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让贫困群众有目标、有技术、有保障,更有以劳获酬的尊严
  • 发布日期:2018-07-03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37

普洱市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十四组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直过区”深度贫困村寨,同时也是班母村因贫困面最大而大范围享受低保的村寨,更是全省唯一一个全建制建档立卡户村寨。

面对生产资料匮乏、劳动技能落后的现状,班母村党总支从实际出发,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探索“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班母村十四组“扶贫车间”,把贫困群众纳入车间管理,依靠双手获得报酬,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微信图片_20180703100856.jpg

基层支部引领方向,疏通贫困“堰塞湖”

班母村十四组党支部组织全组党员力量,认真探讨分析以往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抓经济发展的做法,总结经验教训,召开民情恳谈会议,对全组党员群众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在全面掌握贫困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多方考证,在保持现有村民小组设置格局的前提下,组建了脱贫工作委员会,建立了加强村户联系的纽带、架起了村户断层的桥梁。

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鼓励优秀党员要以身作则,带头示范。通过全组党员群众推选,选出脱贫工作委员会委员7人,由组长、组干部、优秀党员担任,采取分片包干的方式,7名委员分别联系3至8户农户,负责带领农户、管理农户、监督农户。

脱贫工作委员会成立了,要解决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班母村红太阳劳务合作社,按照“扶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成立班母村十四组“扶贫车间”,将有劳动力但无法通过自身发展实现脱贫的贫困户纳入“扶贫车间”进行管理,成为“车间工人”。

通过合作社“牵线搭桥”,让贫困户与班母村十四组养蜂场建立劳务合作关系,养蜂场根据用工需要,为贫困户安排工作岗位,解决了10户贫困户固定就业问题、30余户临时务工问题。同时,采取边雇佣边传授技术的方式,让贫困户既能有收益也能掌握养蜂技术,针对有发展意愿、具有培养潜质的贫困户,聘用其成为企业固定工人,按照每月2600的标准发放工资,每年可实现31200元的稳定收入。

微信图片_20180703100904.jpg

邻里党员帮带前行,攻克智志上甘岭

班母村党总支不断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在班母村十四组推行党员“一带一”帮带脱贫机制,由党支部牵头协调,结合村组实际,采取“一带一、一带多”的方式,7名党员与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签订了帮带责任书,为想创业能干事的1户或联合创业的多户贫困户进行政策引导、技术帮扶、管理指导,帮助解决贫困群众致富无门路、无技术的难题,真正让党员行动起来、贫困群众参与进来,解决了“吃饭端碗”的问题。

“没米下锅”也不行,班母村驻村工作队员积极与挂钩单位对接,为班母村十四组开展“一带一”帮扶工作争取到了挂钩单位、帮扶责任人的支持,整合多方资金10万元作为帮扶工作经费,用于开展帮扶活动。同时,“一带一”帮扶机制也得到了省农业厅的认可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对帮带成效明显的党员,每人给予600元的帮带奖励,积极鼓励和助推党员创业创新,带领贫困农户共谋发展,解决党员在帮带过程中的思想包袱,激发党员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热情。

在帮带过程中,全组党员通过与贫困户结对,搭建“网格化”管理构架,推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即:党支部书记经常对帮带联系的党员进行跟踪监督,实现帮带工作动态化管理;充分整合驻村扶贫工作队力量,做好帮扶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和记录等工作;挂钩联系的单位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工作,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挂钩联系贫困农户的帮扶责任人共同协助配合,做好上传下达,及时督促贫困户做好生产。

通过多方合力,构建“党支部推动、党员帮扶带动、驻村队员联动、帮扶干部引动”工作新局面。

微信图片_20180703100908.jpg

脱贫委员凝心聚力,提升自治能力

通过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建立“扶贫车间”、开展党员“一带一”帮扶工作,一个又一个问题得到解决,但单凭村组干部和党员的力量就想脱贫肯定是不行的。

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结合班母村十四组实际,在产业发展、技能培训、人才队伍、群众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与职业中学签订培训协议或邀请县有关培训部门有选择性地进行知识培训,为享受扶持政策的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力争做到每户有1名劳动力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从而提高群众自我脱贫的能力。加大从农村致富能手、乡土人才、返乡毕业生等思想较为先进的村民中发展培养党员力度,通过在思想教育和产业扶持上双管齐下,做好“双培养”工作,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

由脱贫工作委员会组织全组党员群众,结合本组实际,及时完善村规民约,增加“勤劳致富,发展产业”、“诚信为本,改善住房”、“教育为先,培养子女”等内容,建立遵守村规民约登记表,按月评定公示村民遵守村规民约情况。坚持奖惩并行,对严格遵守村规民约的群众,在扶持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奖励,对不遵守村规民约的群众,给予严厉的惩处,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不断提高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党支部引领方向、“一带一”帮扶机制牵引前行、扶贫使得贫困群众有目标,有技术、有激励、有保障,更有了以劳获酬的尊严,从而激发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