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处于三省八县交界,因境内金沙江、小江、牛栏江、以礼河等三江十河交汇而得名,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全县国土面积 5886 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比高达 95.7%,最高海拔 4017.3米,最低海拔 695米,高低落差达 3322.3 米。辖 23 个乡(镇、街道)378 个村(居)委会(社区),总人口 105 万人,是云南省第三人口大县,其中农业人口 90.43 万人。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是云南省 27 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截止2017年底,全县还有20个深度贫困乡,287个贫困村(其中189个深度贫困村),20.68万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攻坚难度大。2017年8月会泽县被纳入沪滇扶贫协作帮扶县,为切实加强沪滇产销对接和扶贫协作,发挥上海“大市场、大流通” 销地渠道和商务资源优势,以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主线,以资产为纽带,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沪滇经贸合作。建议依托会泽地理区位优势、特殊的气候环境和高原特色农业优势,积极推进“云品入沪”产销对接精准扶贫工作,展示会泽优势农副产品,推出会泽特色农副产品,引导会泽县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持续增强,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精准脱贫。会泽县赴上海宝山区学习培训小组在深入上海市云品中心实地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对全县农产品“云品入沪”产销对接工作作了一些研究和思考。
一、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一)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基地建设为载体,重点发展三大产业。一是抓好以马铃薯、玉米、水稻为主的粮食产业;二是全力推进以鲟鱼、虹鳟鱼为主的冷水渔业;三是全力发展以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经作。
1、粮食产业。遵循稳面积、推科技、攻单产、增总产、提效益的原则,以马铃薯、玉米为主,水稻、小麦、杂粮为辅,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201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完成172.01万亩,其中:种植马铃薯81.19万亩。
2、冷水渔业。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外向型优质冷水鱼出口基地县”目标,重点打造鲟鳇鱼、虹鳟鱼和土著鱼三大产业体系,巩固提升稻田养鱼、池塘养鱼、水库养鱼三大基地。2017年,水产养殖面积达4.32万亩,水产品总量1.55万吨,总产值达6.1亿元。会泽鲟鱼子酱加工基地实现鱼子酱批量生产,并成功打入法国、德国、卢森堡、瑞士、以色列、迪拜等欧洲市场,今年共出口鲟鱼鱼子酱6吨,实现产值1800万元以上,实现出口退税零突破。依托会泽滇泽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采集驯化全省境内珍稀特有鱼类原种43个3万余尾,成功对短须裂腹鱼、滇池金线鲃、会泽金线鲃进行了人工繁殖,繁育短须裂腹鱼80万尾,滇池金线鲃120万尾,会泽金线鲃2万尾,软鳍新光唇鱼5万尾。
3、特色经作。充分依托会泽“冷、热”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以马铃薯、蔬菜、水果、花卉、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经作集群,实现扩量提质增效。蔬菜产业:在两江流域和低热河谷地区建成万亩山地蔬菜、冬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2017年种植52.8万亩,产量84.65万吨(鲜重),产值12.73亿元;水果产业:在稳定发展传统果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软籽石榴、草莓、蓝莓、猕猴桃等名特优水果,2017年种植8.3万亩,产量9万吨,产值2.46亿元;中药材产业:结合地方传统中药材种质资源,在高海拔冷凉山区重点发展草乌、川乌、重楼、金铁锁、当归等地方品种。2017年,全县种植中药材2.3万亩实现产量1.38万吨,产值1.83亿元;花卉产业:重点发展百合种球繁育和百合鲜切花,加快食用玫瑰基地建设。努力把待补镇野马村打造成云南省最大的百合优质鲜切花和种球生产供应基地。2017年,全县建成花卉产业基地1.27万亩,产量14500万枝,实现总产值4.58亿元。魔芋产业:种植1.8万亩,实现产量3600万公斤,产值1.44亿元。
4、畜牧业。生猪产业,立足保质增量,以会泽温氏畜牧为龙头,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推进乌金猪地方种质资源保护,扩大良种覆盖面。重点布局在古城、金钟、娜姑、迤车、乐业、者海、大井、五星、马路、鲁纳、上村、驾车、田坝等13个乡镇发展年出栏1600头以上的家庭农场。2017年,全县预计完成生猪存栏158.14万头,同比增0.99%,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4.51万头,同比增4.14%;出栏肥猪259.34万头,同比增0.07%;肉牛产业,瞄准市场需求,加快以基础母牛扩群项目为契机,大力推广以安格斯为终端父本,西本杂、短本杂等为母本的优质肉牛生产技术路线,生产优质肉牛。重点布局在古城、宝云、金钟、娜姑、乐业、迤车、者海、老厂、矿山、火红、新街、雨碌、鲁纳、驾车、田坝等15个乡镇。2017年,牛存栏59.61万头,同比增0.74%,出栏肉牛29.64万头,同比增1.88%;肉羊产业,以会泽黑山羊为主推品种,在保留纯黑特征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会泽黑山羊的生产性能,充分发挥优势,进行经济杂交,提高生产性能。重点布局在待补、大桥、者海、上村、大海、老厂、马路、火红、鲁纳、田坝、驾车等11个乡镇。2017年,羊存栏73.48万只,同比增1.49%,出栏菜羊67.65万只,同比增1.54%;山地鸡养殖,重点在古城、乐业、矿山、者海、大井、纸厂、马路、火红、鲁纳、驾车、田坝等11个乡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按照“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农户”“五统一”的生产模式,(即:统一供雏、统一饲料、统一兽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2017年,出栏家禽600.33万只,同比增7.13%。全县肉类总产量33.30万吨,同比增2.5%,其中:猪肉26.71万吨、牛肉4.45万吨、羊肉1.24万吨、禽肉0.9万吨;牛奶产量512吨,实现畜牧业产值44.96亿元,同比增5.83%,实现畜牧业收入38.20亿元,同比增5.57%。发展了会泽天伟火腿有限公司、会泽县东山良种牛养殖加工有限公司、会泽三珍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会泽县宣泽食品有限公司、会泽宏瑞生猪定点屠宰厂等一批畜牧类初加工企业。
