂”等平台,采取送技下乡、送技上门的方式,切实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本着“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农村青年创业、电工、焊工、电商、家政服务、妇女刺绣等技能培训,不断增强“造血”功能。近年来,累计培训6236场次,参训群众达10.93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9万人次。

高良乡坝林村贫困户罗良柱,前些年在外地务工摔伤,留下了后遗症,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2017年5月,高良乡职业技术分校组织开展第3期电焊应用技术培训班,罗良柱积极参加了培训,学到了一门电焊技术,并在挂联干部的帮助下,在师宗星达星陶瓷有限公司找到一份工作,月收入6000元,彻底改变了他们家的生活状况。

思想工作是一项“持久战”,尤其是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更是“马拉松”耐力的比拼。师宗县委、县政府坚信,只有工作态度不变、工作标准不降、工作力度不减、工作氛围不淡,才能彻底拔掉“等靠要”的穷根子和“旧习俗”的坏根子,才能实现“富脑袋”“富口袋”的真脱贫目标。

近五年来,师宗县驰而不息抓精神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常态化、高效化的群众工作,感化、灌输、引领和示范教育广大贫困群众,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形成主动脱贫的精气神,凝聚了人人向上、人人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师宗县委宣传部 师宗县委党校 袁慧鹏 宋志林供稿)

 

迁走“贫困”  移来幸福

——富源县胜境街道四方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脱贫惠政暖民心,易地搬迁住新房。”曹淑梅家房门上喜庆的对联在阳光的照耀下赫然醒目,曹淑梅一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只是富源县胜境街道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圆新居梦的一个缩影。

“党的惠民政策真是太好了,我到这个年纪了,没想到还能搬到这里住。”70岁的贫困户曹淑梅高兴地介绍道,“房子不仅宽敞明亮,旁边就是工业园区,还有水库、扶贫工厂、活动场所”。在这里安了家,在新家过新年,曹奶奶感觉生活有了新希望,日子有了新盼头。  

曹淑梅是胜境街道四方村安置点4栋的搬迁户,她生活的变迁,是胜境街道众多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真实写照。“搬迁前,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一家人挤在一间破旧的老木房居住,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屋里就成了‘水帘洞’,搬出大山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事,现在搬迁到这里,一家人过上了好生活,家门口就业,小孩就在附近上学,老人就医也很方便,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竟然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脱贫后的喜悦心情挂满曹淑梅一家人的脸。  

2018年,像曹淑梅一样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跳出“穷窝窝”、踏上“康庄大道”的村民在胜境街道四屯社区还有31户117人,他们摆脱了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险恶生活环境,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们的幸福生活成了富源县胜境街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大牵挂。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过程中,富源县胜境街道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基础配套、发展产业”的工作思路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通过精准确定搬迁对象、合理规划安置地点、着力培育富民产业等有效举措,逐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易地搬迁+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扶贫搬迁模式,点亮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易地扶贫搬迁,既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群众的主体作用。工作中,胜境街道按照选定搬迁对象目标区域、公布搬迁条件、普查筛选搬迁对象、群众申请、入户核实、居民小组评议、社区公示、街道复核再公示、县级部门牵头审定等步骤进行搬迁对象识别,把每一个贫困家庭的人口、财产、就业、生活等信息搞清楚,将有搬迁意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搬迁范围,确保做到不漏搬一户一人,不错搬一户一人,解决好“搬迁谁”的问题。在决定是否搬迁的问题上,该街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由真正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群众说了算。同时,针对群众最关心的搬迁后土地、户籍、子女就学就医等问题一一进行回应。

在安置点的选择上,胜境街道坚持以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的搬迁对象,选择不同的安置方式,做到同步谋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综合考虑致贫原因、发展能力、群众意愿、资源承载等因素,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农旅文一体化”的理念,经过户主代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专家多方论证,最终将安置点选在靠园区、靠景区、靠产业基地的四方村。四方村集中安置点既有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又适宜发展乡村旅游,借助这一区域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及形成的产业链,既能节省建设成本,又有利于搬迁户就业增收和共享各种优惠政策。四方村共安置31户11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户72人,同步搬迁11户45人。 

在搬迁建设方案制定上,按照“区域特色、群众意愿、宜居宜业”和“开门搞设计”的原则,征求搬迁群众的意见建议,在设计上充分融入民族元素和文化元素,突出建筑风格、文化传承、民俗风情的差异性和实用性。同时结合街道旅游发展思路,顺山而建,前有绿水环绕,后有苍翠青山可靠。四方村安置点按区域、按需求、按标准科学合理规划,设计50平方米、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等几类户型,搬迁户可用于旅游客栈、小旅馆等用途,以房增加收入。同时,严格落实“一户一宅”要求,做好老房子的拆除及复垦复绿工作。

群众搬迁到哪里、就业就跟踪到那里。胜境街道因地制宜,按照安置点能够提供的岗位技能制定菜单式培训方案,把安置户就业与企业用工需求有机结合,与工业园区对接岗位160余个,开发公益性岗位294个,实现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全覆盖。

