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首页 > 正文
重抖精神,知难而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 发布日期:2018-04-03
  • 来源:曲靖乡村振兴网
  • 阅读量:510

日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惠及亿万中国人民,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国家贫困县数量首次实现了净减少。专家认为,过去5年来中国贫困人口已经大幅减少, 剩下的脱贫“硬骨头”也有望在2020年前被逐渐消化,脱贫质量将会进一步提升,打赢脱贫攻坚战将指日可待。

已经

取得关键进展

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令人欣慰的是,过去5年,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2012年底时,我们国家有9899万贫困人口,到2017年底还剩3046万人,5年时间里减少了6853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间年均减少600多万人以及2001年到2010年间年均减少700多万人相比,数字规模几乎是翻番的。”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贫困地区农民纯收入增幅比全国农村农民收入增幅高2.5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在山西省原平市子干乡子干村党支部书记栗翠田看来,贫困的帽子不会跟着人一生,就看能不能激发起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5年多前,村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虽不是整体上的国家级贫困村,但村里也有100多个贫困人口。经过脱贫攻坚的持续努力,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8300元,贫困人口只剩下了3人。”栗翠田谈及近年来的扶贫成就颇有感触。

更加

注重扶贫质量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接下来脱贫攻坚面临的都是“硬骨头”,扶贫也要从数量导向进一步转型质量导向。

“目前,还没有脱贫的人口主要集中于集中连片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要想取得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我们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引导这些地区形成像样的产业,培育有生存能力的市场主体;另一方面则要提升脱贫质量,避免脱困户因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外界因素再次返贫。”李国祥说。

刘永富表示,脱贫后是不是容易返贫,关键看地区发展环境条件是否改善,贫困群众是否享受到了公共服务,同时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是不是有转变,劳动技能是不是有提升,是不是根据当地情况和本人的能力建立了稳定的收入渠道。如果稳定的收入渠道真正建立起来了,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提高了,返贫群众恢复生产就可以脱贫了。

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焦斌龙说,尽管一些扶贫干部帮助农民们用各种手段销售,为其解了燃眉之急,但这种方法不可持续。为此,他建议整合涉农信息,建立全国联网的涉农信息平台,覆盖生产、仓储、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以保证产业扶贫效果。

统筹兼顾

社会生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和文化等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今后的脱贫攻坚,将会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比如,对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可以鼓励其发展特色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同时发展生态旅游;对于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则应采取异地扶贫搬迁等措施,将群众安置在自然要素更好的地方;对于民众搬迁意愿低、搬迁成本高的地方,则可以采取生态就地修复策略,创设植树、护林、保育等公益性岗位,来解决当地就业并实现长期意义。”李国祥说。

今年两会上,不少省份也透露了在扶贫当中的工作思路。四川计划未来3年新增转移就业30万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43万多人,继续抓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着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内蒙古今年将深化电商扶贫,培育一批知名农畜产品品牌,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电商就业创业,为更多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建议,2020年之后应关注扶贫质量以及收入分配差距等问题,让农村公共政策的红利更大比例地流向低收入人口。