(二)产业体系建设有新提升。蔬菜产业体系:成功列入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成为全省5家、全市4家之一,标志着全县蔬菜产业纳入科技创新体系行列;玉米产业体系:在者海镇石河村推广“适宜杂交良种+塑盘育苗+侧膜单株定向移栽+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测土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科学精细田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集成抗旱集雨、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平均亩产835.2公斤;在海拔2235米的马路乡脚泥村开展玉米高海拔高密度高产攻关,平均亩产870.47公斤,较常规种植亩产505.6公斤亩增364.87公斤,增产72.2%。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开展了马铃薯品质提升与安全关键技术、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生产技术和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研发757亩;完成小春马铃薯“三节”技术核心示范103亩,千亩展示1020亩,核心区亩产2868.97公斤,亩增548.39公斤;展示区亩产2654.38公斤,亩增468.52公斤;开展大春覆膜窝塘集雨抗旱净作“三节”集成示范1.1万亩,亩产2219.63千克,较高垄双行栽培亩增381.7千克。大豆产业体系:开展了大豆新品种(系)多点鉴定试验,实现亩产超230公斤。同时,还开展了玉米与大豆间作除草剂评价试验和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示范种植。新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选育的会单888和会单78顺利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三)新型经营主体健康成长。围绕贫困村(户)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新增县级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32家。到目前为止,全县有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59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79家,家庭农场125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预计实现总产值7.86亿元、销售收入5.58亿元、利润0.95亿元,带动农户3.5万户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四)产业集群有新发展。目前,全县围绕高原粮仓、生态林业、山地牧业、淡水渔业、特色经作等高原特色农业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了以会泽天伟火腿有限公司、会泽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畜产品,以云南阿穆尔鲟鱼集团(会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鲟鱼产品,以云南禾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加工食品,以曲靖新合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软籽石榴等产业集群优势。
(五)品牌优势逐渐彰显。目前,全县12个农产品生产基地109.5万亩通过无公害整体认定。2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4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荞麦、燕麦、荞茶炒粉、生苦荞粉、燕麦炒面5个产品被认定为“有机转化食品”,会泽大洋芋、盐水石榴、会泽宝珠梨、火红黑山羊、乐业辣椒5个农产品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研发并申报专利53个,获得专利证书15个,38个正在申报中,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路子。
二、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困难和问题
(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不牢。全县农田有效灌溉率不高,高稳农田占耕地总资源的比重低,农业防灾减灾等保障体系不健全,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多,“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格局尚未改变,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大。
(二)经费投入不足,保障不力。近年来,虽然各级不断加大对“大农业”的投入力度,但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农业科研及科技推广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技措施推广难、农业科研难、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难。
(三)产业化程度低,链条不长。全县龙头企业虽有一定的数量,但规模小,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现有的龙头企业仍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产品包装等,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低,农企间还没有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品牌不响,竞争力不强。近年来,打造了软籽石榴、草莓、宝珠梨、乐业辣椒等一批具有会泽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但推介和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和市场认知度不高,没有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卖点和消费者吸引力,农产品卖难现象依然突出。
三、全县农产品优势品种
(一)马铃薯。全县种植马铃薯76.83万亩,产量140万吨以上,上市季节在每年5-11月2010年10月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1年11月申报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2年12月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二)乐业辣椒。全县干辣椒总产量3000万公斤以上,常年上市,2012年8月申报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3年12月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三)软籽石榴。全县总产量2万吨以上,上市季节在每年9-11月,2012年8月申报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四)宝珠梨。全县总产量0.3万吨以上,上市季节在每年9-10月,2011年11月申报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五)核桃。全县总产量1万吨以上,上市季节在每年8-12月,覆盖贫困户5000户。
(六)草莓。全县总产量2万吨以上,上市季节在每年4-12月。