群众搬迁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那里。胜境街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资金,建温氏养殖场2组,种植软籽石榴715亩,种植辣椒811.7亩,建藤椅编织“扶贫车间”32个,有效带动建档立卡搬迁户户均增收300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3万元以上。对无创业就业能力的特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民政兜底等扶持措施,使其逐步过上美好生活。通过抓就业、抓产业,多管齐下统筹协调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实现搬迁群众产业全覆盖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富源县胜境街道始终把百姓的幸福生活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始终践行“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铮铮誓言,用扶贫画笔在四方村书写了贫困群众美好生活的满意答卷,真正做到挪出穷窝窝,搬来新生活,迁走的是贫困,移来的是幸福。

(富源县胜境街道党政办公室  田旭  供稿)


马龙区财政局精准扶贫结硕果

进入马龙区大庄乡窝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田园画卷。窝郎村由过去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秀美乡村。这离不开马龙区财政局的精准帮扶,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

精准摸底,补齐“短板”强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窝郎村脱贫的一大原因。通过入户调查、问需于民后,发现村民们最强烈、最迫切的愿望是修路和建活动室。为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区财政局先后整合资金535万元投入窝郎村,硬化了4个村民小组9.8公里村内道路和4.4公里进村道路,确保村村通公路,家家户户入户路硬化。协调资金120万元,建成2个村级活动室,实现了村级活动场所的全覆盖。此外,还争取到“四位一体”项目一个,大力实施田间水利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基层服务阵地改造提升、产业扶持等项目建设,共平整土地300余亩,修缮机耕道4000余米,绿化村庄道路8公里,安装路灯65盏。全村298户778人受益。

精准施策,因地制宜育产业

产业的发展不仅是脱贫的有力支撑,更是脱贫之后不再返贫的有力保障。在脱贫攻坚中,区财政局紧紧抓住产业这个关键,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重点,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致富注入“源头活水”。在扶持好烤烟种植、黑山羊养殖等传统种养业的基础上,区财政局驻村工作队通过考察,发现窝郎村的气候、土壤、温差、海拔非常适合种植蓝莓。在区财政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于2014年引进了世界500强联想控股曲靖佳沃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0余万元,流转土地1000余亩,建成400亩蓝莓基地一个,实现年产值7000余万元。贫困户不仅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土地租金,以1700元/亩计,可实现产值170万元;同时还可以通过务工获得工资性收入,按年均200个/亩的用工量,平均劳动力价格65元/个来计算,可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务用工近8万个,实现劳务产值500余万元。此外,还引进了温氏集团发展生猪养殖,组建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贷款入股的方式,将政策性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资本,使贫困群众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渠道。

春风化雨,转变观念增信心

区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和全局干部职工秉承“真扶贫、扶真贫”的宗旨,把入户走访当作走亲戚、串门子,一次次的入户、谈心,和帮扶对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帮他们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窝郎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吉富多年患病,生活无法自理,生活起居全由妻子照顾,因患病加之住房年久失修,他们曾一度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区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和当地党委、政府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出资帮他家修缮房屋;通过“四议五公开”精准识别,让他家吃上了低保;通过健康扶贫政策,让他家有了签约家庭医生,不仅看病住院可以减免,日常用药、护理一个电话就能解决……一系列惠民政策解除了他们多年的“心病”,生活有了保障,张石富夫妇对生活的希望被重新点燃。

为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区财政局还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培训,做到每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能。随着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的深入实施,切实增强了农户自主脱贫的能力和信心,贫困户实现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马龙区财政局  阮春华  供稿)

 

麒麟区沿江街道大龙村委会

抓“四强”促“三变”,群众迈上致富路

近年来,沿江街道大龙村委会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结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整合辖区土地、农庄等集体资产资源,依托麒麟水乡特色农旅文产业优势,以“支部领、乡村兴,一园生九金”为发展理念,开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立扶贫开发组织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抓“四强”促“三变”,实现“集体强、村庄美、农民富”,群众迈上致富路。

强理念。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作用,成立大龙文化旅游公司,强化“支部领、乡村兴,一园生九金”的发展理念,建立“公司+支部+农户”的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组织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三变”改革将村民利益捆绑在一起,也将民心汇聚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同奔小康。

强规划。新村建设统一规划,突出“乡土特色民居”,建成“青瓦青砖、木门木窗”带农家小院的江南水乡式复古建筑群,整合规划建设农业产业、田园体验、田园景观、特色民宿、餐饮服务、休闲娱乐六大产业园区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成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和谐发展的特色新农村。

强产业。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集体资本+农民土地入股+新型经营主体”、“支部+公司+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民宿客栈交由公司统一管理经营,贫困户、剩余劳动力和有特长的乡土人才招聘进公司就业,参与公司经营管理、餐饮服务、便民助民、安全巡逻、游客疏导、维持秩序和卫生保洁等服务,从而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集体分红有股金、房屋入社有红金、劳动力入社有薪金”。

