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陕鄂渝三省交界处,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全县137个村中有贫困村79个,其中深度贫困村8个;23万人中有9.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沟危险地段,其中贫困户18507户44811人,贫困发生率22.4%,部分村超过50%。
为切实解决这些群众的安居避险问题,2011年以来,当地大力实施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全县先后启动建设集中搬迁安置区112个,累计28555户83307人告别了深山大沟、搬进了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安置率达到91%,基本实现了“易地搬迁挪穷窝”,平利县连续三年被陕西省政府授予“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称号。
然而,在实施移民搬迁、建设搬迁安置区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通过搬迁,群众的安全住房得到了很好解决,居住的路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提高,但这些搬迁群众原本住在山上,靠山吃山、依靠原来的一亩三分地就能基本维持温饱,现在把他们搬下山,离乡离土进入城镇和社区,他们远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山林,如果没有新的就业途径,就可能会成为“生活在社区、居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如何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保障他们有稳定收入?怎样才能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贫?这些问题成为基层党委、政府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平利县把“挪穷窝、挖穷根、避险情”与“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同步思考、一体谋划,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探索确定了“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就业增收促脱贫”的发展思路,科学制定了“一城十镇百社区百工厂”的发展规划,既让群众搬得出、住上安全住房,更让他们能就业、稳定脱贫致富。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手套、棉鞋、服装、电子元器件等各类社区工厂83家,其中仅嘉鸿手套公司就在全县10个镇发展社区工厂17家,提供就业岗位1100个,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探索出了一条“就业式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目前,社区工厂已经走出了平利,在陕西各地蓬勃发展,成为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可复制的就近就地就业扶贫模式。近年来,平利先后成为“国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国家小微创业激励计划试点县”,平利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搬迁后续脱贫典型案例,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典型扶贫案例,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全面推广;在人社部举办的首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优秀项目奖”和“最具人气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改革年会暨深改五周年高层研讨会”上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暨2017第四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年会”上被评为“2017年精准扶贫十佳典型经验”;先后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扶贫》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予以推广。平利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也被安康市委、市政府作为脱贫攻坚“五大工程”之一在全市实施,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2018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8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全省积极推广平利“社区工厂”脱贫模式,大力推进后续脱贫产业发展。
当地通过实践发现,社区工厂让搬迁群众离土不离乡,挣钱又顾家,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又解决了农村留守和社区管理问题,找到了一个搬迁与就业与脱贫、农民与企业与政府之间恰到好处的支点,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后续增收问题,其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日益凸显,是完全能复制、可推广的就业扶贫范例。
首先,从精准扶贫的角度看,社区工厂为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贫”奠定了一个好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改善人居条件,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实践证明,社区工厂就业门槛不高、工资相对稳定,妇女和稍有劳动力的中老年人都能参与,群众每个月在家门口上班20天就有2000元以上收入,实现了“一人进厂、全家脱贫”,是最有效、可持续的脱贫方式之一。通过发展社区工厂,搬迁群众不仅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有了稳定收入,而且能够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这对于解决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不返贫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其次,从推进人的城镇化的角度看,社区工厂为新型城镇化打下了一个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我们通过发展社区工厂,不仅解决了一大批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引回来一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社区工厂,使群众摆脱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方式,使搬迁群众生活方式和生产业态发生了根本转变,极大地调动了群众进城入镇到社区的积极性,加速了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是农村就地就近城镇化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式之一。
第三,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社区工厂为贫困地区追赶超越加快发展探索了一条好路子。平利是国家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社区工厂不消耗资源、不污染环境,不仅能够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二者兼顾,可以高质量完成生态保护政治任务,使一江清水能够安安全全、源源不断地送往首都北京;而且通过发展社区工厂,能够将一大批搬迁群众培养成熟练的产业工人,为承接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奠定坚实的劳动力基础,促推手工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乡村旅游、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三产服务业迅速跟进,是贫困地区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路径之一。
第四,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社区工厂为解决“三留守”问题提供了一个好办法。社区工厂不仅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而且使很多搬迁群众结束了在外打工的“候鸟”生活回到社区工作,既能就业增收致富,又能更好地照顾父母、关爱子女,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农村“三留守”问题迎刃而解。同时,搬迁群众就近有了活儿干,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少了,打牌混日子、无所事事的人少了,群众心热起来了,行动起来了,腰包鼓起来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农村人人有事干、村村讲和谐的良好局面正逐步形成,社区工厂在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塑造文明乡风、推进社会治理有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区工厂就业扶贫模式首创于平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感到还存在项目争取渠道少、招商难、融资难、社会关注度不够高等困难。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一城十镇百社区百工厂”的发展规划,继续以连锁的方式,力争通过2到3年努力,在全县发展社区工厂100家以上,使全县搬迁社区实现“社区工厂”全覆盖,努力打造全国“社区经济”知名品牌,真正让“农村社区小工厂”成为“就业扶贫大产业”,努力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