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岚皋县是全国 14 个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又是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上世纪初,曾被专家断言为“不适合人居条件的县”。
2013 年以来,尤其是 2015 年党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号令以来,岚皋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脱贫攻坚路径,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动这个深度贫困县发生深刻的历史变化。
一、从深度贫困县实际出发选择治标治本的脱贫攻坚路径
岚皋县贫困程度居安康市各县区之首。面对异常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岚皋县委县政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角度剖析审视形成深度贫困县的成因,主要集中在 “五个滞后”:经济发育滞后,是产生深度贫困的重要根源 ;产业发展滞后,是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症结 ;基础设施滞后,是走出深度贫困的突出瓶颈 ;开放建设滞后,是长期在贫困线上徘徊的重要因素 ;城乡结构调整滞后,是形成深度贫困的社会条件。
“五个滞后”是经济社会内部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充分体现出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层次低、发展方式落后,已无法释放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冲破贫困自我复制的怪圈,必须从岚皋实际出发,选择治标治本的脱贫攻坚路径。县委县政府在精准把握深度贫困县成因的基础上,经过通盘思考,按照党中央“创新扶贫开发路径”要求和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路径确定在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上。
为了顺利推进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转型发展,县委县政府在县级层面重点做好三项基础性工作,确保路径创新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一是明确战略目标,前瞻性做好顶层设计。按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总要求,确定岚皋县 2019 年全面实现“县摘帽、村脱贫、户越线”的战略目标,决不让一个贫困村、贫困户掉队。围绕战略目标,组织制定全县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将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任务分解落实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上,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生成的新动力、新能量聚焦在“挖穷根、挪穷窝、断穷业”上,建设经济强、百姓富、城镇靓、环境优、人文美的新岚皋。
二是放手让基层干部探索创新,创造转型发展样板。针对山区“五里不同貌、十里不同俗”的特点,鼓励贫困村干部把特色资源禀赋作为转型发展基础,在打造“一村一品”中显身手,在“村脱贫”上争先锋 ;鼓励各镇干部发挥镇域独有优势,探寻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突破点,推动特色产业、特色城镇联袂崛起。对转型快、脱贫成效大的村镇,县里从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不断强化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导向。
三是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变发展“短板”为跨越“跳板”。紧紧抓住国家对深度贫困县加大支持力度的历史机遇,按照大纵深改善脱贫攻坚环境的思路,一面着力打开出境交通“瓶颈”,在相继建成一批二级公路基础上,全力推动安岚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尽快步入“高速时代”;一面采取“统一规划、全面覆盖、分步实施”方式,加快推进 72个贫困村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环境治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内通外联的基础设施网络,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二、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是根治深度贫困的大胆探索,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的创新之举。岚皋县在先行先试中聚力“五个转型”,在攻克区域性整体贫困上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为重心,推进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面对传统产业层次低、结构差、缺效益的突出问题,岚皋县委县政府把产业转型发展作为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战略引擎,加快实现由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的历史跨越。
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总要求,岚皋县在现代农业上聚焦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立足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土壤富硒的资源禀赋,统筹安排特色农业生产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聚,重点发展魔芋、茶叶、蔬菜、中药材四大富硒农业,在全县培育形成了六大特色产业优势产区,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搭建起产业发展平台。
在新型工业上聚焦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立足富硒农业、山林特产和生态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富硒饮品加工、农林特产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传统手工业等六大绿色循环产业,带动县域工业连年以超过 20% 的速度持续增长,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县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在服务业上聚焦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立足魅力独具的南宫山、神河源、千层河等自然景观和古巴国文化底蕴,推进“旅游富民、生态强县”战略举措,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生态旅游胜地。全县有 11250 人直接从事旅游业,13000 余人间接从事旅游业,7% 的农家成为旅游专业户。2016年接待游客达到 421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 23.4亿元。
岚皋县通过产业转型、经济转型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不仅释放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能,而且拓展出贫困人口从小农经济进入社会化大生产的广阔空间,使贫困人口就业有了门路,创业有了平台,增收有了渠道。
(二)以建设产业链价值链为导向,推进“碎片化”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型。针对贫困户“碎片化”经营难以生成产业链和增收难度大的现实,县委县政府从产业链价值链建设着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重点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土地山地经营权向农民合作社流转,培育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在规范发展引领下,全县农民合作社达到 315 家,入社农户比重超过 75%,土地、林地流转率达 68%。
为延伸产业链,扩大下游产业规模,岚皋县大力推动具有加工销售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深度合作,建立“公司 + 合作社+ 基地 +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培育融合主体政策支持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前来落户,形成从种植、加工、包装到营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也形成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机制”:企业从种植基地获得熟练农业工人和高质量的原料,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农户从企业获得土地流转的财产性收入,还能通过参与产业链各环节的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拓宽了增收渠道。