强措施。整合周边餐饮企业,流转土地1457亩,吸纳新村民房参与入股,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建成约占地100亩的三个特色农庄,田园景观区建成木制风雨桥七座,观景台一座,稻田画种植约三十亩,稻田周边花海十亩,完成航道边码头建设,购入游船六艘;休闲娱乐区已建成捞鱼摸虾基地,真人CS基地已初具雏形,形成集饮食、文化、住宿、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发展业态,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大龙村委会通过“强理念、强规划、强产业、强措施”四强举措,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转变,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发展,让游客“游在水乡、住在大龙、吃在龙庄”,促进农旅文深度融合发展,让群众达到“一园生九金”的目的。

(沿江街道农业综合站  代鹏金  供稿)


【产业扶贫】

 抱团发展共同致富  产业扶持四路财进

——会泽县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初见成效

会泽县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是返乡创业青年高天稳于2012年12月创建,是一家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休闲农庄+农产品加工为一体,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理念的新型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247万。合作社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号召,主动履行社会扶贫责任,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探索出一条“合作社+家庭农场+ 种养大户+贫困户”的产业化扶贫新路子,就地带动周边3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土地流转收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订单生产拿现金,资金入股享红金“四路财进”,户均增收5910元,不仅促进当地贫困户稳定增加了收入,学到了技术,还兼顾了农户家庭和谐。

一、流转土地收租金,就地生财

土地是农民群众赖以生产的物质基础。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土地撂荒现象普遍存在。为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唤醒沉睡资源,把分散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与农户签订每亩200元的租赁协议,并建立地租价格稳定增长机制,每年递增一次,每次在上一次租金基础上增长20元。目前,该合作社已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马铃薯和中药材,涉及农户197户,每年仅地租一项,就可带动当地农民群众增收60余万元,其中:流转贫困户34户386亩,户均每年可获土地租金2270余元。通过土地流转,多年闲置的土地资源变废为宝,就地生财,为贫困户带来稳定的租金收入。

二、基地务工挣薪金,就地就业

合作社在基地季节用工上,优先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采取先培训后就业的方式,不仅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新技术,基地每年就地吸纳42户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每人每天80元,实现季节性务工收入13.78万元,户均年务工收入3280元。同时,合作社开发打造牦牛特色休闲农业山庄,设置固定岗位优先招收贫困户到农庄就业。目前,农庄常年转移贫困户就业10人,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加提成,每人年均实现务工收入2.4万元。如:常年在合作社务工的贫困户杨自林夫妇,工资加提成一年的收入达6万左右。通过就地就近就业,贫困户在家门口打工,既照顾了家庭,又获得了可观的务工收入。

三、订单种植拿现金,就地销售

产销不对接,农产品卖难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老百姓最大顾虑。合作社每年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会商、会展,采取“走出去”推销、“请进来”展销、“借媒体”促销等方式,多措并举打通产销对接渠道。与省农科院经作所、县农技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链条式产业合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当地产业提质增效。为解决农户农产品卖难问题,该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马铃薯订单种植协议,采取预付订金的形式,免费为贫困户统一提供马铃薯种薯、统一种植技术指导、统一种植标准、统一统防统治、统一产品收购、统一产品销售。通过合作社提供马铃薯新品种、推广新技术,贫困户所种植的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极大提高,亩产达2.5吨,比传统种植亩增0.5吨。同时,合作社又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统一收购商品薯,带动了288户贫困户实现马铃薯产业户均收入5400元。为贫困户乃至周边群众扩大种植马铃薯面积吃了“定心丸”。

四、资金入股分红金,就地增值

农场对于既无发展路子又无劳力技术的贫困户,鼓励贫困户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以折股量化的形式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入股协议》,与当地政府签订《帮扶协议》,每年按建档立卡贫困户投资金额的8%以上(不得低于8%)兑付投资分红。目前,合作社吸纳贫困户329户产业扶贫入户资金163万元进行折股分红,合作社每年返利贫困户分红13.04万元,每户增收396.35元。

五、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合作社在养殖方面正探索推广“母牛寄养”,“肉牛赊养”,“小牛托养”等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肉牛产业来脱贫致富。

合作社不断拓展业务、壮大规模,立足会泽马铃薯种植大县、精深加工空白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才、市场、技术等优势,今年与天津市美嘉达食品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建设马铃薯精深加工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亿元,一期计划投资1亿元,在合作社基地内建设一个年吞吐马铃薯20万吨的淀粉加工厂;二期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一个年加工马铃薯10万吨的薯片、薯条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厂。目前,一期工程已启动实施,正在开展厂房建设。待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补齐会泽县多年马铃薯精深加工短板,带动全县贫困户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 

(会泽县扶贫办  供稿)

 

脱贫致富有新招  华佳蚕桑惠百家

——麒麟区茨营镇做强蚕桑产业助农增收

麒麟区茨营镇作为蚕桑产业的重要产地,有着悠久的种桑养蚕的历史,但伴随着桑树老龄化、技术落后等问题,蚕农抛桑、毁桑的现象日趋呈现,逐步形成了资源好但效益低的发展局面。为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扶贫效益,促进群众增收,助力脱贫攻坚,茨营镇积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引进曲靖华佳公司发展蚕桑种植养殖,树立把一颗茧做精、做美、做强发展理念,将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公司化运作、市场化推进、积极引进和推广种养新技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抓住茨营镇建立特色“丝绸小镇”的契机,紧扣供给侧结构改革主线,走蚕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发展道路,扭转了原来低效、低产的局面。