(七)大树青花椒。全县总产量0.1万吨以上,上市季节在每年9-12月。
(八)火腿。全县总产量0.2万吨以上,常年生产上市,覆盖贫困户2000户。
(九)腌菜。全县总产量1万吨以上,常年生产上市。
(十)百合鲜切花。全县种植百合1.27万亩,产量9000万枝粒(含百合种球)以上,上市季节在每年9-12月。
四、全县农产品“云品入沪”路径思考
(一)建立产销对接基地。积极协调上海市有关单位大力支持会泽县建设沪滇产销对接基地,发展订单农业,订单销售农产品,鼓励引导上海市流通企业优先采购沪滇产销对接基地产品。
(二)开展“企业结对帮扶”活动。引导上海市流通企业到会泽县设立“定制化供应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发展订单农业,订单采购农产品。
(三)构建“云品入沪”绿色通道。引导支持上海各类批发市场、“云品中心”、专业商品交易中心、菜市场、超市大卖场、社区智慧微菜场、电商平台等流通渠道为会泽县农产品入沪开辟绿色通道。
(四)探索新型经营模式。提升农产品种植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培育一批理念先进、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化农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户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带农户”农场化经营模式,大力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贫困户+互联网”“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新型经营发展模式。
(五)开展市场推介交流活动。依托云品中心这一载体,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加强与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零售企业、电商平台等不同层面广泛开展精准对接和专题洽谈活动,面向上海全面推介对接会泽特色农副产品。利用上海会展业资源优势,举办会泽名特优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沟通情况,洽谈签约。
(六)构建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依托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云南禾农食品有限公司、会泽珞妮商贸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每个乡(镇、街道)在主产区建立农产品集散地及物流配送网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向沪推介农产品。目前已建成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2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79 个、供销村级电商服务站 6 个。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上海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到会泽从事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五、全县农产品“云品入沪”保障措施建议
(一)强化领导,健全工作运行机制。为切实抓好“云品入沪”工作,县级应成立“云品入沪”工作领导小组,以县人民政府为主体,明确1名县级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负责与上海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协调流通企业,细化落实精准扶贫产销对接基地运作机制;统筹“云品入沪”相关工作,总结工作经验,解决突出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工信局,具体工作由县工信局和县农业局牵头,企业运作,负责“云品入沪”工作的指导、协调工作以及“云品入沪”工作进展情况的收集汇总等,力争促成全县优势农副产品推出去、走出去。建立“云品入沪”工作协调机制,整合部门资源,充分调动各类积极因素,发挥两地骨干企业支撑作用,着力推进产销对接精准扶贫落地。同时,县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抓好信息对接、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和数据统计等工作,调动企业主体能动性,建立好利益联结机制,争取上海市更多的企业加大与会泽的合作力度。积极加强与上海市相关单位的沟通与衔接工作,确保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二)做强农产品品牌竞争优势。县级要着力推进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营销化、精品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理念先进、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户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基地带农户”农场化经营模式。鼓励企业主体积极申报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注册商标、整合现有品牌资源,推广统一设计、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对外宣传营销模式,提升商品附加值,扩大会泽县农副产品在沪市场份额。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增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
(三)着力推动农产品绿色发展。县级要培育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优质绿色农产品,提升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实施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作为工作重心,抓好耕地休耕制度试点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好农业有害生物的测和防控工作;抓好残膜、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确保农产品绿色无污染。
(四)健全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县级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检测检验体系,努力建设成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并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强化证后监管,督促规范使用认证产品标识,依法规范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副产品质量安全。
(五)强化农产品宣传推介。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积极推介会泽特色农副产品,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提升行业人员认知水平,提高社会知晓度和企业参与积极性。
(会泽县赴上海宝山区学习培训小组)
肖凯、李庆华、李顺进、费一洪、邓德富、林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