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江德斌
找到打开感恩教育的正确方式,是开展好“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的关键,“六小创新”作出了回答:强化价值引领,创新形式,落细、落小、落实,不仅润物无声,而且引导比学赶超,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曲靖市罗平县开办的“爱心超市”里,捐赠者爱心扶持资金和物品变为超市中的“商品”,贫困群众“靠行动获得积分、用勤劳赢得帮助”,积极积攒“爱心积分”购物。(8月31日 云南日报)
“爱心超市”是一项创新举措,改变了以往的帮扶方式,而是通过积分换商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社会治理,鼓励群众积极表现自己,激活群众奋斗致富的内生动力,探索出街道社区、农村群众共同携手营造向上向善、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并肩迈向新时代。
“爱心超市”灵活利用村(社区)闲置房间和村组活动阵地,经营成本很低,所有的物品都是来自社会企业、爱心人士和帮扶单位的捐赠,而且都是日常生活用品,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实用性很强,容易吸引到群众的参与兴趣。从人居环境、政策知晓、配合工作、家庭美德、学生学习、脱贫能手、移风易俗等7个方面、16个项目,设置积分评定标准,定期对群众进行评分、记分,适当倾斜照顾贫困群众,体现出公平透明原则。
活动由街道驻村扶贫工作队、街道联系工作组、居委会干部、村组干部进行评定打分积分,群众根据自己的积分到“爱心超市”就能兑换到洗衣机、大米、面条、水桶、盆子以及洗涤用品等物品。如此操作具有公正性,让捐赠者看得见“爱心”在何处,有效激发他们参与扶贫济困的积极性。
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很大,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性格差异大,家庭状况不一,相应的诉求也不一样,甚至存在利益矛盾冲突。如何调和这些矛盾,化解无谓的冲突,将群众凝聚起来,求同存异,共同携手参与社会治理,帮扶贫困群众早日脱贫,将家园建设得更美丽,不断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和能力。
“爱心超市”的建立让基层干部找到切入点,既解决了社会帮扶物资分配不平均的问题,更是调动贫困户“我奋斗我幸福”的内生动力,激发奋斗致富热情的有效举措,让贫困群众有尊严地受助。这是一种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新经验,直接带动激发了街道社区、农村群众在扶贫、教育、人居环境、乡风民俗等大改观的内生动力和积极性。
以往简单发钱发物的“输血式”帮扶,效果并不持久,容易滋生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过于依赖输血帮扶,无法形成自立精神。“爱心超市”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主劳动来赚取积分,倡导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利用物质激励的方式,让贫困群众在实干中得到实惠,从思想上拔掉“穷根”,让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实现扶贫与扶志并行,物质脱贫与思想脱贫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