一、因地施策,固本强基,探索茨营蚕桑发展新思路

一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2018年,曲靖华佳公司联合茨营镇相关专业技术部门,深入到7个蚕桑重点村(社区)开展技术培训讲座28场,邀请蚕桑专家培训2场,重点从改进种植技术手段和养蚕簇具改良、小蚕共育、消毒防病、大蚕省力化饲养等方面进行培训,切实提高蚕农种养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蚕茧质量和单产收益。2018年,茨营镇蚕茧收购单价均比周边地区高出4到5元,其中,夏茧、秋茧收购价格达到了全国最高价格,直接受益贫困户123户。二是加强硬件改造,提高产业化水平。建设3940平方米现代化大型茧站一座,新购进日烘30吨鲜茧烘干设备一台,新增养蚕自动化消毒机20余台,引进自动化升温补湿器300余台,全力提高蚕桑产业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真正实现“把一颗茧做精、做美、做强”的发展理念,促进了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强利益联结,提高规模化水平。采取“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产业发展中与蚕农签订“蚕茧交售协议”,在标准桑园、优良蚕种、小蚕共育等方面制定统一扶持政策并进行二次反哺,积极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养蚕大户,真正做到“产业富民,产业留人”,有效促进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和养蚕技术的不断提升。

二、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引导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流转土地得薪金。华佳公司流转农业用地2100亩作为蚕桑种养示范基地,不但让蚕农获得土地的流转费,而且还让“蚕农”变“蚕工”,利用当年基地进行桑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之机,将开沟、修路、土地平整等工作安排给当地蚕农,直接兑现各类劳务性支出达1000余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二是示范带动促发展。通过建设示范基地让农民就近观摩、学习、实践现代蚕桑种养技术,从而推动茨营镇在订单农业基础上由传统的种桑养蚕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现代种桑养蚕模式发展,使农户提高了技术水平,提升了发展能力,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深度开发得实惠。着力开发蚕桑生态种养综合产业链,通过研制、生产桑叶茶、桑葚酒、桑枝菌棒、蚕沙、有机肥等农副产品,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延伸产业链条,还带动了全镇特色农业观光游,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培养新型产业农民。

三、富而思源,回报社会,助力脱贫攻坚有作为

华佳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把回报社会作为企业发展的坚定理念,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一是专项补贴,提高农户养蚕积极性。2018年,累计投入220万元,按照每公斤蚕茧补助1.3元的标准用于对蚕农进行方格簇二次补贴,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农户养蚕的积极性。二是质量把控,提高农户亩产收入。通过专家引导、技术培训、业务指导等提升农户养蚕技术水平及蚕桑质量,从原来亩产收入4000-5000元,提高到7000-8000元,最高的达到11000-12000元,亩产收入实现新突破,真正实行了公司、政府、农户三方共赢。三是订单生产,提高蚕桑产业覆盖率。2018年12月底,全镇签订订单合同2500余户,实现贫困村蚕桑产业全覆盖,带动800余户1500余人参与蚕桑产业发展。

(麒麟区扶贫办  严瑾  供稿)

 

破瓶颈  创新路

沾益区大坡乡石仁村发展产业风生水起

曲靖市沾益区大坡乡石仁村距沾益城区45公里,辖石仁、新发、范家等10个村民小组,国土面积28平方公里,海拔2060米,属典型的山区;有耕地1759亩,人均耕地1.4亩,有林地3.5万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玉米、万寿菊、烤烟为主。2018年,有农户298户、人口1252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26人。石仁村林业、水利资源丰富,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是沾益区43个贫困村中的“贫困村”。

2018年以来,沾益区农业局按照“1441”产业扶贫思路,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扶持、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壮大集体经济”四个全覆盖目标,针对石仁村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利益连接断链的困境,充分发掘石仁村有山、有水、有谷、有群众基础的乡村特点,因地制宜,力破瓶颈,勇创新路,引龙头、兴养殖、拓产业、强链接,开创产业扶贫资金扶持新模式——“石仁模式”。

一、突破村集体经济“空壳化”,创新村集体经济“红色股分”滚动发展模式

在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区级成立农林投公司,在全区11个乡(镇、街道)设立产业扶贫子公司,根据需要在村(社区)设立乡级子公司的分公司。以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为主,属于资金整合范围内的资金全部进入区农林投公司,激发全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形成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扶贫项目为平台,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形成“多个渠道集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2018年11月19日,沾益区农业局引导石仁村注册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曲靖市沾益区石仁种养殖有限公司,成为大坡乡子公司的分公司,整合区农业局帮扶资金45万元、区财政产业扶贫专项资金20万元合计65万元投入到石仁种养殖公司,作为红色股份入股;村级干部自筹5.1万元入股,共计70.1万元,作为产业滚动发展资金。再由公司利用辖区内集体荒山,组织村民进行特色土鸡养殖;引导贫困户种植魔芋、发展养蜂;依托村内七彩霞谷、天坑等独特自然景观,加快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拓宽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渠道。