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23 家,活跃在茶叶、蔬菜、中药材、核桃等特色产业领域,以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发展方式与农民合作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融合主体,成为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排头兵。
(三)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传统种养业向品质化农业转型。岚皋贫困人口多数从事传统种植养殖业,品种“大路货”,出售“地摊价”,增收难度大,如何让这部分人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是一个关系脱贫攻坚全局的重大问题。县委县政府通过分析研判全国农业发展和消费升级趋势,加快传统种养业向品质化农业转型,大力发展市场供给不足的绿色有机农业产品,不在土地单产上与人争高低,重在品质和效益上占先机,为贫困人口增收打开空间。
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岚皋充利用森林面积大、空气洁净、水质上乘、光照充足、土壤富硒的生态环境,加强引导和布局,推动“一村一品”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融合,使品质化农业发展风生水起、亮点频出。花里村引入福建茶商合作建设 2000 多亩的茶园基地和深加工茶厂,全程采用绿色有机标准种植、施肥、管理,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机茶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于富硒且内在品质好,又采用自主研发技术,所生产加工的绿茶、发酵茶全部进入中高端市场,价格从原来的每斤 17、18 元提高到 300 元 ~1500 元,增值 17 到 83 倍。农民因此分享到价值链各环节增值的效益,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品质化农业崛起基础上,岚皋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大力培育区域地标品牌,使绿色有机农产品带着岚皋地标印记进入更广阔的市场,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新的渠道。
(四)以大开放为抓手,推进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岚皋县在脱贫攻坚中把向开放经济转型放在突出位置,敞开大门实施“大开放、大招商”战略,吸引先进生产要素流动集聚,走出一条扩大开放与脱贫攻坚联动的路子。
为了有效扩大开放,县委县政府深入分析国内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变化趋势,认为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土地、人力、环境成本持续上升中,已产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内在要求,紧盯产业转移动向,以积极主动姿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就能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按照精准招商、精准对接、精准落地要求,岚皋重点“锁定”两类群体进行细致工作 :一类是向西部寻求资源支撑的东部客商,一类是已积累一定实力愿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通过优势资源推介和强化“放管服”改革,广东、浙江、福建、江苏等东部投资者纷至沓来,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络绎不绝,出现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企业“抱团”向岚皋转移的景象,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市场渠道,还带来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形成推动县域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新动能。
(五)以统筹城乡为纽带,推进传统集镇向特色产业小镇转型。岚皋县在扶贫开展中遇到劳动力去留的两难抉择 :为扶持贫困户脱贫下大气力开展劳务输出,而大量青壮年走后不少村镇出现劳动力“空心化”现象,区域发展遇到劳动力缺乏的制约。
为破解这道难题,县委县政府把着眼点放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上,提出“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落户,以劳动力集聚化的比较优势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返乡农民创业,造就“产城两旺”新格局,既解决贫困人口就业脱贫问题,又解决区域产业发展问题。
三、岚皋县探索脱贫攻坚路径的几点启示
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也是深度贫困地区人民多年来的期盼。岚皋县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创新实践,对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具有启示意义。
一是坚持治标治本,全面构建内生发展机制。经济社会发展层次低、方式落后、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是形成深度贫困的根本原因。岚皋县在脱贫攻坚中既注重当期减贫脱贫,又注重在治本上发力给力,以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形成内生发展机制。实践证明,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有利于构建内生发展机制,是治标治本的精准脱贫举措,是深度贫困地区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路径。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厚植转型发展优势。地形地貌多样化、资源禀赋多样化、人文风俗多样化是秦巴山连片贫困地区的突出特征。面对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岚皋县既提出脱贫攻坚的共性原则,要求以建设产业链、价值链为重点,推进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又坚持个性化指导,一切从贫困村的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独特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转型发展优势。岚皋的做法表明,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会发现身边存在的独特优势,找到最适宜发展的产业,推动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三是坚持扶志扶智,充分调动贫困人口脱贫攻坚的积极性。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人口,根本目标是一户一人不落地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岚皋县针对长期存在的封闭保守意识,采取扶贫先扶志、扶智的办法,调动全员决战脱贫攻坚积极性、主动性。
县上举办多期脱贫攻坚“讲习所”,对贫困人口进行政策解读、小康社会目标宣讲,激发贫困人口参与脱贫攻坚的自信心。岚皋的实践表明,只有扶志扶智并举,才能有效激发贫困人口脱贫的斗志和潜能,才能扶持贫困人口在转型发展中走向富裕。
四是坚持领导靠前,为攻克深度贫困提供组织领导保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岚皋县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脱贫攻坚走在全省前列,关键在于坚持领导靠前,建立起脱贫攻坚的坚强领导机制。县委县政府两个一把手明确分工各抓 6 个镇,主要领导身体力行,把主要精力沉下去抓脱贫攻坚。县上每个部门对接一个贫困村,主要负责人进村入户帮助选择转型发展的产业和龙头产品,推动全县脱贫攻坚一步一个脚印向“脱贫摘帽”迈进。岚皋县领导力量靠前的做法,不仅夯实了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也为深度贫困县推进转型发展历练了一线骨干人才队伍。
五是坚持抓党建促脱贫,以一流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岚皋县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要求,确立“抓党建、促脱贫、争一流”的思路,推进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互融共进。从岚皋深度贫困的实际出发,县委把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作为党建的中心内容,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时创新治标治本的脱贫攻坚路径,把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为县委统揽全局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抓手,通过转型发展加快新旧动力转换,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劲动能,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和省市脱贫攻坚部署。岚皋的实践表明,抓好党建,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就一定能够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