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师宗扶贫产业“花开烂漫”
  • 发布日期:2018-04-17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394

本报特约记者 袁慧鹏 李勤 文/图

res01_attpic_brief.jpg

发展苗木产业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源泉,师宗县牢牢扭住产业扶贫这个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扶贫产业呈现遍地“开花”的良好态势,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注入了新鲜血液。

扶上马送一程

解深度贫困难题

师宗县坚持不垒大户,不造盆景的原则,瞄准深度贫困户这个“靶心”,缩面提标,缩小“普惠式”扶持范围,提高“滴灌式”扶贫标准,将有限的产业扶持资金精准用到“刀刃”上。

该县出台了《师宗县精准实施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根据是否有稳定可持续的收入,科学将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为三类,并分类施策。

res04_attpic_brief.jpg

易地扶贫搬迁

对深度贫困户创新性地建立“扶贫公司+合作社+深度贫困户”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扶贫公司、合作社、深度贫困户三方签订协议,深度贫困户以土地等生产资料及劳动力作为股份入社,县、乡两级扶贫公司负责产业扶持资金的筹集和拨付,向纳入合作社的深度贫困户分期支付资源资产占用费和种养管护费等。村(社)产业扶贫合作社负责提出入社社员名单的初步把关,负责产业项目的选择、协商和产业项目的日常管理考核和验收,并根据考核监督情况提出资金兑付意见。产业产生效益后,按照三方签订的协议分成。

“扶贫公司+合作社+深度贫困户”的精准产业扶贫模式,确保了扶贫产业未产生效益前能够得到持续有效管护和贫困群众有持续稳定收益。帮深度贫困群众扶上马、送一程,既“输血”又“造血”,并以增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为主,在扶贫产业产生收益后逐步“断奶”,极大地激发了深度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前,全县成立10个乡(镇、街道)产业扶贫公司、80个村级合作社,精准扶持深度贫困户3797户1.6万人发展种植业1.38万亩,其中,热区水果3000亩、黑桃2800亩、百花桃1300亩、雪桃540亩、工业辣椒1000亩、速生杉木3000亩、坚果1900亩、中药材340亩、香菇种植270万余棒;发展生猪养殖9000余头。预计贫困群众年人均可持续稳定增收2000余元。

“龙头企业+贫困户”

农企共奏致富曲

“我们把土地租给蔬菜老板,一亩地一年有800多块钱的租金,闲时到蔬菜地里打工,一天有70多块钱的收入,现在生活有很大的改观。”在彩云镇石洞村委会国泰隆蔬菜基地务工的该村贫困群众姚国云说道。

师宗县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扶持瀚森农业、大勋农业、普瑞生物、温氏畜牧、联想佳沃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高标准建设五龙万亩热区水果、高良万亩薏仁、葵山万亩蔬菜、温氏万头生猪、彩云千亩高端蓝莓等基地建设。促成全县41个农业龙头企业、34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1451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纳贫困劳动力549人务工。

res07_attpic_brief.jpg

养殖肉鸽

联想佳沃农业在彩云流转土地1100亩建设高端蓝莓基地,每亩租金1400余元,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益160余万元,为当地群众提供劳动岗位150余个,可实现劳务收入300余万元。师宗粮油贸易公司筹资300余万元实施农产品加工项目,与项目区和挂联贫困村签订粮油收购合同,对贫困户实行高于合同收购价5%的价格优先收购。

多条腿走路

绘产业扶贫新画卷

“我们搬迁到五龙街上居住,住上了和城市人一样漂亮的楼房,孩子在街上读书很方便,媳妇学会织壮锦等少数民族服饰,我在街上务工也很方便,家里的地全部栽上树,收入比以前多多了,生活条件好多了。”从五龙乡红石岩村搬迁到五龙集镇安置点居住的贫困户劳云良说。

五龙乡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在集镇水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解决贫困群众发展之计,确保贫困户搬迁后“稳得住、能脱贫、能发展、能致富”。

res10_attpic_brief.jpg

种植雪桃

结合城乡人居环境整治集中规划建设摊位近350个的农贸市场,预留50个摊位优先租给搬迁户。 

相关单位通过培训,引导贫困群众走经营致富道路。每个摊位每年能实现经营纯收益1万元。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转移1户从事餐饮业,3户从事养蜂业,3户从事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和销售,2户从事旅游小商品销售。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和商品林采伐,就近就便转移劳动力30人,能实现人均工资性收入2万元。成立外出务工协会,培训转移60人外出务工,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可达2.4万元。对搬迁到集镇居住生活的贫困户,引导他们利用退耕的山地、荒山发展林果产业,户均栽植杉木5000株以上。

师宗县按照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要求,充分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及人社、妇联、农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的能力素质,增强贫困群众自身脱贫的本领。

对260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菜单式”培训,培训劳动力7922人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3亿元。坚持就近就业与外出务工并重,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对接服务工作机制,各乡(镇、街道)安排一名党政副职主抓劳务输出,有针对性地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务输出力度。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跟踪服务,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目前,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2.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6995人,每人年均增收2.4万元。在县内定向安排3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烟叶交售点打工,增加其劳务收入。

落实生态补偿政策,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安排生态护林工作等措施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实施退耕还林2万亩、退耕还草0.3万亩,4862户1727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从生态补偿中受益。588名贫困人口从事生态护林工作,每人每年能有8000元的生态管护劳务收入,确保能够持续稳定脱贫。

依托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古城片区、海宴片区、五龙旅游小镇片区、小法块片区、法岗片区、南盘江大桥片区等7个农家乐美食聚集区,每年带动5000余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特别是以五龙水寨、小法块为代表的旅游特色村,家家户户迈上了旅游致富的道路。

龙庆乡团坡落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居住房后,充分利用光照充足的优势,在每家每户的房顶上建起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所发的电卖给供电公司,每年能稳定为每户群众带来3000余元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