二、突破传统产业“散弱化”,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沾益区农业局指导石仁种养殖有限公司建立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并将制度上墙公之于众。由村党总支、驻村工作队牵头,将全村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打包加入石仁种养殖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基地”模式,与欧亚美公司、红联养蜂合作社、野猪林土鸡养殖合作社联合抱团发展,积极发展魔芋、养蜂、高原生态土鸡、刺梨等产业;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实行统一订单、统一规划(连片种养与分散种养相结合)、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打破原来传统产业单一、分散的局面,推动产业扶贫走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之路。截止目前,已发放贫困户蜂100群,公司统一经管,蜜蜂产蜜后由红联养蜂合作社按定单合同,以保底价100元/公斤收购;石仁种养殖有限公司集中流转土地,由欧亚美公司带动贫困户发展魔芋22亩,贫困户采取土地、劳务用工、干松毛折资等形式量化入股,33户贫困户每户年收益不低于5000元;带动贫困户发展第一批高原生态土鸡养殖2300只,第二批养殖后总规模将达到8200只,由野猪林土鸡养殖合作社按定单40元/公斤收购,并按每公斤3元兑现给石仁种养殖公司作为产业发展工作经费。

三、突破利益链接“分离化”,创新“433”利益链接机制

沾益区农业局积极引导石仁种养殖有限公司合法、合规、合理明确公司股份构成,主要有四块:一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二是村集中流转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林权和村集体现金,目前具体为:村集中流转的22亩土地(魔芋核心样板)、村集体所有的757.8亩林地;三是贫困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额贷款、享受的扶持资金以及自己投工投劳、生产投入品等折股量化入股;四是村组干部、社员现金入股。村组干部个人和社员入股总量占比不超过49%。同时,根据股份构成比例,创新性科学构建“433”利益分配机制,就是石仁种养殖公司所得纯利润依照公司章程规定按“433”比例进行分配,即:40%用作滚动发展基金(其中60%用于发展集体经济、40%用于产业发展基金);30%按村组干部、社员股份进行分配;30%以交易量分配给入社贫困户,即对将扶持的资金、享受的贴息贷款、以自己投工投劳、生产投入品折股量化入股到石仁公司的贫困户,优先保底分红。

2018—2019年,预计养鸡、种植魔芋、发展养蜂可实现产值152万元(养鸡98.4万元、魔芋39.6万元、养蜂14万元),纯利润可达60万元,按“433”比例进行分配,集体经济滚动发展资金可达24万元,其中:9.6万元用于产业发展,14.4万元用于壮大集体经济,每年村集体经济可稳定达5万元以上,有效破除空壳村。通过“红色股份”滚动发展模式,既确保产业扶持资金不流失,又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还助推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石仁村贫困户稳定脱贫提供持续有力保障。

(沾益区农业局  李沐阳  郭绍才  供稿)


【帮扶措施】

曲靖市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周随访服务群众54万

2月11日至25日,曲靖市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推广使用手机APP进行现场签约和服务信息录入,推进线上考核评价,并按期将签约服务信息录入云南省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系统,落实健康守门人责任,提升签约服务群众感受度和满意度。

曲靖市确定从2019年起把每年春节和国庆节假后的第一个星期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周”,组织动员全市9个县(市、区)和曲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统一时间、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服务周活动。今年春节刚过,他们便组织动员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随访服务,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同时,突出加强对师宗县、富源县、宣威市、会泽县等4个贫困县健康扶贫工作的督促指导,根据老年人、儿童、孕产妇等不同服务需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面再入户普遍随访一次。还为易地扶贫搬迁居民“一对一”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如实记录随访内容。

曲靖市还重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已签约的老人、孕产妇、残疾人和患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肺结核等人群,以健康体检为载体,开展面对面服务随访,核实核准93种疾病特别是23类29种大病,核实“四重保障”政策的享受情况。同时,开展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转诊转院、住院报销比例等政策宣传。

服务周活动中,曲靖市组织1926个家庭医生团队7313名基层医务人员,为169345户540015人进行了体检、随访、健康教育等服务,活动覆盖全市133个乡(镇、街道)、1440个行政村。至目前,全市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并录入系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总人数达827546人。

(市卫计委  何宗义 孙川  供稿)

 

曲靖调查队助力帮扶村辣椒产业扶贫项目正式实施

今年以来,国家统计局曲靖调查队突出产业扶贫、稳定增收,凝心聚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促成了承包帮扶的会泽县大井镇仓房村1000亩的辣椒种植项目正式实施。

2月21日,曲靖调查队副队长刘东率聚顺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组到仓房村送辣椒种子,并组织部分农户进技术培训。

培训会上,刘东就辣椒种植项目为什么要干、怎么干提出四点意见:一是只有产业扶贫项目才能带动农户增收、才能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愿望。二是团结力量,天道酬勤,树立必胜的信心,用心用力把项目实施完成。三是压实责任,加强培训,风险共担,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多方参与,齐抓共管实现脱贫。四是统筹规划,在育苗、移栽、采摘等阶段统一部署。聚顺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辣椒产业的实施步骤做了统一安排,技术人员对《高原特色辣椒种植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和实地操作。

会后,刘东带领村三委、驻村工作队员和大井镇蒋镇长就目前辣椒种植项目存在的问题交换了意见,蒋镇长表示,将协调各站所全力配合,使辣椒种植项目在仓房村生根发芽,在大井镇得到发展壮大。

(国家统计局曲靖调查队  关朴林  供稿)

 

师宗县举行2019年就业“百日行动”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

 2月16日,师宗县举行2019年就业“百日行动”沪滇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招聘会的举行是结合师宗县实际,认真贯彻《曲靖市2019年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沪滇劳务协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是助力脱贫攻坚,帮助师宗县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

专场招聘会通过集中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和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实现用工单位和求职者面对面、零距离的互动和对接,进一步促进贫困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据悉,此次参加招聘的企业有50余家,其中沪滇协作企业11家,为应聘人员提供了机械加工、物流、电子、服装等千余个工作岗位,吸引全县各乡镇街道800名求职者参加应聘。

县委常委、副县长曹继洪主持招聘仪式,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段庆东致辞,上海市宝山区人社局,市人社局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出席招聘仪式。(师宗县文体广旅局  许耕毓  供稿)

【帮扶活动】

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在扶贫点开展“微党课”宣讲活动

“乡村振兴就是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就是要让大家种庄稼比去外面打工还要强;农村美,就是要让我们村子的道路、房屋都跟城市一样整洁干净……”日前,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利用老乡到村委会进行贫困信息集中核对的有利时机,在操场支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召集村三委干部与贫困户共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微党课”。

“国无常俗,教则移风”,省审计厅一直重视在定点帮扶中持续开展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尤其是坚持把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着力筑强基层党建阵地、筑牢村级组织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带头作用。为了及时把党的声音、党的政策传递到人民群众中去,不断增强党课活力、切实提高教育实效,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采用“微党课”形式,紧扣“讲什么、给谁讲、怎么讲”这三个关键环节,精心选择主题,认真编排语言,用通俗易懂的俚语白话、活泼互动的组织形式,接地气、有灵气地向党员干部和困难群众宣传时事政策、宣讲帮扶措施;使党的“大政策”无缝对接百姓的“小日子”,确保老乡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下一步,省审计厅驻村工作队还将继续突出微党课“微”的形式、“精”的内容、“活”的特点,紧密结合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把微党课延伸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努力为党员干部答疑解惑、为老乡群众排忧解难,通过扫除政策盲区、纠正思想误区,激发老乡脱贫的内生动力,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根本性转变。

 (审计厅驻村工作队 江磊 供稿)

 

市第一人民医院巾帼志愿服务队到帮扶村小学开展捐赠和义诊活动

2月28日,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朱莉副院长带领由医院7个市级“巾帼文明岗”12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到承包帮扶村会泽县老厂乡卡龙村卡龙小学开展爱心捐赠和健康扶贫义诊活动。

捐赠和义诊活动在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和一个个期盼的眼神中有序进行。志愿者与学生们亲切交流,关心询问他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情况,深入了解学生们的需求和困难,勉励他们要自立、自强,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要充满信心,健康快乐成长,并为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免费测量血压260余次,发放《脑卒中百问》、《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素养手册》等健康教育宣传资料800余份,指导教师、家长科学合理地做好儿童保健。活动现场一直洋溢着融融的暖意和款款的深情。

志愿者们为卡龙小学200余名学生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书籍、篮球、排球、乒乓球拍等开学礼物,用实际行动关爱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倡导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良好风尚。

近年来,市一院巾帼文明岗的医务人员在全心全意服务患者的同时,多次深入挂钩扶贫村开展健康义诊、送医送药、对口支援、爱心捐赠等活动,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以医惠农、以医助农,切实为村民提供健康咨询与健康指导,普及健康卫生知识,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  苏  唯  供稿)


曲靖市强戒所驻村工作队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2月27日,曲靖市强戒所驻来宾街道后夸村委会工作队扎实组织开展了“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暨2019年第一季度“三讲三评”工作会议,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刘文明为群众作了题为“凝心聚力、自立自强,在春天播种希望,巩固脱贫成果”的报告,鼓励贫困群众增强自立自强意识,激发自身内生动力,在全村脱贫出列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成果,并带动剩余少数未脱贫群众增收脱贫。

参会群众畅所欲言,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贫困户朱某某说:“我家2018年脱贫了,收入要一年比一年高,要是返贫就丢人了。现在正值农业春耕生产,我家娃娃还小,不能外出务工,但我们有劳动力,不能等靠要,不能让土地闲置了、荒废了”。贫困户夏某某说:“我家老两口都患大病,缺乏劳动力,但我也有信心、有希望。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对有重残、重疾的,娃娃读书有减免,合作医疗费不用交,看病有减免,住房有保障,政府还给纳入低保,我们还可以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别人发展种养殖业。针对半劳动力、弱劳动力,政府还提供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增加收入。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当懒汉?要学会感恩,学会自立、自强”。他们的一席话引起了参会群众的强烈共鸣,大家反响十分热烈。

在“三讲三评”工作会议上,3名驻村工作队员、6位村组干部分别向群众报告了各自履职情况及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更好地接受群众的监督。群众对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的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有些甚至火药味十足,比如:不热情不耐心,群众来办事有时脸难看、咨询政策说不清;对群众反应的问题口头答应,但不过问、不抓落实、不及时解决,敷衍塞责,作风不务实,效率不高等。民生问题无小事,工作队和村委会照单全收、诚恳接受批评,表示在下步工作中切实做好整改,进一步提高群众认可度。脱贫群众代表向大家分享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体会,鼓励大家积极投入生产,想法设法增加收入;未脱贫群众讲述了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希望工作队和村委会能帮助协调解决,力争在今年脱贫。

这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三讲三评”工作开展及时,针对性强,拉近了干群关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了力量。

(市强戒所 刘文明 何黎 供稿)

 

富源县居核村开展学雷锋主题日活动

3月5日下午,富源县富村镇居核村委会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居核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和部分老师在上梭勒村民小组开展学雷锋主题日活动,旨在传承雷锋精神,弘扬崇德向善美德。

活动开始前,村党总支书记王康荣作动员讲话,讲解了什么是雷锋精神,为什么要学习雷锋精神,如何传承雷锋精神。随后,活动参与人员参观了上梭勒村农耕文化陈列室。工作人员对陈列物品从名称、功能、出现年代等方面逐一进行详细讲解。参观人员一边认真听讲解,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展出的各种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具,用心感受农耕文化。居核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李伟结合农耕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恩、自强教育,让大家通过现场参观学习,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感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先辈们的伟大智慧,树立热爱劳动、依靠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生活的信念。同时,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德扬善,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参观结束后,参加活动的人员来到上梭勒村民小组开展敬老爱老助老活动。他们拿着扫帚、撮箕、毛巾等工具,分组到孤寡、患病和留守老人家里,帮助老年人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对村内环境进行集中整治,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的崇高品德。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居核村委会把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从娃娃抓起,从村组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带头做起,用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推动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促进人居环境提升,为建设美丽宜居新居核做出应有的贡献。

(居核村党总支  王康荣  驻村工作队  李 伟  供稿)

【调研指导】

市委宣传部领导班子到帮扶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2月28日,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付尔华带领市委宣传部领导班子到承包帮扶村会泽县雨碌乡翅垴河村、白彝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调研组先后到两个村实地查看当前脱贫工作的开展情况,认真听取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户代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想法需求。

在翅垴河村,调研组现场查看了爱心公益超市、文化活动场所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白彝村,调研组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安全饮水工程,辣椒和紫丹参产业种植情况,与正在紫丹参基地务工的村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务工收入、家庭情况和脱贫需求。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调研组和乡村两级干部召开“诸葛会”,对两个村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问诊把脉,深入查摆了数据信息不精准、危房改造进度慢、水路设施基础弱、产业发展规模小等制约脱贫攻坚质量的5个方面12个具体问题,共同探讨了推进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办法措施,反复研究了以“扶班子、扶产业、扶基础、扶能力、扶人心、扶智育”为主的六项挂包帮重点工作和主要任务,现场明确了每项具体工作的责任人、时间点,确保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落地见效。

(市委宣传部驻白彝村工作队  张景喨 许馨予  供稿)

 

市史志办领导到承包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2月20日,市史志办副主任林爱平到部门承包帮扶的宣威市田坝镇新民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并和镇村干部座谈交流。驻村工作队员陪同调研。

林爱平在查看2018年小沙坝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和搬迁入住情况时,对镇村干部能在工期紧、任务重、资金缺口大的情况下团结协作,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72户贫困户春节前如期入住,较好地完成安置任务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要求尽快完善畜圈、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提供条件。在查看晏家村、缪家村两个村民小组村组道路硬化和村内主干道建设情况时指出道路设施建设是民生最低要求,更是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镇村干部要积极争取将村组道路硬化纳入项目库建设,村内主干道硬化不等不靠,积极采取挂包部门、致富能人、社会帮扶等多种方式筹资进行建设,力保硬化道路到组、组内有硬化主干道,为群众提供基本出行便利。鼓励群众自发硬化门前道路,以点带面,逐步提高村内道路硬化率,为提升人居环境奠定基础。在查看合作社油茶果种植基地时指出产业发展是确保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要认真研究和引导好贫困群众积极发展辣椒、花椒、玫瑰花、红萝卜、水果、油茶果等种植,抓紧布局红色旅游和峡谷风光旅游大产业,确保脱贫有保障,致富有基础。

在与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座谈交流时林爱平讲到,2019年是宣威市脱贫摘帽的攻坚年,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规划好、组织好、开展好、完成好全年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对照“户六条、村十条”标准,确保户脱贫、村出列质量,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市史志办  毛建波  供稿)

市侨联领导深入承包帮扶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

2月25日,曲靖市侨联副主席、秘书长牛瑛带领驻村工作队员熊晓东和袁龙到会泽县大桥乡者米村进行走访调研,并对驻村队员调换事宜进行工作交接。

牛瑛一行通过听取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工作汇报、走访贫困户、察看村务等,了解前一阶段者米村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及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会同大桥乡、者米村两级对下一步扶贫工作开展进行研讨和交流,并与大桥乡、者米村两级对驻村工作队员调换进行了交接。牛瑛强调:此次调换驻村工作队员,经市侨联党组研究决定,报请市委组织部同意,是进一步提升脱贫攻坚战斗力的需要。2019年,侨联将继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切实找准帮扶思路和具体措施,确保“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希望袁龙同志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乡、村工作队的领导下,虚心学习,遵守纪律,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两级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调换驻村工作队员表示支持和理解,对袁龙同志表示欢迎,对熊晓东同志2018年的驻村工作表示感谢,希望和市侨联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携手推进扶贫工作。

(市侨联  袁龙  供稿)

 

市残联领导到承包帮扶村调研扶贫工作

为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指出问题整改工作暨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和作风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2月27日至3月1日,曲靖市残联陈祖贤副理事长到会泽县乐业镇射落村就2019年扶贫工作进行专项调研。

陈祖贤一行走访了小云、上梨坪等6个小组部分贫困户和种植养殖大户,并组织部分贫困户和种植养殖大户进行座谈,详细了解当前脱贫攻坚中还需解决的问题和射落村产业发展思路。

在与镇挂钩领导和村两委干部座谈会上,陈祖贤指出:2019年是脱贫攻坚关键的一年,一定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户六条”、“村十条”的标准,仔细研究当前脱贫工作还存在的问题和未完善的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做好一件、销号一件,确保件件有着落。他强调:为确保贫困户脱贫后不返贫,结合我们调研和座谈会情况,各小组的养殖业、种植业都有大户,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动员大户带动贫困户极积开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大力发展产业,巩固脱贫成果。他要求:村委会、驻村工作队一定要按照乐业镇党委、政府工作要求,结合射落村实际情况,扎实做好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确保射落村按期脱贫出列。

(市残联 张小鱼 代晶 供稿)

人行曲靖中支党委领导班子前往马龙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调研取经

为扎实推动承包帮扶点宣威新田村产业扶贫项目发展,着力解决新田村杨山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和发展难题,帮助受大雪、强风灾害菌农尽快修缮大棚、恢复生产,2月25日,人民银行曲靖市中心支行党委领导班子一行6人前往马龙区高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行调研取经。

在相关负责人的陪同和引导下,党委领导班子全面了解该合作社食用菌种植过程,着重就食用菌大棚建设情况、食用菌菌棒培植情况、食用菌保存、运输和销售情况等进行沟通,并突出就如何增强食用菌大棚抗灾害能力进行交流探讨。

随后,党委班子成员集中碰头,结合参观调研交换意见,党委书记、行长蔡永林同志归纳意见总结指出,马龙区高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思路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曲靖中支进一步改进、完善宣威新田村杨山食用菌基地大棚建设和产供销思路、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发展提供了参照,党委班子各成员要切实加强总结提炼,为此次调研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组织支持和智力支撑。

调研取得预期效果,为曲靖中支党委打开扶贫工作思路提供有益助力,也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成果转化提供实践平台,有利于指导好杨山食用菌特色种植基础建设,把曲靖中支产业扶贫工作往深处推、往实里推。

(人行曲靖市中心支行  杨顺毅  供稿)

【工作部署】

省级挂联帮扶宣威单位召开联席会议

2月26日,省级挂联帮扶宣威单位召开联席会议,省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陈霖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张国强,市委常委、副市长梁龙,市供销社和省级挂联帮扶单位负责人、派驻工作队队长参加会议。

会议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宣威市脱贫摘帽誓师大会精神,交流分享各单位帮扶工作年度谋划,研究安排提速开展工作步伐、加大帮扶工作力度、更好助推宣威市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的相关任务。

会议指出,2019年是宣威市脱贫摘帽的冲刺之年、决胜之年,加大力度扶贫、全力以赴脱贫,既是宣威各级干部、各族群众今年工作的主旋律,又是省级挂联宣威单位帮扶工作的主旋律,省供销合作社、省残疾人联合会、昆明理工大学、省建投集团、昆钢控股公司、省农村信用社、省煤田地质局7家挂联单位务必自觉地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做好帮扶工作。

会议认为,宣威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召开千人规模、大气磅礴的誓师大会,发出坚决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的豪迈誓言,其目的在于号令全市各级干部、各族群众和挂联单位增强紧迫意识、弘扬担当精神、焕发昂扬斗志、汇聚强大合力、打好决胜战役,省级各挂联单位对誓师大会的动员要求,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会议要求,新的一年里,省级各挂联单位要在强化组织领导上真正下功夫,从主要负责人做起,亲力亲为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谋划、组织、督促和推进;要在采取有力措施上真正下功夫,把筹集投入资金和推进行业扶贫、产业扶贫等措施做得更实在有力一些;要在虚心相互学习上真正下功夫,各挂联单位的工作队员应该主动调研考察,得到有益启示,学到良好方法;要在发挥面上作用上真正下功夫,积极参与、主动推进能够带动宣威全局发展的一些工作,共同发力如期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办公室  艾光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